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0570
颗粒名称:
分类号: F306.3
摘要: “九五”开局第一年,我市粮食总产量较上年增长10.06%,达到5.06亿公斤。“九五”末即2000年粮食总产5亿公斤的目标,提前实现了。在全市粮食增产的诸多因素中,除人努力天帮忙外,科技兴农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大面积推广了以水稻旱育稀植、小麦机械覆膜穴播、麦套玉米吨粮田为中心的技术成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三项重大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共增产粮食2208.41万公斤,占全市全年增产粮食4630.1万公斤的47.7%;如果按今年粮食平均亩产426.6公斤计算,相当于增加了5.18万亩耕地;新增经济收入3321.65万元,全市农民人均增收85.4元。上述成绩的取得,来之非常不易!它是全市农业部门的干部和科技人员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站 农业技术

内容

1995年5月9日,市农业局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观摩水稻旱育稀植项目。此次观摩活动本来没有邀请韩有为市长参加,但韩市长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便主动来了,而且一看就是一天。亲眼目睹了采用旱育稀植技术培育出的茁壮的水稻秧苗及其移栽过程,韩市长很内行地断定,此项目具有大面积推广的价值。他当场对市农业局局长王保成说,1996年要在全市推广旱育稀植水稻种植面积10万亩,要求农业局组织有关人员做好推广工作的可行性论证。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国家科委确定的“八五”重点推广项目。该项目的技术关键是培育壮秧和降低种植密度,具有增产增收、降低成本、便于管理的优势,特别是在低温冷害年份,旱育稀植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抗灾增产作用。我市推广此项技术起步较迟,前几年先是零星地试种,到1995年全市种植面积也不过2万余亩。要一下子推广10万亩,谈何容易!市长的指令,无疑给农业局施加了压力。然而,让农业部门领导欣喜的是,许多尝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甜头的农民,对推广此项技术的积极性很高。永宁县通桥乡上河村、长湖村,贺兰县潘昶乡新渠村,四十里店乡丁北村的村长们,或亲自找上门来或托熟人关系,邀请市农业局派技术干部为他们推广旱育稀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甚至出现了村长大下雪天提着钱上门请科技人员的情景。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