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裔今何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1180
颗粒名称: 后裔今何在
分类号: K246
摘要: 亡国后王室南亡后藏投奔萨迦,定居昂仁。他们和萨迦昆氏家族有密切关系。中科院民研所王森先生认为从吐蕃时代开始的吐蕃与党项羌的相互交往,相互影响,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传承和发展,以血脉和信仰相连结的至善至亲的关系。
关键词: 西夏后裔 西夏史

内容

随着四十集电视连续剧《贺兰雪〉的播出,人们对古“大夏”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然而被蒙古人击败消失的古 入现在还有吗,他们在哪里?公元1038年 立国兴庆府(今银川)后,与宋、辽、金鼎立抗争长达190余年。这个以党项羌族(古羌的一个分支,名党项)为主体民族的封建割据地方政权,传十代,至公元1227年被灭。它统治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宁夏全部、陕西、甘肃、青海和内蒙古等各一部分地区,“方二万余里”。虽然在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 王朝基本上模仿中原王朝,同时又受了回鹘文化和吐蕃文化的影响,但党项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它在传统羌系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文化,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 文化。十三世纪初,蒙古民族开始逐鹿中原,同时南伐 。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亲率部众大举进攻 ,久攻未下,本人却中箭后染疾身亡,这样,使蒙古和 的对峙更为激烈。公元1227年,蒙古军队攻占兴庆府, 抗蒙军民尽遭掠杀。至此 政权灭亡,不复在中华大地存在了。 王朝是祖国历史上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元人修史时对宋、辽、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编纂成纪传体的所谓“正史”,而独于 ,则仅据三国旧史草率编成分量无多的传记。这对于祖国历史的研究实不能不认为是一件无可弥补的损失,尤其是对 末期历史的研究,更是一大憾事。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 政权灭亡后,党项民族的下落如何? 这是中外学者一直记挂的课题。经过770年的陵谷变迁, 遗民已不复作为单一的民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因此有人认为不仅找不到讲 语的人,而且连 人也找不到了。这个结论虽然下得过早,但是由于史籍上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一鳞半爪,因此,中外学者对 灭亡后,党项族是经过如何途径和其它民族融合,而逐渐从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的原因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对 后裔的下落大致形成以下几种解释: 其一,降元。 灭亡后,党项族的上层有一部分向元朝投降,元朝重用他们,把他们列入“色目人”来对汉族进行统治。据王桐龄的《申国民族史》统计,仕官元朝的唐兀人达60人之多,宿卫诸军中,也有唐兀卫,领河西军三千人。投降元的唐兀人,成为元朝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二,投金。根据《金史• 传〉载,有些 人投降了金朝,并定居在河南信阳、方城一带。后来,逐渐与汉族融合了。其三,东迁。河北保定城北韩庄出土的 文“胜相幢”,建于明代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两幢所记人名近百个,其中不少党项人的姓氏。 灭亡二百七十多年后在保定地区还有这么多的党项人,证明 灭亡后,有一部分 人东迁。此外,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在居庸关建造的六体石刻,也有纳鳞、智妙弥通等党项人参与。其四,南徙。四川康定木雅地区的部分藏民即为 遗民。历史上,英、美、法学者都曾去调查过。近年来,宁夏社会科学院 学专家李范文教授又作了调查,认为有一部分党项居民不甘心投降当亡国奴,开始“长征”,他们绕甘南,趋松潘,出阿细、班佐,循全川河谷,经丹巴,乾宁以至木雅,在深山溪谷中建立小邦。其五,留居。 灭亡后,还有一部分信奉佛教的党项人仍居住 故地。但他们迫于形势而改名换姓,不敢承认自己是党项族,很快融合于各族人民中。其六,在甘肃迭部地区,至今还居住着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异于他族的民族,人们怀疑他们是 遗民,或是鲜卑吐谷浑的原始居民,说法不一,难以确定。其七,最新说法, 后裔(特别指 王室)又回到党项人的祖始地西藏的后藏(现拉孜地区)。 亡国后王室南亡后藏投奔萨迦,定居昂仁。他们和萨迦昆氏家族有密切关系。中科院民研所王森先生认为从吐蕃时代开始的吐蕃与党项羌的相互交往,相互影响,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传承和发展,以血脉和信仰相连结的至善至亲的关系。当然,截至目前全国、全世界尚未统一 后裔的去向问题的认识,有待后人做出更令人信服的答案。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