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张保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1844
颗粒名称: 初识张保和
分类号: K825
摘要: 我们早在电视上广播中领略过张保和的风采,他是当今西北的著名笑星,他的方言快板不仅风靡西北大地,而且在全国曲艺界独树一帜,颇受推崇。今年除夕,他带着妻子女儿,星夜赶到银川,与年迈的母亲团聚, 这也是他参军28年来, 第一次回家过春节。大年初一我们闻讯去采访。保和的母亲住在宁夏军区干休所的一幢独家小院内,院子不大,打扫得干干净净;屋子里面也只陈列几件实用的老式家具,气氛亲切温馨。
关键词: 艺术工作者 张保和

内容

我们早在电视上广播中领略过张保和的风采,他是当今西北的著名笑星,他的方言快板不仅风靡西北大地,而且在全国曲艺界独树一帜,颇受推崇。今年除夕,他带着妻子女儿,星夜赶到银川,与年迈的母亲团聚, 这也是他参军28年来, 第一次回家过春节。大年初一我们闻讯去采访。保和的母亲住在宁夏军区干休所的一幢独家小院内,院子不大,打扫得干干净净;屋子里面也只陈列几件实用的老式家具,气氛亲切温馨。
  我们去的时候,保和一家正与母亲聊天,其乐融融。
  生活中的保和文质彬彬,平易近人,并不健谈。在交谈当中,他说话始终实实在在,没有夸张渲染,只是偶然也来几句幽默,逗得大家开怀大笑。保和阻击山西太原,出生在陕西西安,成长在宁夏中卫,参军后又在甘肃兰州。所以当有人问他是哪儿人时,他只能说自己是西北人。不过现在他的母亲、姐弟以及妻子的亲友都生活在银川,他承认自己对银川有着一份与众不同的深厚感情,其实这份感情也早就表现在他的快板段子《浪银川》中了。
  初四早晨,他陪着母亲又去“浪银川”。他感到银川的市容又有了很大变化,节日期间的人们喜气洋洋。这几年,张保和长胖了,但是一些路人还是认出了他;一些人看着他面熟,不敢确定他就是张保和,频频回头看他; 最有意思的是他走到新华购物中心时,有几个人竟为他是不是张保和打起赌来。这一切都使他感I 保和一家是1962年来到宁夏中卫的。他的父亲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母亲也是1946年参加革命的老军人,虽然出身在这样的干部家庭,但是父母并不娇宠他,而是要求他踏踏实实做人,勤劳俭朴生活。他的道路,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保和是在中卫上的小学和初中,1968年初中毕业后,不满16岁的他响应号召,到中卫香山三眼井下乡插队。1969年被抽调上来,成为中卫大和机床厂的一名装配钳工,1970年参军离开了宁夏。 虽然保和在农村和工厂呆的时间不长,但这些经历给他留下了深深印迹,塑造了他的思想。
  当时三眼井的生活条件极端艰苦,吃水都需要用毛驴到几里外的地方驮,但这儿的农民却是非常纯朴、好客的。他们非常爱护这些下乡的知青,帮知青驮水,把自己根本舍不得吃的,留着过节的白面、肉拿出来款待知青……谈起往事,保和现在仍然很动情,他说我的作品大多是歌颂老百姓的,因为老百姓最值得歌颂。 在大和机床厂工作,保和养成了守时的观念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时至今日,保和对待任何一次演出都是非常守时,并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有过这些经历,保和的心也就永远记挂着宁夏,这次回家,他听亲友谈到宁夏去年开启了扬黄灌溉扶贫工程,十分高兴,感到振奋,决定有机会一定要写一段关于这个工程的快板段子,用文艺的形式为宁夏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这些年来,保和总是很忙,尤其是逢年过节, 他很少有机会留在家里陪伴亲人。他说他在家中是一个负债累累的人,欠亲人的情太多。
  其实,保和并非无情之人,他只是将自己的感情融进表演中,奉献给了部队,奉献给了观众。1994年11月27日《中国文化报》曾登载过一段关于保和深入基层连队的数字:他曾6次去新疆、9次去贺兰山、7次上青藏高原,30多次赴陕甘边区。足迹遍布西北部队基层连队和边防哨所。先后为部队演出1030场。他成为最受广大群众和部队指战员欢迎的演员之一。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