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行军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884
颗粒名称: 战时行军生活
分类号: K250.6
页数: 8
页码: 174-181
摘要: 一九四七年春,蒋介石、胡宗南匪军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 矛头直指延安,军情甚为紧迫。延大接到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通知后,积极准备撤离延安,进入“枕戈待旦”时刻,待撤令一来,就迅速撤走。
关键词: 近代史 文史资料 中国

内容

一九四七年春,蒋介石、胡宗南匪军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 矛头直指延安,军情甚为紧迫。延大接到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通知后,积极准备撤离延安,进入“枕戈待旦”时刻,待撤令一来,就迅速撤走。事先,我们在全校作了大会动员报告,向全校师生说明蒋介石、胡宗南匪军要进攻延安,我们暂时撤出延安, 但是我们还要回来,一定能够回来,大家要积极准备。撤离前, 我们主要做了两项准备工作,一项是坚壁清野,决不使敌人得到一点东西,将贵重的东西、材料、档案等带走。带不走的东西和笨重用具,一部分送往离延安四十里远的山沟埋藏。同学们和工作人员,冒着春寒,不分昼夜拉的拉,担的担,背的背,不辞劳苦地完成了疏散埋藏任务。另一部分就地埋藏。我记得这个任务虽很艰巨,但在同学们的积极努力下,三天就完成了预计十天才能完成的任务。
  在行军前,我们组织了行军指挥部,由李敷仁、李之钦、刘端棊、林迪生、贾治华等同志组成。学生、教职工也以班、部、 处为单位,组织了行军领导机构,还组织了先遣队打前站,为后续队伍交涉驻地、筹办伙食等……。并成立了收容队,收容掉队的病残人员。每人发给一条粮袋,随身各带五天的粮食,以备急需。
  接到西北局、边区政府的紧急通知后,延大师生、干部、工勤人员于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四日天亮前就整队出发了。每人背着行李和口粮袋,有的还背着枪支、手榴弹,骡驮马载,撤离延安。大概行军约二十里路,天才大亮。我们的路线是向着东北绥德方向前进,拟东渡黄河入晋。我们不分昼夜地赶到安定县老城,队伍住在关里。城内一片瓦砾,少有人家房屋。接着布置学习,整休,打扫了街道,当地群众交口称赞。由于敌人向清涧、 绥德方向进攻,恐来不及抢先渡河,因此,又接边区政府通知, 让延大队伍向西转移。为了进军方便,我们在这里疏散了一部分老弱病残人员。随即向西到子长县,参观了党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地址和毛泽东主席住过的窑洞,还参观了陕北革命先烈谢子长陵墓,并和子长中学的学生教师会面。当时,王志匀同志在子长中学当校长。
  敌情又严重了,我们队伍由瓦窑堡向玉皇岔前进。到安沟岔后,奉边区政府命令,改向西北方向进军。当晚过白庙岔后山时,西北风劲吹,人马摇摇欲倒,夜以继日地行军,队伍开到了志丹县境内旦八镇,接着又抵达东华池的白马庙,暂时休整。这时,胡乔木同志来看大家,并讲了话。数日后,队伍又折回志丹县。县委决定延大驻该县西南义镇川。我们到义镇川后,分住在曹圪崂、张河湾等村。校委会决定在这两村之间的山上开荒种地,同时开始上课,并开会总结行军经验。不久,接西北局的通知,要延大组织一部分身体健壮、政治条件好的师生随军工作。 当时,我们组织了两个随军工作团,一个由我带领,一个由蔡子伟带领。蔡团先出发,我团后出发,准备前往陇东工作。当时, 学校生活比较艰苦,除学习和工作外,还开荒种地,没有菜吃, 就动员大家去挖野菜,小米加野菜,颇开胃口。师生种下的谷子出土已经一寸多高了,敌情又紧迫了。延大又动员搬家,指挥部决定向白马庙——荔原堡进军。临行前,还帮助群众坚壁清野, 组织游击队,以便和敌人周旋。延大队伍出发时,群众送别,依依不舍。
  延大奉命转移到白马庙——荔原堡。荔原堡属陇东分区的东华池地区,白马庙在荔原堡村中,延大校部就设在庙内。白马庙是宋代陕甘人民抗敌纪念古迹,庙外有古碑,碑文称荔原堡为宋代“韩、范屯军重镇”,想是北宋时韩琦、范仲淹抵抗西夏内侵, 在这屯兵的地方。
  夏天到了,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单衣布也领到了,全体男女同学一齐动员起来,男生收拾草灰染布,女生剪的剪,缝的缝,几天之后,全校人员,每人都换上崭新的灰色军装。当地的麦苗也渐渐地长高了,因为时时有敌情,群众忙着做战勤工作,顾不得锄草,我们马上把教师、学生组织起来,分组分村,帮助群众锄草,受到群众称赞,密切了军民关系。
  当时敌军进攻陇东的情况是这样的:胡宗南匪军沿洛河北上,甘肃、宁夏马家军队向陇东一带侵扰,东南和西南两股敌军,渐渐逼近荔原堡。陇东分区后方负责人李握如同志,把白马庙区驻地的医院,回、汉队伍的家属队,以及延大的师生、干部组织起来,准备打游击,进行侦察联络,保卫伤兵和家属。延大担任华池、合水一带的侦察工作,也参加了豹子川塬上的侦察联络工作。一股国民党军由洛河川窜进豹子川,袭击伤兵医院,延大动员全校人员,一面帮助医院转移,一面将学校搬到吴堡川。不久,敌情又趋紧张,指挥部决定抢渡洛河,经吴旗镇北上三边。 队伍过吴旗,又进入志丹县境,住桃林凹。得到消息说,我解放军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战役战胜敌人,在元城子击败敌人,大家十分振奋。此时,我们组织同学学文学,还邀请阳早同志报告“美国工人生活”,他言语质朴,内容丰富,给同志们启发教育很大。一天,边区政府林伯渠主席电报通知,命令延大转移三边分区,住张家畔。接着又接马锡五专员转来林伯渠主席电报,指示延大勿去靖边,从速东移,循大理河去子洲。我们遵照指示进行,从新城县(靖边老城)到绥德,五百余里行军,晓行夜宿,约行一个星期,到达目的地。又由绥德北上,经米脂、佳县,在炮声隆隆中,渡过了滔滔黄河,驻晋绥边区临县吴家沟村。从此,结束了这一段行军生活,开始了 “三查”和教学工作。
  由蔡子伟同志率领的随军工作团,约数十人,他们年轻力壮,生气勃勃。工作团先到荔原堡,在陇东分区华池、曲子、环县等县所属的荔原堡、宋家原、八珠原等地进行建政反霸工作, 在各地还抽时间帮助群众春耕夏耘。敌军所过之处,党政组织被打散了,一些土地被地主强收回去,投敌分子回来作恶。工作团到后,重新建立了乡、村政权,审查党员,整顿党的组织,重新给农民分配了被地主夺回的土地,组织群众斗争恶霸地主。工作团胜利完成任务后,奉上级命令,从环县八珠原出发,追随延大本部,约半个月急行军,一同到达山西临县吴家沟。
  以下谈天子、土桥收复区的工作和撤离的情况。天子、土桥是陇东分区曲子县的两个区。我带领的随军工作团,抵达这里进行建政、反霸和建党、土改工作。
  一九四七年四、五月间,延大在志丹县义镇川按西北局通知,组织了两个随军工作团。蔡子伟同志带领的工作团先出发, 我和行政班主任曹建勋率领的工作团,也随之出发,均向陇东地区前进。我们这个团也由数十人组成,除我和曹建勋同志外,我现在能够记起名字的有教师和干部向明、张宣、芦白、张逊斌、杨树、燕斌等同志,学生有罗润民、唐金榜、延晓、杨翊、张光、 林彬、曙光、张仰文、张加凡、彭光训、张云、李英才、马逢英、 杨子清、张进才、汤群等同学,还有总务处副处长徐效达和干部徐子清等同志,其他同志名字都记不清了。
  我们团由义镇川出发,同志们和同学们背着自己的行李和干粮袋,有十余位同学还背着长枪,夜以继日,汗流浃背,翻山越岭,向着目的地进发。我记得在行军途中,天气酷热,有时连水都喝不上。肚子饿了,啃着自己随身带的干粮。晚上投宿,都要经过紧张的找房、安床、铺草、做饭等工作,然后才能休息。夜里有时还要轮流站岗放哨。天不亮就起床收拾行装,打扫卫生, 饭后又匆匆起程°在这样的行军生活中,生活虽然紧张艰苦,但是大家都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者,唱着革命歌曲和陕北民歌“信天游”行军,没有一个叫苦,也没有一个掉队的。
  我们经过东华池、曲子到环县地界。在途中,大概是在东华池(记得不清楚),还同陇东地委、军分区张仲良等同志会面。地委派宣传部长宋养初同志接待我们,他跑前跑后,热情的为我们安排住房、动员牲口。我们到达离环县城不太远的一个小村庄住下,为了和前总政治部取得联系,就派张逊斌同志持信去找前总政治部。前总政治部负责人马文瑞同志接待了张逊斌同志。前总指示我团先到曲子县搞一段收复区的工作,待大军打开环县, 回师收复庆阳之后,参加接收庆阳的工作。我们接受指示后,很快把团队带到曲子县。到曲子后,和县委书记刘作西接上头,经我们说明前总政治部马文瑞同志的指示,商量之后决定我团去天子区和土桥区,搞收复区工作。于是,我们就将工作团分为两部分:曹建勋、张宣、张逊斌和杨树等同志和一部分同学去土桥区,我和芦白、燕斌、向明等同志带一部分同学去天子区。我们团在收复区的主要任务是建政反霸,建党土改。被敌军蹂躏过的地区,乡村政权和党的基层组织都垮了,有的干部、党员投敌了,有的土地被地主收回去了。因此,我们着手恢复这些区乡的乡村政权,重新建立党的组织,审查党员;重新分配被地主收回的土地,打击、批斗反攻倒算的地主和投敌叛变分子。在做这些工作之前,我们先摸清了哪些是较好的党员和干部,然后和他们商量成立乡村政权,成立党组织,商量如何重新分配土地,如何开大会斗争投敌分子。天子区约搞了二、三个乡的工作。工作团部设在天子区政府,我除部署各组各乡的工作和听汇报外,还亲自参加各村的建政建党和土地分配工作,参加斗争反攻倒算的地主分子、投敌分子大会。在土桥区,主要搞了二乡和四乡的恢复政权和打击投敌分子等工作。四乡(即野狐子沟)是工作的重点,由曹建勋、张宣和区上的一位同志主持工作,在群众十分愤慨的情况下, 打死了一个民愤很大的投敌分子。四乡的工作由张逊斌等同志负责,除进行恢复政权的工作外,也召开了大会,斗争了投敌地主分子。记得曾斗争过一个姓夏的投敌地主分子,并且将他的一部分家产分给了贫苦农民。
  我们在天子、土桥工作约二、三个月,全区工作还未结束, 就在这时,我解放军打开了环县,为了避开敌人主力,攻打敌人的弱点,改变了收复庆阳的计划,挥师北上三边、榆林地区作战。这时,敌人趁机向环县方向进攻。在此情况下,曲子县委书记李正廷同志来天子区对我们说,敌人有包围陇东之势,先头部队已到马岭(庆阳、曲子交界处),你们要很快撤离曲子,否则要被敌人包围。于是,我们速派人通知天子、土桥两地工作同志迅速在天子区政府集合。土桥的同志,接到通知后,星夜来到天子。在天子区各乡工作的同志,也很快到达集合点。我们很快研究了撤离计划,拟定了撤离路线,准备了行装。次日天未亮,即起程向东北方向环县进发。这是因为怕敌人包围陇东,占领环县, 打算在敌人未占领环县之前,冲出包围圈北上三边,紧赶我军主力。因此,不顾疲劳连夜行军,常常是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地赶路。当我们队伍正行到环县城对面塬上时,天色将晓,接着黑云密步,雷声隆隆,霎时间倾盆大雨,山洪暴发,全身都被淋湿,四面不着村落。正在焦急时,在山下找到二、三户人家,我们就在这里宿营,大家就背靠背地坐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整队下山,背山面水的环县城已出现在眼前。因为大雨过后,环江大涨, 我们沿环江北上,在沿岸北面不远地方和一小股政治土匪相遇, 由于我们人多,又带有枪支、手榴弹,他们未敢动手。我们迅速强渡环江,经过一天的急行军,赶上了王世泰同志带领的部队, 这才放下了心。我们拟经过盐池、定边、安边方向,寻找前总政治部,但听说大部队已东去,而东去的路线、敌情,我们又不清楚,于是,进退维谷,不得已就在定边县境一个记不得名字的村庄住下休整。那里的群众生活很困难,都吃窖水。三边的许多河水碱性很大,赤脚过河,脚腿有时被腐蚀脱皮。记得我们正在休整时,正在三边分区搞土改的边区教育厅副厅长江隆基同志来看我们,他告诉我们一些地方土改和敌人的情况。因为我们驻地距离三边分区专署所在地定边县城不很远,为了进一步弄清敌情和前总情况,我带了一个公务员去定边县城找三边分区专员吴志渊同志。在专署只住了一夜,宁夏孕鸿逵部进袭盐池,专员公署即撤出定边城,我也速返工作团驻地。这时传闻安边城被敌人占领, 我们又由定边县退到吴旗镇。在城郊休整几天后,就组织全团师生参加地方工作,分配师生到金佛坪附近的几个村庄,帮助群众搞秋收。这个期间,我们又派张逊斌去找吴志渊同志打听情况。 我们得知前总是赶不上了,经陕北东渡黄河回总校的路线和沿途敌情,"也搞不清楚,天气也渐渐冷了,于是在吴旗镇住了一个多月。约在古历八月十五日前后,我们决定离开吴旗回学校。从吴旗出发,经靖边、横山县出大理河川,过子洲、米脂、吴堡等县,东渡黄河,回到山西临县吴家延安大学本校。
  至此,我们去陇东随军作收复区工作告一段落,延大行军生活,也初次结束。回到学校,我们就投入到紧张的“三查”运动和参加当地的土地改革。不久又接到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通知, 要延大抽出一批师生,由我率领,去山西隰县组织运送救灾粮食,为陕北被国民党军践踏过的地区的四十万灾民运送粮食。于是,学校又迅即组织了二百师生(以后陆续增加到四百余人), 由我率领去指定地点执行任务。
  最后,要说明一点,延大战时生活和在陇东随军搞收复区的工作,时隔三十余年,很多具体情节回忆不清。本文成稿,延大战时生活部分,参考了李敷仁同志的《忆延安大学战时生活》一文,天子、土桥工作和撤离的部分,主要采纳了张逊斌同志(张现为延安大学党委负责同志)为我提供的宝贵材料;蔡子伟同志带领的工作团在华池、曲子、环县等地的工作情况,主要吸收了康和厚同志的重要意见。在这里,深表谢意。
  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82.6

本书以回忆的形式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甘肃所发生的抗战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之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