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草原艺术在人类艺术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659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草原艺术在人类艺术中的历史地位
分类号: K28
页数: 7
页码: 521-527
摘要: 草原艺术是狩猎人和畜牧人的艺术,它与农人艺术和后世文明时代工业社会的艺术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性和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草原艺术是狩猎人和畜牧人的艺术,它与农人艺术和后世文明时代工业社会的艺术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性和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首先,草原艺术是人类历史上发生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最富有群众性的艺术。从时间来说,它发韧于距今约三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经悠悠漫漫的时代长河,直至人类的今天,依然存在,而且还要漫衍下去。它的分布是以全球为广度的,因为人类的童年时代,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狩猎时代,是猎牧人审美意识和文化的载体。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草原艺术那样,是由千千万万的民众共同制作的鸿篇巨著,是古人留给今人的一份最大的文化遗产,其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宽、内容之丰富多采,是世界人类艺术之一绝。从远古时代,直至今日一直是广大民众传情达意、互达心声的工具,它植根于亿万的民众之中,扎根于草原、山地、沙漠空旷无垠的土壤之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根深叶茂,富有充沛的生命力和生机勃勃的活力,绳绳继继历数万年而永生,这是世界上无论哪一种艺术都无法与其比拟的。
  其次,草原艺术的种类繁多,它几乎包涵了人类艺术上所有的品种和门类,诸如岩画、女神像、玉器、彩陶、雕塑、青铜艺术、面具、鹿石、服饰、织物、石雕人像、乐曲、民歌、壁画、玛尼石、乐器、舞蹈、建筑、建筑装饰艺术、民间图案、地毯图案、花毡图案、酥油花、堆绣、“唐卡”、马佩饰、音乐、制陶、印花、桦皮艺术、兽皮艺术、花帽图案……等等,莫不齐备。在众多的艺术品类中,岩画、壁画、雕塑、音乐、建筑等占有特殊的地位,不仅分布广、数量多,内容也丰富多采。总的说来,约可分为可视艺术与不可视艺术,也就是造型艺术(可视艺术)与听觉艺术(如音乐),或与视觉有关,或与听觉有关。人类通过听觉与视觉去品尝艺术的真谛,陶冶人的心智,启迪人的精灵,达到益人神智的目的。
  其三,草原艺术的内容异常丰富多采,是人类历史、社会、万物、人生、情趣、追求、审美、欲念、野心、崇拜、心态、操作、活动的最大载体与形象化的表现,它既反映了精神文明,又体现了物质文明。可以说它是自古至今一部用形象或非形象所表现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到社会与人生、历史与现实、心态与审美以及食性的追求等等。但不管题材内容如何丰富独特、五彩缤纷、繁复多样,都是表现人对美的感知、追求以及所达到的水平。
  草原艺术,在内容和题材方面,既有与其他艺术一致的方面, 又有其独具的特点。它不同于一般的艺术,而是草原艺术,是与草及食草的动物密切相关的艺术。众所周知,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早期的猎人,另一种是畜牧人,因此可以说,草原艺术是猎牧人的艺术,它所反映的,是猎牧人对草原生活的描绘,因此,描写动物(野兽与家畜)、动物与动物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草原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草原艺术的永恒主题,幅幅画面富有浓郁的草原风味,飘溢着草原花草的芳香,同时,透过形形色色的草原艺术品,也可以看到动物间的搏斗撕咬、成群同居、母奔公逐、弱肉强食等活生活现的跃动场面。通过草原艺术,可以为多种学科提供多种滋养品。比如,岩画(包括石窟壁画艺术)、青铜艺术、 鹿石和石人,提供的灵乳,可以哺育世世代代的艺术家、文学家、艺术史家和画家,他们可以从中激起灵感,汲取营养,去从事新的创作。通过岩画、青铜艺术品,可以为畜牧学家、经济史学家提供编写畜牧史、经济史最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总括起来讲,草原艺术为艺术史、音乐史、舞蹈史、美术史、畜牧史、经济史、文化史、文化人类学、民族史、文学史……等多种学科提供了十分丰厚的资料。以草原艺术中的岩画而论,草原岩画所说明的史前时代人们的生活、遭遇、传统、信仰、经济和社会活动,比起任何历史书籍要丰富得多、生动得多、形象得多。岩画艺术是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图解,它揭示了工作劳动的样式、经济活动、社会实践、美学倾向、哲学思想和自然环境。所有这一切,同草原其他艺术形式,自开始存在以来,就整体地成为人类说明世界的一种手段。这也就难怪草原艺术在今天重又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草原艺术既是自身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同时又给周围的农耕艺术,乃至后世工业社会的艺术以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双向的相互的影响。草原艺术既影响了周围的农耕艺术和工业艺术,同时又接收了来自农耕、工业艺术的影响。即便在欧亚大陆的草原世界也在互相观摩、互相影响,彼此汲取营养,扬长补短。草原文化是马背文化,由于游牧经济,草原牧民逐水草而居,传递文化和艺术的迅变要远远超过农耕民族。这样,草原艺术与中原及域外艺术的双向交流,又是研究草原艺术的另一任务。如此说来,草原艺术又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其四,草原艺术的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意味,它给现代艺术以深刻的影响。草原艺术多属于原始艺术,所谓“原始”有两个意思:一是时代久远;二是作品原始。唯有这种原始,才具有文明社会艺术所不曾有的简朴和纯真,作品中充满着勃勃生机和充沛的生命力,蕴寓着炽烈的荒蛮风味,它是原始人类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质朴无华,无后世那种矫揉造作之迹。
  从艺术创造这一点出发,古与今,新与旧,原始与现代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著名油画家刘海粟老人在一篇文章中讲道:(在某种意义上讲)“原始到极至也就现代到极至”,仔细品味,哲理自在其中。有人以时装为例,讲了目前我国衣服的时髦与原始服装之间的关系。“先前大一统的对称严肃的灰蓝色调一下子不时兴了。随之而来的是不对称格局的风靡。早先的领口袖口衣兜只在尖度和斜度上变化,如今居然废去‘领袖’,寻求一种少领没袖的浪漫及‘衣不蔽体’的时髦。如此十万八千里,却仍然落入原始人类衣不蔽体的古朴风范之中。不过面料和加工精细而已。至于披肩长发、硕大的耳环等等,都可以在原始风范中找到依据。”① 从1907年,毕加索和其他现代派画家就开始收集欧洲以外的其他大陆的古老艺术品,并从中吸取营养,使20世纪的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立体画派和野兽画派从非洲原始艺术中寻觅其内涵和形式感;超现实画派从大洋洲原始艺术和北美印第安人艺术中寻求灵感。现在,追慕原始艺术已成一股潮流。原始艺术(主要是草原艺术)的现代魅力,已为众多的艺术家所注意。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于1984年秋举办过“20世纪艺术中的原始主义”的展览,展出了150件现代派的作品,和200件非洲、大洋洲和北美印第安人的作品。这些参展的原始艺术的作品包括:雕塑、面具、装饰品以及宗教用品。参加展出作品的画家有毕加索、马蒂斯、保罗·高吉恩、南希·格雷夫斯、麦克尔·辛格和博伊于斯等10位著名的画家,从这次相互比较的展出中,人们非常清楚地看出现代派作品中那些直接借鉴原始部落艺术的东西。展览会揭示出原始艺术对西方一些画派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展现了原始作品的含蓄、简洁、多变的构思,和它们那种粗犷、朴实、厚重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② 现代画家追慕原始艺术,这并不表明原始人比现代人聪明,而只能说原始的草原艺术有现代艺术所不及的地方,如果要回答这种不及在何处,似可用苏珊·朗格的话予以说明:“原始的模仿忠实于原始人所看到的事物,但他永远也不可能是普通意义上的复制和仿制。它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偏见的解释,它模写下的东西仅仅是那些使原始艺术家觉得有意味的东西;假如原始艺术家全神贯注地于他所要模仿的对象之中,他对这一对象所作出的那种简化或忠实的描绘就是他真正看到的一切。原始艺术,由于很少受到各种理论的干扰,因此他与那些更加高级和复杂一些的艺术比较起来,就更富于表现性,其风格也更加纯正。”①这正是早期草原艺术审美价值之所在。
  艺术发展到了今天,从实践到理论,都向着传统的艺术及其理论发起了挑战。因为人类的历史已经驶入了电子时代,繁重而紧张的生活使人们厌烦过分细腻的写实画风,而需要简明抽象化的艺术形象,极度简化和概括的反映人类童年时代的草原艺术,自然会引起人们的莫大兴趣。艺术巨匠毕加索是最早理解原始艺术的画家之一,他从原始艺术、非洲木雕充满活力的野性美中寻到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充分发挥了不断进取的创造力,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他吸收非洲黑人雕塑和大洋洲土著面具的艺术传统,创作了美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亚维农少女》,他所创立的立体派打破了从单一角度观察事物的绘画方法,扩大了人们的审美领域。
  人的视觉生理本能地要求多样化的新鲜的视觉感受,宛如人的味觉需要不断更新美味饮食一样,人们的感觉器官总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的点子上,不断地追求和探索新的更美的感受对象,是人类的艺术发展的动力。草原艺术,尤其是其中的古老艺术,正因为它的古老而新奇,才使现代人倍感兴趣和亲切。
  过去人们对于包括草原艺术在内的原始艺术的价值界定,往往是为了说明曾经有,而现在已不复存在的世界,而现代人们对原始艺术品在美学上的承认,却取决于现代艺术趣味的改变。原始人类的任意想象、荒诞不经的感觉等等,在早期的草原艺术中形成了特殊的思维方式。即神秘感、象征性和超越时空的自由联想,被认作是原始艺术特有的审美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毕加索等现代派艺术家感到激动不已的部落艺术品,才有可能从外部闯入西方的艺术殿堂,并很快被承认是杰作,这样原始艺术在人类学体系和美学领域里才站稳了脚跟。
  其五,草原艺术的艺术手法,具有“直抒胸臆、妙趣天成”的特点。草原艺术是草原居民智力和思维的载体。草原居民对造型语汇的认识,首先从线条开始。那些线条从现在的眼光看,显然是先天不足的、生硬稚拙的,但它集中概括着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生拙的表达方式,无意中传达出一种古朴、生涩的美感。远古草原艺术的造型语汇极度简化和概括,决定了草原早期造型的直率与单纯风格,其中有些作品,与儿童画中的不求空间透视的率真、直觉的表现手法如出一辙。古代草原艺术家,他们在观察物象时都重基本形态、重主要结构特征、重感情抒发、重简括概括,反映在创作上,也必然把这些特点注入到艺术作品中去,其造型也必然具有上述特点。无论是岩画、鹿石、石雕人像、金属艺术品,在造型上都是舍弃细节,强调主要特征。在表现众多的物象时,都夸大突出主体形象。对某些事物的形象,往往概括成相对固定的几何式样。比如青铜艺术或岩画中的人、动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因高度概括、简化和长期的重复出现,逐渐形成了某些较为固定的基本形式,进而发展成为造型中程式化的现象。这些艺术手法,也为现代艺术家所效法。比如,近20年来,美国艺术家十分重视印第安人的绘画,他们辛勤地挖掘古代印第安人的美术,从中寻求独特的、原始的艺术语言。草原原始部落和继起的诸民族的艺术,包括岩画、彩陶纹饰、陶塑等等,受到当时物质条件的限制,又带着人类童年的天真和愿望进行创作,所以他们的艺术表现出一种稚拙、简拙的审美情趣。正如人们所常说的:“消失了的时代的社会结构,对于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但它的艺术仍然有着一种无法代替的魅力。”虽然我们不必夸大这一魅力,但是,当我们把以草原艺术为主要组成成分的原始艺术和现代艺术进行对比时,却唤起了我们对艺术和整个人类艺术史的重新思考和认识,面对构成人类艺术史的主要组成部分的草原艺术,必然会萌生对人类艺术史究竟应占多大篇章的思忖。
  近20年来,在我国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对岩画的热潮,人们像朝圣般的去参观,画家们去从中汲取营养,难道不正是因为岩画艺术对现代艺术的魅力吗?岩画以及同时代的其他原始艺术,是把对于生动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的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了活跃的生命力,而这往往是后来许多高级艺术,慎重推敲所得不到的。这些存在的事实,是否正好说明了草原艺术对现代艺术的魅力所在呢? 总之,草原艺术是以历史的深度和全球的广度而为艺术界所青睐的艺术,它以起源早、延续时间长、容量大、内涵丰富、题材广泛、风格独特而构成人类艺术的主要篇章,但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由于各种原因而被冷落。当今的世界,又由于时代的需要,而又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艺术界“返朴归真”的浪潮中,发现了它的价值,而为人们所注目。草原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欧亚北大陆许多游牧民族至今仍在流传的艺术,它将以其特有的价值和魅力,而永葆青春!

附注

①程旭光:《中国岩画造型语汇漫谈》,《内蒙古师大学报》1992年第1期。 ②陈兆复:《岩画艺术》,《文艺研究》1991年第3期。 ①(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