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草原居民的萨满意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011
颗粒名称: 亚欧草原居民的萨满意识
分类号: K877.4
页数: 2
页码: 254-255
摘要: 亚欧草原居民的萨满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迄今还不清楚,但有人推测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
关键词: 石人 考古 中国

内容

亚欧草原居民的萨满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迄今还不清楚,但有人推测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在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塔兹明类型石人中,恰尔科夫石人和米努辛斯克1号石人的头顶部位上雕刻或曲或呈节状的纹饰,可能是蛇纹。这一纹饰位于石人的两耳中间,好似《山海经》里面巫师具有的“珥两青蛇”的形象。可能萨满从一开始就并不完全是以人的真实面貌出现,他们创造的神自然与其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拟人是其一种重要的方式。麦克唐奈研究印度文化史时谈到:“诸神并不是最初被认为是不灭的 ,他们的物质方面是具有人形,因为脸、臂、手指及其他人的形体都给他们了。但是他们的身体只是影子而已。例如风神伐育被这样的叙述着:'其声可闻,而其形永不能见。'所以我们很容易了解《梨俱吠陀》中何以没有神的偶像的叙述,也很少提及供奉偶像的庙宇。在纪元前三、二世纪以前的经典文学中并没有提及偶像一词;但自纪元前二世纪以来,神的形状开始在佛教的雕刻中出现。”㉝由此来看,印度文化的神崇拜也走过了这样的一个途径,当然发展的情况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我国黄河流域古代文化中也发现具有萨满意识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半坡的人面鱼纹,还是半山彩陶盆中的X光人像,都能找到萨满意识的痕迹。同时,还有甘肃东乡出土的人头形陶器盖上的塑像、青海柳湾出土的人头像彩陶壶上的塑像,以及民和县出土的彩陶罐肩部捏塑的人头像都表现岀了纹面的特点。它们有的是在人两眼的上下绘有线纹,有的在嘴的周围绘放射状线纹,这些,自然反映的是氏族部落举行重大宗教祭祀活动时的一种装饰。
  商周时期的遗迹中也发现了一些人像的雕塑,其中李家崖文化的一处建筑中前部的一个椭圆形坑内发现砂质石雕刻的骷髅人像, 牙床龇裂,颈项饰以圆圈,项下脊椎骨直通肛门,左右肋骨均后绕于石板背面。这种骷髅人像被称作是萨满教骨骼艺术,产生的时间也是很早的,在旧石器时代的岩画或其他雕刻中也能见到动物的骨骼式艺术形象的作品,它延续的时间比较长,在中世纪的艺术品中也能见到。虽然同是萨满宗教观,然而其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趋势是有差异的。
  在亚欧草原的萨满意识中,以雕刻动物作为通天的工具是很明显的,鹿石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的鹿石非常高大,高达3米许,作为通天的柱子,刻石体的面上雕刻了动物,有鹿、牛、驴、马、猪等,这是萨满通天地的助手。这一文化传统在八世纪的石人文化中,仍然能够见到。蒙古阙特勤雕像的冠上就雕刻了展翅欲飞的鸟,另外,中亚地区的翁古尔果石人、科罗马姆德石人 、楚河谷地石人中也都发现了手上托鸟的石人,都具有萨满通天地的助手意义。
  萨满教虽然是流行范围很广的宗教,然而表现在物质文化传统上,存在着地域间,或居民间的区别。鹿石是亚洲北方草原典型的代表性文物,其他地区发现的仅仅是其外延。这种拟人形武士形象对后来的武士型石人应该构成了影响,它们同时也是在萨满教外衣下的文化演变。塔兹明类型石人,既有萨满的伪装效果,又说明了人形的存在,对后来石人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出现了具有肖像化的石人。所以,亚欧草原石人的产生具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因素,并且表现出了相对连续性的发展过程。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内容包括:亚欧草原和草原丝绸之路、蒙古石人研究综述、南西伯利亚草原石人、中亚石人研究综述、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亚欧草原鹿石及相关问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