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石人文化传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001
颗粒名称: 草原石人文化传统
分类号: K876.2
页数: 3
页码: 247-249
摘要: 草原石人这一文化传统总体上看存在连续性,不断地发展着的,虽然在某些地区存在一些缺环,在另一些地区,时间上的连结也不是很紧密。这些缺陷在一些地方是资料搜集上的问题,另外,也与草原居民的频繁大规模迁徒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石人 考古 中国

内容

草原石人这一文化传统总体上看存在连续性,不断地发展着的,虽然在某些地区存在一些缺环,在另一些地区,时间上的连结也不是很紧密。这些缺陷在一些地方是资料搜集上的问题,另外,也与草原居民的频繁大规模迁徒有一定的关系。无论怎么说,六世纪以后亚洲草原又兴起了墓地石人,到了更晚的时间向西延伸至南俄草原。目前我们了解较多的也是这一时期石人,数量非常地大。虽然曾误认为这一时期的石人为“杀人石",即“巴力巴力”,雕刻的是战争中被打死的敌人雕像,然而现今研究的总趋势 ,如前所述,大都认为雕刻的是死者本人。从十九世纪史学家的记述看,雕像不只立于墓地,有的也放在自己的房子里,一般代表的是有血缘关系的受爱戴的人,为儿女兄弟,制作出相似于他们的雕像,陈放在房子里,并将饮食的第一份放在它的前面,吻它,将油膏涂在脸上、眼睛上,向它鞠躬,另外,从汉蒂人对石人实施巫术手段的情况中,也能说明这一问题。汉蒂人的习俗是人死以后,活着的人们便为死者刻制木质雕像,并给雕像供奉牺牲,这样一直要持续3年。
  他们认为3年以后死者的骨骼就会腐烂,为了让死者的灵魂有所寄托,灵魂能够长存,便将木质雕像埋入地下,用它来代替已腐烂的死者肉身。汉蒂人这样处理木质雕像,自然是在表现灵魂不死的观念。这一观念是草原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包括了许多六世纪以来的石人都有相似的含义,只是表现形式不完全一样(这类石人以立于墓地为主)。另外,公元6—9世纪石人多表现为一些个体肖像,此种特点也反映出这些石人都具有这样的含义。
  虽然到了公元六世纪以来的石人含义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仍继承了早期这一文化的内涵,存在祖先崇拜的意义,特别是女性石人,或许雕刻的是乌买尔女神(这种石人被称为“石妇”)也是对女性的祖先崇拜。乌买尔被认为是儿童在母胎时的保护神, 但是,它以墓地石人这一形式出现,可能还包含有新的意义,可惜的是,我们还没有收集到完整的女性墓地石人资料,所以,还无法得出准确的认识。许多草原石人已被人为砸坏了,其中,有些石人可能是由于居民改变了宗教信仰,而有意识予以破坏的, 有的则可能由于民族或部族间的仇杀,并达到相互征服的目的,以致把对方的石人砸坏了。在草原居民的心目中,石人毁掉了就意味着那依附于石人身上的灵魂也不存在了,石人也就失去了对部族或民族的保护意义,而成了极普通的石头,人们可以随便利用它来制作任何东西,或作为墓葬的材料,或作其它的用途,另外,将鹿石改制成石人,或将原已雕刻好的石人,再改制成新的石人,也都具有这样的含义,表现的都是一种巫术手段。
  亚洲草原墓地石人的含义与中原各王朝帝王陵墓前所立石人的含义差别很大,例如唐乾陵许多石人上都刻有姓名,代表的是为祭奠高宗而来的使臣雕像,以此来夸耀唐皇自己的盛威。另外,唐宋帝王陵的文武臣石人,则是将生时的生活带入死后阴间世界的反映。虽然这一文化传统对后来突厥贵族墓葬的埋葬布局有一定影响,不过仅仅局限于很少的墓地。草原居民墓地立石人的习俗要早于中原,但是,它对中原文化有什么影响则不清楚。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内容包括:亚欧草原和草原丝绸之路、蒙古石人研究综述、南西伯利亚草原石人、中亚石人研究综述、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亚欧草原鹿石及相关问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