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的探索--读三位作者部分散文后的断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0890
颗粒名称: 真诚的探索--读三位作者部分散文后的断想
分类号: I106
摘要: 重建散文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走向抒情主体的“内心真实”。
关键词: 文学创作 文学报告

内容

重建散文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走向抒情主体的“内心真实”。表现“内心真实",关系到散文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在旧范式那里,主题表现是第一位的,主体抒情是第二位的,抒情依附着主题的阐释演示而演示阐释,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文体属性的蜕变。最近,有机会阅读了银川某厂办企业报几位编辑的一些散文〔其中高建强3篇,古德福6篇,曹世卿2篇)后,我觉得他们对散文艺术的探索至少说是很切近美的真谛。他们虽是业余作者,但一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就把散文当成表现个人“心灵”的艺术。这ー点,已经明显地突破了一些传统散文的写法。这里,我不能不提到高建强的《亲情》、《柳湾那一年》,古德福的《往事如金》、《魂系贺兰山》、《我是谁〉和《生命情怀〉及曹世卿的《故乡那所学校哟〉、《家乡的中秋夜》。这几篇散文,可以说是作者走向“内心真实”的最努力的尝试。人的内心精神生活是最为隐秘的生活,善于从自己内心的生活体验出发,勾勒美的画面,这使三位作者捧给读者的心灵不仅是全然真实,而且十分真诚。高建强对“父亲”和“蔡大伯”的“亲情”诉说;古德福对“往事”的留恋;曹世卿对少年时代的追忆,给人的感觉是刻骨铭心的。也就是说,他们对内心生活的展示,毫不伪饰。尤其是古德福的几篇散文,以一颗赤诚的心,赋予了散文全盘透明的抒情性质,一扫旧范式的表现方式。试看他在《往事如金》中的一段描写:”这渡口一岸通向城市・ー岸连着乡村,于是你就在城市和乡村的过道上作无定的漂浮……,你伸展四肢地躺在大车麦垛顶上,享受着装车劳累后的舒服嘴里嚼着无比新鲜的包含浆汁的麦粒,在大车不紧不慢地摇摆中和天上的云朵同醉。后来你乘坐过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从来没有再找回过那种同醉逍遥的感觉。”在人生的长河中,往事永远值得回忆,乡情永远是人生一支迷幻的短笛,否则,就不会有“乘了现代化交通工具”,就不再有“同醉逍遥的感觉”的感叹。诸如高建强的“亲情”,曹世卿的“故乡”,这种情结,是人类所共有、与生俱来的、融于血长于肉不可更改的本能。中国在悠久而牢固的小农经济制度下对土地特殊的依恋情感,和深藏在中华民族文化意识中“温柔敦厚”的美学趣味和价值观念,使人们很自然地在思想上与“清静无为”、返朴归真”、“超然物外“等人生哲学相认同;情感上独钟农村清拙古朴、幽静典雅的田园生活和名山大川等自然景物,并让情感在此得以倾注和流放。因此,在中国很长ー段时间里,散文所选择的内容只局限于远离都市,远离生活的牧歌情调的田园小品、山水游记、故旧回忆等。单一的审美趣味和狭窄的题材选择,使散文不可避免地陷入“浅浅淡淡”、“轻轻柔柔”的尴尬境地而受指责。以上所说的三位作者的散文虽亦受此传统遗风影响,但均情有可原。他们以极大的热情表现岀了散文的“真实”和“真诚”,这已经是成熟的表现。因为“真实”与”真诚”是文学创作包括散文创作的两个必要前提,如若该前提难以确立,则其创作无论怎样,也只是”败絮其中”。当然、要使其成为精品上品,则一定要具有散文创作的内在素质,也是我们I所倡导的散文的必要素质,这就是情、理、境、趣、韵五品(恕不展开讨论)。从高建强、古徳福、曹世卿三位作者的这几篇作品看,他们的观念与思维正在发生变化,在散文创作上正衽发生质的飞跃。尤其是从《往事如金》、《魂系贺兰山》、《我是谁》等篇章来看,正在由田园牧歌式走向现代多样化,尽量让散文这样短小的篇幅负载起繁杂的内容和宏阔的人生场面,从而能寄托深远的情感,开掘更深广的社会内容和人生哲理。这三位作者的创作有了探索和实践,但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开阔视界;题材面还需伸展;在谋篇布局、构思剪裁上,仍需进一步下功夫。当然,他们总体把握还是能显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气度的。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是经济文明、科学发展、人民生活进步的必然标志就此思路看来,文学创作,艺术审美的生活意味也有着同等的意义。我们只有从这样一个历史视角来审视三位作者的散文创作,才可能发现在ー种新的艺术尺度下它的真正价值和分量。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