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突厥部族或民族丧葬礼俗的文献资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961
颗粒名称: 关于突厥部族或民族丧葬礼俗的文献资料
分类号: K876.2
页数: 2
页码: 234-235
摘要: 主要见于《北史》、《周书》、《隋书》等,虽然各史所记稍有差异,然而基本的内容是一样的,都认为人死之后停尸帐中,择日而焚之,取灰而葬,“葬讫,于墓所立石建标”。“表木为茔,立屋其中,图画死者形仪及其生时所经战阵之状”。许多前苏联学者多引用中国史料的这些记载,而认为突厥部族或民族墓地有立石人的风俗,但在考究其具体问题时,在记述上仍有不少欠妥之处。首先是对汉文史料的翻译,由于译者理解的不确切而在措词上也出现了一些差异,另外,还出现史料的张冠李戴现象,关于这些问题他们自己已有所觉察。尽管如此,他们研究的一些成果还应该给予肯定 ,对我们也有启发。
关键词: 石人 考古 中国

内容

主要见于《北史》、《周书》、《隋书》等,虽然各史所记稍有差异,然而基本的内容是一样的,都认为人死之后停尸帐中,择日而焚之,取灰而葬,“葬讫,于墓所立石建标”。“表木为茔,立屋其中,图画死者形仪及其生时所经战阵之状”。许多前苏联学者多引用中国史料的这些记载,而认为突厥部族或民族墓地有立石人的风俗,但在考究其具体问题时,在记述上仍有不少欠妥之处。首先是对汉文史料的翻译,由于译者理解的不确切而在措词上也出现了一些差异,另外,还出现史料的张冠李戴现象,关于这些问题他们自己已有所觉察。尽管如此,他们研究的一些成果还应该给予肯定 ,对我们也有启发。
  克兹拉索夫曾对《隋书》记载的“图画死者形仪”中的“图画”两字提出了质疑⑰,他引用了匈牙利突厥学者万贝里的研究成果 ,提出在突厥人的概念中,描绘、画、画像这都是表面现象,其基本的概念是刻出、刻划、雕刻。从而认为刻出、图画和写是可以通用的,“写绘画作品”这在突厥语中能够讲的通。他并且推测中原人对于突厥葬俗最初的知识,可能是通过与中原进行贸易的突厥人中获悉的,所以,存在语言表达的局限。在稍晚的时间,阙特勤死,中原皇朝“诏金吾将军张去逸、都官朗中吕向赉玺书入蕃吊祭,并为立碑。上自为文,仍立祠庙,刻石为像,四壁画其战阵之状”。这时才比较客观地表现出了刻和画的区别,为此,稍早记载的“图画死者形仪”,可以理解为“刻石为像”。他的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另外,黄文弼研究新疆石人时曾指出,”立屋其中”,按汉语法“屋”不能言立,“屋”可能是一个错字,“屋”字应是“木” 字之误,并且认为,可能最初在死者墓是木雕像,到八世纪才改为石雕像㉑。
  根据这些研究,结合一些墓葬的发掘资料,我们基本上可以复原突厥人的墓葬建筑。关于“表木为茔”的茔一茔域,即应为墓地之区域。突厥墓一般为石棺墓,大多为方形,石棺大都暴露于地面,所以,“表木为茔”,即在石棺范围内建筑一木结构祭堂, 现知大多数木祭堂因年久失修,早已不见踪影,而只剩下石棺裸露于野。“立屋其中”应改为“立木其中”,从一些墓葬的发掘情况看,石棺中部尚残存一木柱,这可能就是“立木其中”的木头了。而后便是雕刻死者“形仪”,即墓地石人。如上所述,中国史料确实比较准确地记载了突厥墓地立石人的风俗,以及墓葬地表建筑的情况。这些都是很珍贵的史料。
  前面已提到回鹘人可能也有墓地立石人的习俗,这从现代维吾尔人的一些地志资料中,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来。维吾尔人至今还保留着对石头崇拜的风俗,认为石头有灵性,对石头的崇拜往往和人联系起来,比如不主育的妇女求子方法之一,就是将石头放在具有灵性的地方,需求一子,放一块石头;需求两子,将两块石头绑在一起,如此类推。另外,也存在将长条石头立于墓地, 称作石头毛拉,并加以崇拜,将石头看作是人的替身。同时,也能看到维吾尔人在墓地放置布人的现象,以此作为对死者的追念 。从这种种迹象看来,不能排斥回鹘人存在墓地石人的可能性。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内容包括:亚欧草原和草原丝绸之路、蒙古石人研究综述、南西伯利亚草原石人、中亚石人研究综述、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亚欧草原鹿石及相关问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