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774
颗粒名称: 乐舞
分类号: J722.4
页数: 4
页码: 227-230
摘要: 新疆自古以来就以歌舞之乡饮誉中外,历史上古籍文献中就有“龟兹伎乐,特善诸国”的记载。龟兹乐工白明达、音乐家苏祗婆、 疏勒琵琶能手裴神符、于阗人尉迟青等都是新疆风靡一时至今仍为人们乐道的乐舞艺术先师。作为社会存在的产物,新疆历史悠久的乐舞艺术也经历了产生、变化和发展的漫长历程。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是这漫长历程中的重要一段。
关键词: 乐舞 东察合台汗期 艺术

内容

新疆自古以来就以歌舞之乡饮誉中外,历史上古籍文献中就有“龟兹伎乐,特善诸国”的记载。龟兹乐工白明达、音乐家苏祗婆、 疏勒琵琶能手裴神符、于阗人尉迟青等都是新疆风靡一时至今仍为人们乐道的乐舞艺术先师。作为社会存在的产物,新疆历史悠久的乐舞艺术也经历了产生、变化和发展的漫长历程。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是这漫长历程中的重要一段。当时,蒙兀儿王族贵咸都很喜好音乐舞蹈,海答儿书曾记羽奴思汗“对于歌唱和器乐很有修养”②。在马哈木汗宫廷中,据载就有一名叫麻克速•阿里的宠臣,“极擅于器乐和声乐”。赛徳汗“精于琵琶、三弦琴、四弦琴和伽恰克,最精的还是四弦琴。他还精通骨雕艺术,善于制箭。”阿不都•拉失德汗“对于某几种乐器技艺娴熟,对于所有的艺术和工艺都卓具才能”①。公元17世纪初东行时曾在哈实哈儿、 阿克苏诸地呆过的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书载,该处习俗“其家聚餐,并伴奏乐以助欢,而且经常举行舞会”②。另据《乐师史》记载, 当时还有一位名叫麦吾喇南特裴的蒙兀儿斯坦人,“在音乐方面享有盛名,经他培养,曾有200人在音乐方面技艺娴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③。值得注意的是,蒙兀儿诸汗们所喜爱的乐舞以及演奏的乐器,都是当地民族所为、抑或为他们所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兀儿人的突厥化。
  东察合台汗国时期,各族劳动人民在乐舞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对畏兀儿族传统的民间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进行的改革和整理。
  《十二木卡姆》是融音乐、舞蹈、诗歌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是古代天山南北各族乐舞艺人的伟大创造。据考证,“木卡姆”为古龟兹(库车)语一吐火罗语“Maka — ykne”(亦可拼作Ma-ka — yakna),意即“大曲”。它的原始形式当是公元前2世纪流传在今新疆东部天山以南地区的“摩诃兜勒”④。公元4世纪,东传中原地区。到了公元17世纪,其音乐结构逐渐完善,从而形成一种包括 “艳(歌曲)”、“趋(乐曲)”、“乱(歌舞曲)”的音乐歌舞套曲。迄公元11世纪,经过乐师们的不断修整创新,木卡姆已形成完整而有一定规律的乐曲。当时中亚布哈拉人依本•西那在其用波斯文写成的著作里已经提到十二套木卡姆的各套名称。公元16世纪木卡姆乐舞艺术在东察合台汗国时期又经历了一次很大的变革,阿不都 •拉失德汗及妃子阿曼尼莎罕、乐师喀迪尔汉对它进行了系统的规范整理.使之成为一套集古代畏兀儿传统音乐、演奏音乐、诗歌、 舞蹈于一身的固定的规范化大型套。根据楚剌思《编年史》的记载, 阿不都•拉失德汗是位音乐犬师,他创作过一组木卡姆,叫激乐曲,这是一首绝妙的乐曲,它使其他一切乐曲相形见细,而为之降服。他对各种乐器,如恰儿塔儿、独塔儿、啬塔儿、喀伦、热瓦甫、奥德、胡琴等无不精谙,当他演奏乐器时,即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从《乐师史》披露彳阿不都•拉失德汗的妃子阿曼尼莎罕在音乐方面也颇负造诣。阿曼尼莎罕是一位樵夫的女儿,她是那个时代唯一的一位女诗人。她不仅能填词,还能演唱木卡姆。她除了写过一部关于诗歌、音乐、书法的名叫《心灵的协商》的书籍外,还创作了一套《依西莱提安库孜》木卡姆。关于喀迪尔汉的经历,我们知之不多,仅知道他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他创制了热瓦甫和琴丝弦, 写过一本见解细微而又深刻的乐理书籍。据传说,当时宫宴如果没有喀迪尔汉坐陪,阿不都•拉失德汗就食不知味,甚至睡觉都不香。喀迪尔汉还独创了一套名叫《维沙勒》的木卡姆,并将此传授给弟子①。综上所述,阿不都•拉失德汗、阿曼尼莎罕,喀迪尔汉等人对木卡姆的演进、规范和完善都作过重大贡献。据《乐师史舜述, 经过这一时期整理加工后的各套木卡姆名称有了极大变化。他们的名称分别是:①拉克;②且比雅特;③木夏乌热克;④恰尔尕;⑤ 潘吉須;⑥乌札勒;⑦伊拉克戈壁;⑧纳瓦;⑨乌夏克;⑩巴雅特;⑪艾介姆;⑫西东。整理后的木卡姆较之以前有以下变化,即刪去了一些阿拉伯、波斯地区的木卡姆,保存并发展了大部分新疆、中亚地区的畏兀儿族的木卡姆。此外,将《大拉克曼》、《达斯坦》(叙事歌曲)和《麦西莱甫》(意为歌舞晚会,用于木卡姆,则指歌舞曲部分) 等木卡姆以各自特定的乐曲形式配套组合成型①。之后,历经修删补充,不断修整,逐渐形成一种规模更大的音乐歌舞套曲,亦即现存的《十二木卡姆》。值得予以指出的是,今天喀什鳴尔等南部各地的《十二木卡姆》与公元16世纪整理后的木卡姆相比,除了将《伊拉克戈壁》木卡姆改作《伊拉克》外,其他诸套木卡姆名称完全相同。
  作为一种规模宏大的音乐歌舞套曲,《十二木卡姆》中的每一套木卡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琼拉克曼,包括散序、歌曲、歌舞部分;第二部分是达斯坦,由三至五首民间叙事歌曲和器乐间奏曲组成;第三部分是麦西莱甫,由三至七首民间歌舞曲组成。当该部分开始时,都要加用散序。全套木卡姆音乐,共包括170多首歌曲和歌舞曲,72首器乐间奏曲,演奏时间长达20多个小时之久②。
  十二木卡姆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显然是不断地融纳和汲取东西方乐舞艺术精华而发展起来的维吾尔族古典民间艺术。 东察合台汗国时期对她规范化、系统化的加工整理折射了这一时期文化艺术兴盛发展的史实。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

《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7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 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 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 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 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 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 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