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内陆的中心部分,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柯尔孜旷原边的里海,北起西伯利亚原始森林,南至昆仑、喜玛拉雅的险峰峻岭,中间由一个幅员辽阔的草原地带所绵亘。在这个大草原的东南部是蒙古高原。蒙古高原南部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带。这个草原带,东起兴 ,安岭,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自中蒙交界,南至明代的万里长城。从今天的行政区划看,大约包括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及与之毗连的地区。这一地区,即所谓中国北方草原带。不过这个草原带所包括的范围古今是不同的,即我国草原带的南线有逐渐北移的趋势。秦汉之前,辽宁西部、内蒙古赤峰地区、冀北、晋北、陕北、内蒙古的伊克昭盟、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青海大部都是草原, 是中国北方大草原的一部分。因此这里说的草原艺术也包括了上述地区。无数考古发现证明,居住在这个草原上的猎牧民族曾创造过丰富的历史文化,闪耀着奇艳的光彩。
我国艺术源远流长,它有两个源泉,一个源泉是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和南方的农业民族创造的艺术;另一个源泉是北方草原民族创造的艺术。两种艺术的接触、交流、汇合,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中华民族艺术的长河,两个源泉缺一不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北方草原艺术,并没有被人们充分重视。
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的一致性,反映在文化艺术上十分相似。这个草原带的早期原始艺术, 多数是未经严格、系统训练的人所制作的,其创作常常含有稚拙而即兴的魅力。这些作品,绝大部分属于古代民间艺术,千百年来,在社会的底层土生土长,宛如一根根兰草散发着自己的幽香,生在荒僻的山谷旷野。尽管历来的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对它不屑一顾•认为它不能登大雅之堂。历来的中国美术史只是把它列为附带的篇章,然而它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的偏见并不能削弱它的价值和存在。
中国草原视觉艺术,是由历来的猎人和牧民(甚至包括一部分农人)及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共同制作的鸿篇巨著。在这里,创造者、享用者和欣赏者是统一的,自有它的广阔天地和诱人魅力。它是当时的猎牧人审美意识的载体,是镌刻在金、石、木、土上的史诗。
近十年来,由于阴山岩画的被发现,在全国掀起了岩画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岩画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今日似乎又出现萧条, 看来人们对草原的原始艺术一直有一种不甚了解而又莫名其妙的心态。事实上,北方草原原始艺术对现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从宏观上讲,它的艺术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它在考古学、历史学 (特别是民族史)、文化史以及教育和观赏方面的价值是十分明显的,它在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史两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学科难以比拟的。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北方草原在我国占有半壁江山,是我国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华夏文化绝不能代表全部的文化,只有加上北方草原文化及其他地区的文化,才能构成完整的中华文化。我国北方草原文化是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
中国北方草原,是中华上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我国北方历史上各游牧民族的摇篮,各游牧民族在广阔的草原上渡过了人类历史上的襁褓岁月和青春时代.并以此为历史舞台,或挥鞭南下, 与华夏诸族争兄伯之位,而君临天下;或在北中国建立偏霸王朝。历来在中国北方草原猎牧过的游牧民族,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留示给今人,叙述着繁荣昌盛的历史。中国最大、最早的岩画长廊在这里,东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直至新疆,绵延万里。岩画的分布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多采、 画面之精美、作画民族之多、数量之多、分布之密以及作画之早,均居全国之冠,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画宝库之一。
其次,积淀着远古先民意识的女神像也被发现于这个大草原的东端。岀土的形神兼备的女神头像,是研究古代中华人种学和民族史的典型标本,它使亿万炎黄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塑造的五千年前祖先的形象,这是中华民族之神,是繁衍亿万民众的老祖母之老祖母。
其三,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正值我国北方草原艺术吐萼扬华之时,富有草原风味的鄂尔多斯青铜艺术、鹿石艺术都滋生于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北方草原艺术影响了西伯利亚、中亚、 中央亚以及东欧草原上的原始艺术,同时上述各地的草原艺术也影响了中国北方草原艺术。
其四,从北朝至元代,中国北方草原艺术呈现出斑斓多彩、百花缤呈的景象,石雕人像、面具文化、契丹人绘画、西夏彩塑、蒙古人的佛教艺术以及汪古部的石刻,先后呈现于世,形成了争奇斗妍的百花园。
其五,在这个草原的东部,直到近现代,还有鄂伦春、鄂温克的桦皮、兽皮艺术,继续在草原上吐露原始艺术的芳香,通过这些草原艺术的“活化石”,使我们更能咀嚼出草原艺术的真谛和内涵。
呈现于我们面前的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草原艺术,闪烁着中华古老艺术之光,光源来自大漠、来自草原、来自空阔神秘的荒野。 草原原始艺术给予我们的最大启悟,就是告诉当代人,中华最古老的美的震撼,来自茫茫的万里草原。原始艺术是洪荒时代原始先民观念的物化,我们再将物象还原为观念。同时原始艺术是那个时代的历史的符号,我们再通过破释符号重构当年的历史。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人际关系中“人格面具”的影响,使人的本性受到了压抑。“艺术给人类带来了希望。 艺术并没有遭到现代技术社会的破坏,反而依靠技术的发展,对技术发展带来的非人化倾向发生着抵抗作用,……艺术处于人和技术之间,这便使人的自我复归成为可能。在今天,技术已使社会改变了体制,艺术却在这个体制中,站在技术的对面,与技术竞争,反抗那种体制的压抑,热情地保卫着人的真正价值”。今道友信的这番话对于北方草原的原始艺术具有特殊的意义。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人们要“返朴归真”、“由巧而拙”,古代草原艺术是通向彼岸的最好的桥梁。为真正达此境界,跻尊到艺术上的大彻大悟提供了最好的样品。北方草原艺术作品植根于猎手牧民之中,不受上层文化章法、图式的影响,无拘无束,兴到意至,信手拈来,不会有生活的偏见,不染有现代文明的污染,是人类智力、 艺术才能和本性的自然流露。专家学者和民众目睹北方草原艺术作品身心不自觉地会得到一种慰藉和休息,就像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感情的回归,审美的愉悦,从这里得到了升华。
草原原始艺术的价值和人们对它的热爱除上述外,在人们心理的无意识结构中,也许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从遗传学的观点来看,社会整体知识的延续和获得除依赖于教育系统之外,从人体自身接受系统来说,代代相继、陈陈相袭的人类获得知识的遗传因子,使人们对越来越艰深的知识的领悟和接受成为可能。在人们心理深层的集体无意识结构中,千百年的历史遗传无不打上深深的烙印,而当那历经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北方草原的原始艺术岀现在人们的面前,就会不自觉地向远去的历史靠拢,似曾相识会引起无限的回味。
我国北方草原的原始艺术源之于民众之中,是一种母体艺术, 是新的艺术创作的源头,专家学者是从中借鉴到深厚传统的高品位营养,并将之和现代的艺术手段、艺术风格、专业技巧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和特点,创作出新的不朽的作品,这在当代绘画艺术中是不乏先例的。中国著名油画家刘海粟老人曾说:“原始到极至也就现代到极至。”毕加索是最早理解原始艺术的画家之一,1960年他吸收非洲黑人雕塑和大洋洲土著面具的艺术传统, 创作了著名的《亚维农少女》,成为美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我国北方草原的原始艺术,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集功用和审美为一体的不自觉的艺术创造,是当时当地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每一个品类,都有其合理存在的社会基础,而这种基础正好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草原原始艺术品的价值,是它当时所处的环境生发岀来的当时价值,这种价值,表现在它当时的功用和审美的统一上。许多作品开始都是以功利为目的的,在使用中,在人们审美意识的主使下,经历世世代代的提炼和完善,使其具有了比较优美的形式,化为一定程式固定下来,流传下去。有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逐渐忘却它的使用价值而充分肯定它的审美价值。一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审美意识的提高,草原艺术品的价值也在随之不断地变化,适者生存,一些旧的消亡了,新的艺术昴又出现了,由此推动了草原艺术史的发展和变异。美国学者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说:“我的进化论,与人不同的一点是,它不是螺旋状持续上升。天下没有这样简单的事。进化像大海的波涛。波涛涌起,体积逐渐加大,动量逐渐加大。波涛涌至顶端, 化成水花四溅的云雾。然后波涛退回低处,以前的那个程序,立时又重复起来,波涛向上隆起加大力量,达到顶点,但在它碎成水花云雾之前,它冲向比它刚才所在的更远的地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似乎与此类同……”我国草原艺术似乎也是一浪推一浪前进, 因此草原艺术变异是艺术发展出现的必然现象。对历代草原艺术面貌的揭示和对这些艺术品的本来价值及现存价值的评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从艺术品的本来价值中,可以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我们祖先过去的风土、民情、社会制度、礼仪习俗、文化特征,懂得草原地区的历史和传统,从而使草原艺术品成为难得的实物见证。
制作草原原始艺术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历史留下的这批弥足珍贵的文物也越来越少了,抓紧这个时间,把遗留至今的艺术珍品记录下来,使之永远流传下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繁重的任务。另一方面,原来的中国美术史竟将我国北方草原艺术摒除于美术史之外,而使几乎占我国二分之一的数省区土地成为美术史空白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有感于此,笔者便不避简陋和知识的不足,动笔写了这本拙著,以求教于方家和读者。
本书试图囊括我国北方草原地带从古至今的主要文化现象, 尤其侧重了艺术方面的成就,所涉及的范围至广。然而我国北方草原民族文化艺术内容十分丰富,本书所收,只能是挂一漏万。
本人所掌握的草原民族文化资料虽然较多,但也不能事必躬亲,许多资料我是不掌握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除了引用了大批已发表的资料外,还得到了许多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比如新疆喀什地区群艺馆张寿山先生提供了维吾尔族的木模彩色印花布的资料。假如没有前人的工作和社会上的支持,完成这项工作是不可能的。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谨向为本书提供资料或支持过的人,致以衷心的谢意。
作者1996年3月18日于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