最早主张优生优育的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2238
颗粒名称: 最早主张优生优育的人
分类号: C923
摘要: 我国历史上最早主张优生优育的诗人是隋炀帝时卫州黎阳(今河南竣县)的民间通俗诗人王梵志。
关键词: 计划生育 优生优育

内容

我国历史上最早主张优生优育的诗人是隋炀帝时卫州黎阳(今河南竣县)的民间通俗诗人王梵志。
  王梵志一生写了数百首反映社会问题的五言诗,主张优生优育即其思想精华之一。王梵志认为子女太多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家中渐渐贫》一诗中,他指出,造成家中渐渐贫困的原因是“频年勤生儿”。在《富儿少男女》一诗中,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由于子女多而导致家庭生活贫困的悲惨境地:“富儿少男女,穷汉生一群。身上无衣挂,长发草里蹲,到大没出息,直似饱糠牲。长大充兵仆,未解其家门。
  积代不得富,号曰穷汉村。”因此,要摆脱贫困就必须少生。王梵志认为少生不仅能摆脱贫困,还可以免去子女因争田产而互相吵架,甚至闹出人命来的矛盾。在《大皮裹大树》诗中,他写道:“大皮裹大树,小皮裹小木。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省得分田宅,无人横煎蹙。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独。”在这里,王梵志提出了少生的标准: "了事一个足” o 少生必然要抵育。王梵志认为如果父母不严加管教自己的子女,子女长大后就会像恶狼一样。在 《狼多羊数少》一诗中,他告诫人们:“狼多羊数少,莫蓄恶儿子。”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王梵志强调必须读书。在 《 养子莫徒使》一诗中,他写道:“养子莫徒使,先都勤读书。” 王梵志还认为,世间的土地是有限的。如果人口无限制的增长必然与有限的土地发生矛盾,就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他写道:“继续生出来,人间无坐处。若不及抽却,眼前塞破天。”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安广禄
责任者
王梵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