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孔望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2234
颗粒名称: 游孔望山
分类号: I04
摘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江苏省连云港市西郊海拔只有123米的孔望山堪称这样一座名山。远远望去,古柏森森,曲径通幽。羊肠小道,拾级而上,恍如步入了历史的画卷。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概论

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江苏省连云港市西郊海拔只有123米的孔望山堪称这样一座名山。远远望去,古柏森森,曲径通幽。羊肠小道,拾级而上,恍如步入了历史的画卷。
  孔望山因公元前525年博学多才的孔子南游时登临此山眺望大海而得名。继后,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其中有赫赫有名的秦始皇,有带领108名梁山好汉造反的宋江,有满腹锦绣诗文的苏东坡,以及一大批文人墨客。他们纷纷步孔夫子后尘,登临此山,他们身份不同,抱负各异,登高望海,心潮逐浪,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镌刻在山坡上,成为珍贵的永不磨灭的历史记载。在若干龙飞凤舞的诗篇中,有抒情的,有咏志的,也有发牢骚的。
  孔望山山坡上立着两块不同凡响的巨石。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当年带着兵马来到孔望山,面对山脚下滚滚波涛,“立石为门”,指定这两块巨石为“秦东门”,即秦王朝的东大门。随着历史的变迁,大海滚滚东去百余里,昔日的中华东大门已成为内陆。面对沧海变桑田,人们感叹不已。这两块巨石除曾担负着东大门的重任外还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其中一块在东汉时期被雕成一座石象。它是我国至今发现的雕刻得最古老最完美的古石象。它不同于一般的透雕(精雕)而是采用圆雕(浮胜)手法刻出石象的轮廊使石象与大自然融于一体更显得气势不凡。石象背部雕有"象石”二字。字形即像菜书,又像隶书,东汉时期篆书向隶书演变的痕迹生动地反映在字里行间。石象腹部还刻了一位“象奴”。这是一个俊俏的手执鞭子的驯象站始,笑意盈烈呼之欲出。她头戴丁字形头饰,是典型的汉代姑娘服饰可以说是当今时装设计专家研究汉代古服的不可多得的资料。与石象相对的另一块巨石外形很像馒头,故称“慢头石”。该石看上去相貌平平但却深受当她一些群众的崇拜。一些老人妇女抱着生病的孩子前来拜慢头石为“石干娘”。据说拜它为于娘能祛病消灾借芳把小孩的衣服脱下来从裂开的石缝中穿过去更能逢凶化吉。每逢正月十二香火缭绕,信徒们络绎不绝。
  最吸司人的要算是孔努山上的座崖造像石刻。报专家考证,此摩崖石刻比敦煌石刻要早200年。
  1981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向海内外郑重报道了这—古迹的发现,这是继西汉马王堆、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第三次向世界发布重大考古消息,这1800年前的巨幅汉代浮雕共有雕像115尊,最大的高1米5,最小的仅10厘米,造形生动,栩栩如生。石刻以佛教内容为主,还有杂技、健美等图像,可见我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
  孔望山犹如一颗玲珑的宝石,古迹累累。建于北魏时期的“龙洞庵”建筑别具风格,院内参天圆柏也有1200多岁“高龄”了。1988年1月,国务院将孔望山摩崖造像石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象和龙洞庵中的圆柏也皆被列为“一级文物”。
  我不禁要感谢孔圣人,倘若不是他老人家心血来潮,到此一游,此山怎能引得后来的各路英雄、各方雅士慕名到此造访,又如何能留下累累文化古迹呢?俗话说:“黄山归来不看山”,现在恐怕还要加上一句:“唯独要看孔望山”。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秋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孔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