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印的赏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1006
颗粒名称: 古今名印的赏析
分类号: K877.6
摘要: 我国古代墓穴中发现很多“封泥”,这是古人使用印章的方式。当时没有纸,人们在竹简上写字。
关键词: 古印文字 印章学

内容

我国古代墓穴中发现很多“封泥”,这是古人使用印章的方式。当时没有纸,人们在竹简上写字。将写着文字的竹木片编联在一起,用绳子捆好,为了保密,在绳子结纽上加一块青泥,再在泥上面盖印,人们把这块盖有印的泥叫 “封泥”。在封泥上蒙上纸,用拓包拓出来的—即是封泥的拓片简称封泥。封泥也有等级区别,皇帝用的是紫泥,遇到封禅典礼时,用水银与金粉调在一起的金泥。一般人用的是青泥。封泥的使用,从战国一直到魏、东汉蔡伦造纸发明之后,印章将直接钦朱红印泥盖在纸上。从此,钦印替代了封泥。封泥上的字一般的为阳文,原印章则为阴文。这也是秦汉印多为阴文的一个原因。古代封泥流传下来的非常广泛,它的古雅、随意、斑驳、醇厚的风格为后辈印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尤其是近代印坛巨匠吴昌硕,赵古泥铜锤花脸流派的形成,无不得益于古代的封泥。封泥“皇帝信玺”,是一块灰白色的泥质封泥,长3.9厘米,宽3.5厘米,中为“皇帝信玺”四字阴文,清晰可见,其上还残留有少许朱砂颜色。原属中国陈介祺收藏,陈曾出版过《封泥考略》后辗转卖到日本。(此封泥现藏东京博物馆)。此封泥从形式上看,文字为大篆,釆用“田”字界格,可断定为秦代的皇帝信玺。印文字体端庄,气象雍容典雅。封泥拓片由于须经二次拓出,一般印面斑驳,印边随意,更增加了此印的古拙风貌。“阜陵邑印”,这块封泥是汉官印。印文根据每字笔画繁简而调节,右边“阜陵”二字占地宽博,左边“邑印”二字占地狭小。统而观之,天趣横生,元气浑然。此封泥印边外圆而内方,四角处有实有虚,显得十分自然。中国古代印章多用于封泥上,后来有了纸,将古印盖在纸上,我们叫做钦印。那么古代的印章用做封泥好呢,还是钦印好?让我们做个比较:肖形私印“张卢”是汉印,我们将它钦印于纸上,兽形已成满白,形态显得臃肿。我们再将此印按古法制成封泥,再精心拓印下来,印下的异兽两相比较令人耳目一新,兽的眼、角、足、尾都“显得灵动有致,清晰明朗,目下点睛,神态毕现。”(汤兆基《篆刻欣赏常识》我们古代灿烂的印章艺术,不但影响着我国当今文坛,而且影响到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新加坡等东亚国家。近年披露的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所藏的六枚官私印封泥为前所未见的珍贵资料。这些封泥的出现,对于我国汉代新莽时期,中原同朝鲜等邻邦的关系及地理建置等史实,是值得史学界重视和研究的。“乐浪太守章”(朝鲜在汉代为我国乐浪郡)此印为典型的汉代五字印。从“太字”二字看,书法艺术极为浓厚,字的每个笔画起止均有明显的抑扬顿挫。“乐浪”二字,共有十个方口,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方,有的圆,有的外方内圆,有的呈梯形,处理得个个不同,灵动有致。此封泥仅有底边及左右下半边,上部无边,但文字一点也不散漫。中国印章传入朝鲜半岛,不晚于西汉时期。较之前文所介绍的传入日本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早了整整一个世纪。我国古代印章艺术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我们祖宗留给我们数千年的历史文物,而今发掘出土,得益于中华民族的亿万子孙,得益于我们的睦邻友邦,展现了祖国的伟大和先民的智慧,是民族的光荣,是祖国的骄傲!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止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