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翰与扬州八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1886
颗粒名称: 高凤翰与扬州八怪
分类号: J2
摘要: “扬州八怪”是指清朝康、雍、乾三朝曾在扬州卖画的一批怪画家。
关键词: 书画 扬州八怪

内容

“扬州八怪”是指清朝康、雍、乾三朝曾在扬州卖画的一批怪画家。
  “怪”主要指他们绘画风格与当时所谓正统画家(如四王)格格不入,实质上他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批富有朝气的革新派,“扬州八怪”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清初,中国画坛临摹抄袭成风,死气沉沉,千人一面。“扬州八怪”标新立异,注重突破程式,自立门户,抒发个性,再造自然。追绘画中的写实、写真、生动、空灵而有韵味的风格。
  “扬州八怪”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给中国画注入了新鲜血液,“扬州八怪”的艺术至今依然焕发着迷人的魅力。“八怪”有哪八个人呢?历史上诸说纷纭,甲说是这八个人,乙说是那八个人。现在公认的是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郑板桥、李方膺、罗聘、高翔。前几年,笔者曾购藏一本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扬州八怪画集〉,集扬州画派十五人,其中有高凤翰。高凤翰(1683—1718年)字西园、山东胶州人,曾长期生活在扬州一带,先后曾任过安徽歙县县丞、织溪县令。他因被诬入狱而造成右臂残废。与金农、郑板桥、高翔等关系极为密切。
  “丁巳残人”是他出狱后,用左手治印的一颗名印。此印从汉印出。浑厚朴拙,趣生法外,其中“巳”字篆法别出畦径,犹如阿拉伯数字的2字,真是“法备趣足,虽不规规于法,而实不离手法也!”(秦祖永《相阴论画〉中对他的赞语)。郑板桥做了十二年七品知县,后因赈灾济民而被罢了官。当他在山东做小县官时,曾画一幅《风竹图》。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像这样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县吏,只能是个“七品官耳”。高凤翰给板桥先生刻了一印一一“七品官耳”。此印印文,读来有几分幽默诙谐之趣,包含着板桥饱尝当官的酸辣苦甜的滋味。“七”字小,占地也小,字写得很舒展,“品”字大,三个口,口口不同,变化而又统一。“官”字正襟危坐,真如一官。“耳”字有粘,又破一竖直冲底边,•显得很灵动。总之,此印平正朴实,刀法精熟,一派汉印风韵。板桥曾有诗赞高凤翰先生:“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朋交索响余。短扎长笺都去尽,老失赝作亦无馀。”可见他的诗书、画、印在当时即负有盛名。高先生一生喜画山水,用笔放纵恣肆,苍劲老辣。一生作了不少纪游册页,其中有扬州的名胜古迹,别墅园林,画面构图新颖,景色宜人。
  扬州八怪之中金农、汪士慎、高翔、郑板桥等都能自篆自刻。治印韵味十足,不轻易奏刀,所以流传于世极少。
  汪士慎(1686—1759)安徽歙县人。寄居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
  “汪士慎”,自用小印。作者故意将一些笔画并为几个块面,好似笔蘸浓墨,挥洒石上,墨饱力沉,神完气足。高翔(1688—1753年)江苏扬州人。“八怪”之一。与画家石涛交谊深厚,书法绘画皆不同凡响。
  “程鏕”,取法古玺。构思严谨,笔笔刻意精工,一丝不苟。天趣横生,令人百看不厌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