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乌布苏盆地布力加汗加墓地的石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950
颗粒名称: 蒙古乌布苏盆地布力加汗加墓地的石人
分类号: K876.2
页数: 2
页码: 229-230
摘要: 如前所述,是在一块刻石上表现出上下倒置的两身石人,存在着利用武士型石人刻石雕刻双手抱器皿类型石人的现象,虽然后者的器皿雕刻的不明显,但是,两臂下垂,手至腹作抱器的形式还是表现了出来。这样的打破关系,或许反映了当时不同部族或民族之间的仇杀关系,即它们的对立关系。
关键词: 石人 考古 中国

内容

如前所述,是在一块刻石上表现出上下倒置的两身石人,存在着利用武士型石人刻石雕刻双手抱器皿类型石人的现象,虽然后者的器皿雕刻的不明显,但是,两臂下垂,手至腹作抱器的形式还是表现了出来。这样的打破关系,或许反映了当时不同部族或民族之间的仇杀关系,即它们的对立关系。
  既然双手抱器皿石人在早期不属于突厥石人,那么,它的族属是谁呢?图瓦地区双手抱器皿的石人,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大多为单辫式,一般单辫垂于脑后,这种辫式很可能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椎髻”。《汉书•李陵传》载,李陵、卫律在匈奴期间招待汉使时,两人皆胡服椎结。颜师古注,结读曰髻,一摄之发,其表如椎。椎髻,恐怕不是匈奴人的发式严。当时,李陵和卫律在匈奴中,李陵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令王,也就是说,他们的发饰可能是丁令人的椎髻发式。又《新唐书•黠戛斯传》载;“黠戛斯 ,古坚昆国也……其种杂丁令,乃匈奴西鄙也”。由此来看,黠戛斯人秦汉时就活动于今叶尼塞河流域,他们也有可能存在椎髻发式的习俗。而且无论从史料来看,还是现代史学一些研究成果,以及在叶尼塞河流域的考古发掘来看,都倾向于这种石人与黠戛斯人的历史活动有联系,而且很有可能南西伯利亚是出现这类石人的最早地区。所以,图瓦地区发现的双手抱器皿石人,很有可能是黠戛斯石人。
  另外,双手抱器皿石人和武士型石人,无论是面部持征,还是帽饰,都存在一些差异,一般来说,前者面部显得比较圆,也就是说面要低一些,而且蓄有须;后者脸部一般比较长,仅蓄髭。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内容包括:亚欧草原和草原丝绸之路、蒙古石人研究综述、南西伯利亚草原石人、中亚石人研究综述、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亚欧草原鹿石及相关问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