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墓地石人族属说种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921
颗粒名称: 一、墓地石人族属说种种
分类号: K876.2
页数: 8
页码: 220-227
摘要: 涉及到这一时期墓地石人族属问题的论文不少,然而,一般都很少分析,仅仅作些表面性的推测,主要有突厥说、铁勒说、回鹘说、黠戛斯说、克马克说和钦察说六种。
关键词: 石人 考古 中国

内容

涉及到这一时期墓地石人族属问题的论文不少,然而,一般都很少分析,仅仅作些表面性的推测,主要有突厥说、铁勒说、回鹘说、黠戛斯说、克马克说和钦察说六种。
  (一)突厥说石人族属突厥说产生的比较早,它是伴随着鄂尔浑突厥碑文的解读而很快被认识的。许多石人刻石上都雕刻了类似于碑文字体的文字,因而认为它们都是同时代的遗物。然而,突厥碑皆属于后东突厥汗国时期的作品,而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时期他们使用的是粟持文。同时有许多石人没有雕刻文字,最初的分类学、年代学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对石人缺少客观的认识。直至本世纪20年代,石人分类学研究趋向于科学化,年代学的研究也随之深入,突厥石人的认识开始明朗化。一般认为,公元六一九世纪分布于蒙古、南西伯利亚、中亚,以及包括新疆、内蒙古在内的广大地区石人,皆为突厥石人。
  蒙古地区相当于突厥时期的墓地石人,大都是突厥工匠们雕刻的,也有一些贵族墓地石人为中原汉族工匠雕刻,两者的风格自然存在很大差别,石人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汉族工匠为突厥贵族或可汗陵墓雕刻石人,也见于史料记载,《旧唐书•突厥传》载:“(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阙特勤死,诏金吾将军张去逸、都官郎中吕向赉玺书入蕃吊祭,并为立碑。上自为碑文,仍立祠庙,刻石为像,四壁画其战阵之状”。阙特勤墓地遗迹,是1889年在蒙古国境内鄂尔浑河流域和硕柴达木一带发现的,同时也发现了碑、阙特勤本人的头部雕像及其夫人雕像等。又《旧唐书•突厥传》载:“二十年,小杀为其大臣梅录啜所毒,药发未死,先讨斩梅录啜,尽灭其党。即卒,国人立其子为伊然可汗,诏宗正卿李佺往申吊祭,并册立伊然,为立碑庙,仍今史官起居舍人李融为其碑文”。毗伽可汗碑也是1889年与阙特勤碑同时发现的,位于阙特勤碑之东,有汉、儒尼文两种文字刻文,碑文中提到“其子因使佺立像于庙,纪功口石”。⑥作为中原王朝为突厥贵族或可汗的吊祭,并刻石立像,应该是在尊重地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严重地破坏了少数民族习俗则是很难行得通的。另外,从这些遗迹的石人雕像风格来看,也参进了汉文化的一些内容。雕刻死者容貌的石人,应该是突厥的遗俗,而遗迹中文臣的雕像,不能排斥不是增加了唐文化的内容。
  目前,认为突厥石人的雕像,在蒙古地区主要有这么五种类型(或六种):阴刻线条勾勒人物脸部轮廓石人、仅雕刻出人物头和面部的石人、圆雕执持杯石人(包括武士型石人)、双手托器或抱器石人,以及坐式石人等。石人一般都发现于石棺墓附近,石棺包括了单石棺和组合石棺。从保存完好的石人石棺墓看,石人立于石棺东面,面东。男、女性石人皆有,以男性为主。
  从分类学意义上考虑,这一时期南西伯利亚图瓦地区,阿尔泰地区、米努辛斯克地区石人与蒙古石人没有表现出大的差异,不过坐式石人增多了。如果进一步分析,石人雕刻风格上还是存在不少的差异,比如石人的帽饰、辫式上,图瓦地区多有带耳的帽饰,及单辫式石人,下颏蓄须百人,而在其它地区则少见,或者是不见。另外,在墓葬形制上,阿尔泰边疆区则出现了很少的石堆墓和石围墓。石人各部位雕刻特点所构成的组合,也显示出了地区间石人文化的一些差异,这种差别带有民族或部族关系上的文化差别。
  中亚地区发现的突厥石人类型与蒙古、南西伯利亚地区的有相似的一方面,也有一些区别。这一地区的突厥汗国石人,以及西突厥汗国石人之间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也缺少石人阶段性变化的研究。但是,有一些现象在其它地区少见,或者是不见,其中手托鸟(或鹰)石人,表现的很特殊,应该是西突厥石人的代表。
  新疆突厥石人研究相对来说,起步比较晚,而且限于资料,没有进行过较系统的分类研究,存在新疆石人皆为突厥石人的认识。
  随着切木尔切克石人墓的发掘,发现了早期石人,于是,人们追溯到了突厥石人的起源问题。认为从隋唐时期突厥人的墓葬前立石为像这一习俗看,可以把墓前竖立石人像,作为突厥考古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因此,在阿勒泰草原(金山之阳)发现的、数量相当多的早期石人及墓葬,应该是与突厥考古文化有密切关系,它们是突厥早期文化的一种遗存,或者可以说,它们是形成后来突厥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流。
  虽然突厥石人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一个问题是突厥民族史与考古遗迹的关系,这里面包括了石人类型的分布与突厥民族活动的地域关系;石人各类型产生的时间与突厥艮族形成的关系;石人各类型与突厥国家的关系;以及突厥国家内部民族或部族成分及其文化特点的问题等。追溯草原民族或部族的历史是复杂的,而考古资料也有相似的复杂情况,不过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即突厥人确实有着墓地立石人的习俗,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史料,还是考古资料都充分地证实了。
  (二)铁勒说石人铁勒说,是一个比较新的观点⑦。这是库巴列夫在研究了阿尔泰边疆区石人以后提出来的,他认为,阿尔泰石人的民族特征是复杂的问题之一,格拉奇发现的图瓦一些石人与东阿尔泰石入风格、技术上完全相似,肯定地说,居住在图瓦西南的居民和南阿尔泰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山脉并没有构成民族的分界线。
  根据中国编年史记载,进入这个地区的突厥语部落,就是突厥。而其它地区的一些石人组别,与古代突厥部落有联系的也就是铁勒,某些阿尔泰石人,毫无疑问就是铁勒留下的。然而,哪些石人类型是铁勒石人,库巴列夫没有交待。
  据《隋书•铁勒传》记载:“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据山谷,往往不绝。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并号俟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可二万”。西海是咸海,独洛河即土拉河。史学界一般认为铁勒的起源与匈奴没有什么关系,据台湾学人刘义棠的研究,铁勒即古之狄人,汉之丁令,这都是丁令的异译⑧。铁勒中的姓氏很多,除以上列举的还有“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有契弊、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乌护、纥骨、也咥、於尼护等,胜兵可两万。金山西南有薛延陀、咥勒儿、十槃、达契等”。另外,康居北、得嶷海东西、拂蒜东:北海南皆有分布,“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后来,突厥兴起,铁勒的大量部落纷纷投归其下,构成了以阿史那氏为核心,以铁勒人为基本因子的突厥共同体⑨。
  铁勒习俗大抵与突厥同,“唯丈夫婚毕,就便妻家,待产乳男女,然后归舍;死者埋殡之,此其异也”®。由此来看,铁勒人主要是土葬,应该考虑到在亚洲草原地带属于这一时期稍早的墓葬中,其中一部分土葬石人墓可能与铁勒人有关系。在阿尔泰边疆区发掘的石人墓中,有的土葬墓为石堆墓,从蒙古国境内石人墓大多为石棺墓的情况来看,是否可以推测石人石堆墓有可能是铁勒人的墓葬。同时,也可以考虑其它地区石人石堆墓的族属问题。
  (三)回鹘说前苏联一些学者曾提出过“回鹘组”石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缶,主要考虑到了石人类型分布上的差异,同时,也考虑到了石人年代问题。回鹘组石人,主要指分布在南西伯利亚地区的双手抱器石人,这种石人在图瓦地区发现的多一些,在米努辛斯克盆地、阿尔泰边疆区也有发现。另外,在蒙古、新疆、中亚地区也都有发现。然而这类石人在雕刻风格上各地区有差异,有的时代比较晚。
  认为是回鹘组的石人大都将时间定在了八一九世纪,相当于回鹘汗国时期。
  关于回鹘人的丧葬习俗,新旧《唐书》都没有记载,一般都是依据与其同俗民族的丧礼来推断的。史料记载的回鹘或以为与突厥同俗,或认为与高车同俗,或认为与铁勒同俗。如果与突厥同俗,一般来说是火葬,而与铁勒同俗则为土葬。关于高车的葬俗,《魏书》记载:“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于中,张臂引弓,佩刀挟矟,无异於生,而露坎不掩。时有震死及疫病,则为之祈福,若安全无他,则为报赛,多杀杂畜,烧骨以燎,走马围旋,多者数百匝”。由此来看是土葬。仆骨部落与回鹘是同族,“(仆固)怀恩领回纥(即回鹘)及朔方之众,继进行至呜沙县,遇疾抬归。九月九日,死於灵武,部曲以乡法焚而葬之”®。从这里来看,回鹘人可能实行的是火葬。
  回鹘为游牧民族,公元五世纪时,他们游牧在鄂尔浑河西北,公元七世纪活动于色楞格河流域。公元八世纪中叶,回鹘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汗国。据调查资料,回鹘人当时活动的这些区域都有石人分布。但是,这些区域是否存在回鹘人的墓葬尚不清楚。
  (四) 黠戛斯说有人认为,立石人像于墓前的习俗也在黠戛斯人中流行着,这也是考古发现所证明了的。然而,哪些是黠戛斯墓地石人,并没有列出有力的证据,仅作为一种推测来考虑。黠戛斯人的埋葬习俗,史料记载也很简单,“丧不剺面,三环而哭,乃火葬之,收其骨,窬年而为坟墓。”葬俗方面与突厥有些相似,但也有差异。从目前石人的类型学研究来看,还没有人划分出黠戛斯人的石人类型。不过,对图瓦地区石人的研究,将有可能解决黠戛斯石人的问题。
  (五) 克马克说调查资料显示,克马克人也存在墓地立石人的习俗。阿尔斯诺娃和恰里科夫研究额尔齐斯河流域石人时,引用了鲁布鲁克十三世纪时写下的一段话,“……科曼人在死者遗体上堆起一座高丘,并为他立一块雕像,雕像面朝东,肚脐前端着一只杯”⑪。这里不仅说明科曼人有雕刻人像立于墓地的习俗,也明确指出人像为双手抱杯形式。科曼人是对克马克人和基普恰克人的另一种称呼。
  克马克又译作“基马克”。克马克一词见于中世纪阿拉伯和波斯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的记载中,十一世纪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的著作中,则将“克马克”写成了“耶马克”,为哈萨克部族之一。克马克于公元七世纪居住在阿尔泰山北部和额尔齐斯河流域,当时臣属于西突厥汗国®。
  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西突厥为唐所灭,克马克部落从西突厥汗国中分离出来,公元八世纪居住于额尔齐斯河中游区域,九世纪初,占据了七河下游和咸海周围⑬。当时,他的东南与葛逻禄相邻,并以巴尔喀什湖为分界线。九世纪下半叶以额尔齐斯河为中心建立起克马克汗国,一直到十一世纪解体,加入了钦察联盟。所以,一般将属于九世纪以后至十一世纪,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石人归入了克马克石人范畴。克马克石人的主要类型是双手抱器石人,男、女性石人都有;其次是一些雕刻非常简单的石人,阴刻的比较多,刻石上以雕刻人的脸面为主,也有刻出手臂的。
  (六)钦察说俄文资料中经常提到的波洛伏齐人,也译作波洛韦次人(половцы)的就是钦察人。他们也有墓地立石人的习俗。
  钦察人又译作可弗叉,钦叉、乞卜察元、古鼻稍。今译作克普恰克,系哈萨克中玉兹一个大部落的名称。有人认为,钦察人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呼揭⑬,当时活动于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上游之间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活动于阿尔泰山之阳,额尔齐斯河流域。
  波塔波夫提到⑭,拉姆斯捷特在色楞格河流域发现的石碑,上面记载了钦察,涉及到突厥钦察统治回鹘达50年之久。并且认为公元五世纪末,一部分钦察人可能来到额尔齐斯河流域。对于七一十世纪时期的钦察人情况不很清楚,一般都认为臣属于突厥汗国 ,或归附于克马克汗国,成为克马克汗国西部的一个大部落。至十一世纪初,钦察强盛起来,其游牧地从额尔齐斯河至伏尔加河,从咸海到黑海以北广大地区,这一地带也称作钦察草原。
  钦察人最初信仰萨满教,崇拜天、地、水、火等,十二世纪下半叶伊斯兰教在钦察部落中开始广泛流行,偶像崇拜逐渐消失。
  关于钦察人墓地立人像的习俗,也见于鲁布鲁克的记载,提到钦察人将死去的人埋在地下,上面堆成一个大土堆,对着坟堆修起一个木像,面朝东,手里拿着碗。另外,还提到钦察人游动时随身带着一些口袋,上面画着钦察人的像。这些情况与前面介绍的克马克人习俗很相似,或许是差别不太大的两个部族。
  目前见到的钦察雕像,皆为石人,主要分布于南俄草原,时间为十一至十三世纪时期。钦察石人程式化很强,皆为两臂屈于腹,双手作抱器皿状,分坐式和立式两种,雕刻的比较精细,典型的女性石人,雕刻了华丽的帽饰和服饰,其特点非常明显。从中可以看出,钦察石人风格完全是继承了克马克石人的传统文化,在雕刻表现手法上有一些改变,显得进一步细致化了。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内容包括:亚欧草原和草原丝绸之路、蒙古石人研究综述、南西伯利亚草原石人、中亚石人研究综述、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亚欧草原鹿石及相关问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