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读水读天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0493
颗粒名称: 读山读水读天下
分类号: I056
摘要: 人死了,是地里鬼,然而,只要喉间三寸气不断,便是地行仙,坐地还日行八万里呢,何况又着意地逐日追月。
关键词: 杂著创作 创作方法

内容

人死了,是地里鬼,然而,只要喉间三寸气不断,便是地行仙,坐地还日行八万里呢,何况又着意地逐日追月。无论怎样,乘车以行,是现代人的特点,所以说是游,唐僧师徒四众,虽安步当车,毕竟是于陆土而行,才可游灵山的。不知何故,现代人都生了腮,弃车从水,一律的“游”了,世相万千,难言难言。天地之间尽是虫,人是裸虫,也是苦虫,百人百姓也百性。是,人不同,便性也不同,走的也各异,有异相异为的人,不是大愚,便是大智了。鸟也有灵的,哆叫振翅,迁徙南北,人便眼羡了,叹鸟的自在,厌处所住地烦旧,但又无翅,于无法之法中,去旅游,作迁徙,小兽一样不安分。世上的虫虫,哪一种又是安分的呢,逐水草,避寒热,不约而同,求个安逸。人呢,就是个搬迁,隔洋跨海的,就叫旅居了,近了,去而复回,就是旅游了,这在近些年,是很时髦的。穷汉呢,就眼热那些能出去走走的人,因为这得有钱,还得有闲,没钱没闲穷于奔命的人,生在哪儿你就窝在哪儿,但也在旅游中,只不过范围小些,在床和沙发、单伎和家之间游动,只是看你明白不明白。旅游是人的欲和权的一种施放,本是人人可行的事,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行,于是城里人优于农村人;有钱有权的城里的人又优于一般的城里人。人要走动,要藏游,这欲求如人渴了要喝一样,穷人喝白水,富人喝饮料,生理的愉悦是一样的,那就去罢!穷汉骑自行车,富翁坐飞机,所差不过远近而已。城里人去了山野僻壤、村寨江河,就有了错觉,以为高于乡人,便有了许多张致,许多狂放,许多卑视,忘了或许根本就不懂的一点是,中国自古以农立国,都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族文化框架中,想想你所在的局处科室,工厂单位,骨子里和农村社队有什么不同?不同者也仅止衣饰称谓而已。人活着,就不愿平常,有平常心是一种修炼,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又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入了化境,心境的凝炼和泛化,便能使你隔墙看景,于床上仰观星象了。银川的人,总想远到北京上海去,近到西安兰州去,总以为会有什么不同,其实是同和通的,都是中国人建造的都市嘛,除了格局大小外,文化氛围没有什么二致。你有了平常心,便也能于银川街头,看出北京上海西安兰州来,至少看出北方城市的大模子来,现在很多人明白了这一点,于是便涌向城外,扑向自然,因为山水是各有不同的,尤其是山水间的人文景观。人的不愿平常,就思谋打破,要去寻刺激,去旅游是一法,这儿那儿的走。漂泊不全是苦旅,那只是心境滋味之一,三毛写的《橄榄树》,便有耐嚼的韵味,虽然她自叹自问:为什么流浪?然而终未解答,因为这无法解答,如果一定要答解,只能说是不可知的远方,对你心念情感的一种无法抗拒的召唤,所以要浪迹天涯。三毛在欧洲漂泊,后随荷西去了西属撒哈拉,又于加那利群岛徜徉过,虽于歌词中发岀流浪的苦叹,那只是对生她养她故乡的折射,但从《哭注的骆驼〉等文集中,看出她对人生的寻求与感悟,这何尝不是苦旅中的快乐?我以为这快乐高于物质对感官的刺激。旅游是人对世界认识的法门之一,感悟了,入了化境,就水中看山,隔墙看水了,如此,长见识,多阅历,你便是人中之龙,人中之凤了。是啊,走南闯北的人太多太多了,他们只会用眼看,而不会用心读,读山读水读人读天下,看而不会读,所以也只是飞来飞去的苍蝇。和尚云游天下,倘只是诵经吃斋戒律,而不求解和通,也只是个讨饭的落发人而已,成佛成祖者几人?灵性是至关重要的了。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邢魁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