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西峙峪遗址出土骨片上的刻画符号和图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107
颗粒名称: 二、山西峙峪遗址出土骨片上的刻画符号和图像
分类号: K28
页数: 4
页码: 5-8
摘要: 峙峪遗址发掘出土具有人工刻画痕迹的兽骨片达数百件之多,骨片上的痕迹是该遗址的主人——峙峪人刻画的。这为探索草原艺术的萌芽找到了一批真实而可靠的资料。
关键词: 草原文化 石器文化

内容

我国草原艺术始自何时?是艺术史家很感兴趣的问题。或谓始自甘、青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或谓始自甘肃嘉峪关市郊的手形岩画。山西省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具有人工刻画痕迹的兽骨片,为探索我国草原艺术的起源增添了新资料。
  峙峪遗址发掘出土具有人工刻画痕迹的兽骨片达数百件之多,骨片上的痕迹是该遗址的主人——峙峪人刻画的。这为探索草原艺术的萌芽找到了一批真实而可靠的资料。
  遗址经较大规模的发掘,获得文化遗物至多,得旧石器近两万件,烧石烧骨数十块、骨器若干件、装饰品一件,以及晚期智人枕骨化石一块。与石器伴生的脊椎动物化石经鉴定有:鸵鸟、刺猬、斑戡狗、虎、鼢鼠、披毛犀、野马、野驴、赤鹿、河套大角鹿、普氏小羚羊、 鹅喉羚、王氏水牛、诺氏驼等①贾兰坡等:《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根据对以上动物群落的分析,草原性动物约占80%,充分表现了当时当地是以草原为主的自然环境,说明该遗址出土的刻画骨片是属于远古的草原艺术。
  按兽骨片的长度,大致可分两种:即8-10厘米和15-18厘米,具有刻画痕迹的兽骨片都属于前一种,由此看来,刻画骨片是峙峪人有意识的产物无疑。
  骨片的刻画痕迹有四种类型:“凹坑(包括圆型凹坑和三角形凹坑)、斜纹(包括竖纹和横纹)、网纹以及图像,凹坑可能是一种符号,以表示猎取大型动物(例如披毛犀、虎等)的种类和数量。斜纹与网纹有可能表示通常捕猎的动物的数量,如野马、羚羊、鸵鸟和鼢鼠,因此这两类属于记号,有图像的刻画骨片仅一件。刻图像往往是远古人类为了表达他们的活动和环境而制作的。它是从符号进一步发展的,原始的刻画图像实际上也是一种刻画符号。”②尤玉柱:《峙峪遗址刻画符号初探》、《科学通报》1982年第16期。
  峙峪遗址出土的那件刻有图像的骨片,是用野马的肱骨制成的,长8厘米,宽3.1厘米。上面所刻图像的寓意安在?有的学者做了如下的解释:“左:可能表示一只刚被击毙的普氏小羚羊正躺在草地之上;后面有从两侧追来的猎人。右:可能表示一只疾跑的鸵鸟正遭到猎人从三个方向的包围。”③尤玉柱:《峙峪遗址刻画符号初探》、《科学通报》1982年第16期。尽管由于骨片上的图像过分抽象,对破释图像含义有一定难度,致使上述的解释带有很大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