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奠千秋功铭人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1919
颗粒名称: 业奠千秋功铭人心
分类号: K827
摘要: 哀乐低回,呜咽四起……已经整整四天,新华社香港分社为邓小平逝世而设立的灵堂笼罩着一片哀伤。
关键词: 国家领导人 政治人物

内容

哀乐低回,呜咽四起……已经整整四天,新华社香港分社为邓小平逝世而设立的灵堂笼罩着一片哀伤。每天清晨,离灵堂开放还有一二个小时,从港岛、九龙、“新界”赶来吊唁的人,或手拿鲜花、花圈,或臂缠黑纱、胸佩白花,静静地在门外排起长队。新华社香港分社门外被无数的花圈密密围住。从20日凌晨开始的两天时间里,香港两家电视台一遍又一遍地播放邓小平的生平事迹,有关后事安排的最新消息也不断播送。报纸上,一个个.原来红色的报头改印成黑色,还纷纷刊出了几个甚至十多个版的“邓小平逝世专辑”,巨幅照片、长篇文章,向人们展现邓小平的光辉一生。香港人用一个个发自内心的尊敬、亲切的称谓来呼唤一代伟人。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邓小平这个名字实在太熟悉,邓小平开创的伟业与他们息息相关。77岁的莫奕扬老人带着夫人、孙子、孙女一起走进灵堂,他手拿鲜花,在邓小平的遗像前再三鞠躬。这位曾参加国民党军队,后因国民党腐败投奔共产党,并于1979年来港定居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说:“邓小平先生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国家变好了,我才能来香港与一家人团聚。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中学生马信杰含着泪水说:“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倡导'一国两制',对国家、对香港都作了很大贡献。他逝世了,我很伤心。”特地从国外赶回香港吊唁的廖小姐走出灵堂,难抑悲伤之情:“邓小平为中国、为香港做了很多好事,我们怀念他。”85岁高龄的安子介从中英谈判起就亲身参与大量香港回归事务,站在邓小平的遗像前,他回忆起自己多次受到邓小平接见、聆听他关于香港问题一系列论述的情景,不禁热泪盈眶:“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实在是一个开创性的创举,是今天香港平稳过渡大好局面的根本基础。”八十年代初,香港回归问题提上日程。在香港许多人对前途迷惘之时,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高瞻远瞩的智慧,提出“九七”后在香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保持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在随后的中英谈判、基本法起草等过程中,邓小平又不断充实“一国两制”理论,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政策的不断完善,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按照这一方针处理后过渡期事务、筹组香港特区政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曾宪梓来到灵堂吊唁后激动地说:“今天的香港人心稳定、社会稳定、信心十足、平稳过渡大局已定,这是邓小平先生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奠定的基础,是中国领导人坚持这一方针的结果。广大香港市民心中会永远记住他。”这几天购买有关邓小平的书籍成为香港人的一种悼念方式,许多市民争购《邓小平文选》、《邓小平论香港〉、《我的父亲邓小平》,希望从中再次探寻这位伟人的历史足迹,领悟他的光辉思想。“太遗憾了,他老人家未能实现心愿,在香港回归祖国后踏上这块美丽的土地。”许多人在悼念邓小平时这样感叹。人们也表示着一个强烈的决心:保证“一国两制”方针落实,确保香港实现平稳过渡,用实际行动告慰他。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的话也许最能代表香港人的心声:“尽一切努力贯彻邓小平先生制定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使香港实现平稳过渡和保持安定繁荣,完成邓小平先生的心愿”,“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必定更加富强,香港一定会更加繁荣稳定,邓小平实现中国统一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