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电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0935
颗粒名称: 文学与电影
分类号: J9
摘要: 随着当代一批走红作家的作品对中国电影的渗透和诱引,第五代第六代学院派导演对电影本体意义的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 电影 影视艺术

内容

随着当代一批走红作家的作品对中国电影的渗透和诱引,第五代第六代学院派导演对电影本体意义的探索和创新,进口大片对观众视听消费的直接刺激,今年以来,一批令人眩目的国产大片为沉寂已久的中国影坛带来了令人眩目的喧哗与躁动,就连一向冷僻的儿童片创作也因了《吾家有女》触及敏感題材导致舆论大哗而变得搖曳多姿起来。于是影界英雄们遂情不由己引吭高歌电彩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到来。笔者认为这样的看法实在是有点过于乐观,对中国的影视还是少些恭维多些指点为好。不再恭维中国电影,只是因为今日的电影己不清楚自己是站在文学的哪个边缘。我们都承认这样的一则事实:离开电影的文学是寂寞的文学,离开文学的电影是苍白的电彩。王朔、苏童、刘恒是因为电影而走红的三大才子,他们的某些作品搬上银幕,的的确确也带来一定范围的轰动。但是,现在看来,他们总是给人有一科江郎才尽的嫌疑。继《永失我爱》和《无人喝彩〉之后,王朔的侃派文学如今已经只剩下一张虎皮,干瘪得不再拥有昨日的余威。以探索所谓的人性本善方面入木三分之功著称的刘恒,在《本命年》<菊豆〉之后可惜太急功近利心切,火爆之后再没有放射出光芒。而以关注历史和母性两大主题见长的苏童,由于在这关注中带入了过多的个人习见,所以历史也就相应地演化成了苏童眼中的历史。于是在媚俗和媚雅之间他最终也是在劫难逃:《红粉》中新中国对妓女的改造竟被描写得惨不忍睹。笔者认为,新时期的中国电影是在喧哗与骚动、精华和糟粕并存文坛上艰难地在作着选择。再者,中国的第五代或者是第六代导演们的智商也有点太高太离谱了。惨淡经营的中国电影不应该有那么多闭门造车、无病呻吟的探索片,胡雪扬执导的《牵牛花》,娄烨执导的《危情少女》,陈逸飞执导的《人约黄昏〉和第六代导演管虎的代表作 <头发乱了〉这个艺术片中的艺术片,构成了中国电影转型时期一个相当奇特的景观。多年前,某个觉醒的导演悲怆地说着的“为下世纪的观众拍片看”的誓言如今正在一点一滴地被第六代导演们兑现着。为20世纪观众拍片的导演周晓文尽管艺术性强观众买帐的多,但是他在自豪之后至少是在《秦颂〉中让自己趺了跟头。周晓文在历史中兑水放艺术搞新意思扬言气死历史学家的作法,没有很好地沿袭他以往的冷静和从容,他在一片狂热的痴迷状态中偏离了航向,钻入了死胡同。这样的,中国所谓的艺术片无可避免地充斥着矫情与煽情的背离艺术而为之的倾向。这是关心电影事业的人们最不想看到的。笔者认为,中国电彩要想走出现在暗淡无光的境地,首先总先让文学有一条有序、平和的发展道路,多一些崇高少一些卑琐和无聊,然后才是走大; 众化道路,树立为观众拍电影看的观念,并不断摒弃中国电影史中靠大制作和媒体成功炒作之类的犯傻。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管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