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米努辛斯克盆地石人研究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5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米努辛斯克盆地石人研究综述
分类号: K876.2
页数: 12
页码: 50-61
摘要: 本文描述了一、米努辛斯克盆地石人的调查和收获,二、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时代随葬石人,三、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时代墓地石人类型,四、米努辛斯克青铜时代石人的年代及其含义,五、米努辛斯克盆地突厥时期石人。
关键词: 石人 考古 中国

内容

米努辛斯克盆地属于叶尼塞河中上游地区,它可以说是一个墓地石人博物馆,其中青铜时代墓地石人类型,至今在其它地区尚未发现。另外,这一地区调查工作开展得也比较早,材料比较多,我们选择一些主要石人进行介绍。
  、米努辛斯克盆地石人的调查和收获米努辛斯克盆地石人调查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调查阶段(18世纪)、探索阶段(19世纪20年代至本世纪初)和形成阶段(本世纪20年代至今)。初级调查阶段:米努辛斯克盆地石人调查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了。最初的调查可从1722年梅斯什米德持和斯特拉列别尔戈算起,他们是一些旅行家,随之旅行注意到了石人及其它文物遗迹,并且作了记录和绘制素描图。进入30—40年代,米力列尔、戈梅里、舍世科夫作了一些调查,而且有一些新的发现。1768至1774年之间,帕力拉斯作了许多的调查工作®,其间法力克虽然没有亲自从事调查,却从库兹涅布科城的办事人员手中间接地得到了一些资料。在一定意义上讲,最初的资料收集带有猎奇性,谈不上科学的调查、整理和系统分类研究。有些人的调查范围也很广,包括了民族学资料。当时的俄罗斯考古学并不发达,将考古资料看得很神秘,另外,图绘的也不准确,介绍上出现许多偏差。不过这一时期的调查提供了一些信息,吸引了一些学者。
  探索阶段:19世纪20年代,斯帕斯基试图历史地研究米努辛斯克草原石人②,追随他的有卡斯特热、科斯特诺夫,波波夫、拉德罗夫⑤、阿斯皮林及其他一些学者。当时考古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划分出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考古分期“三段论”,这对米努辛斯克的考古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阿斯皮林和拉德罗夫当时掌握了相当多的资料,其中也包括了考古发掘资料。他们根据一些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兵器和其它一些青铜器,把墓地石人以及伴随出土的石人统统归于青铜时代文化中。虽然,这里面存在一些合理的因素,但是,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这在后来的研究中暴露的更加明显。到了 19世纪末,雅德林采夫和克列门兹提出了新的断代,雅德林采夫认为米努辛斯克所谓的青铜时代石人应该是和鄂尔浑文字碑同时期的,并指出是哈卡斯人的,或者是其邻近民族的石头纪念碑,时间定在了公元前,距今约2千年以前。克列门兹研究结果有些相似,但是,时间上确定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
  这些观点,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例如缺乏科学的类型分析;基本的文化概念模糊等。所以,在研究米努辛斯克盆地石人的问题上,缺乏客观的认识,而笼统地将米努辛斯克盆地石人归属于同一个时期。然而,总是进了一步,其年代学研究意识是存在的,并且提出了青铜时代文化。
  形成阶段:到了本世纪20年代,米努辛斯克盆地石人资料的收集已经比较丰富,初步摸清了石人类型,成为目前研究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研究中,比较有成果的是格亚兹诺夫⑫。最初,他与施涅迭尔合作共同研究了 64尊石人,并且结合文献专门地研究了一些问题。他们的研究还接触到捷普劳霍夫的资料,初次进行了米努辛斯克盆地考古遗迹的年代分期,在石人研究上划分出了前后两个时期,其中9尊石人归入突厥时期,其余的都划入了青铜时代。后来他们又收集到16尊青铜时代石人,这样,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时代石人增加到了71尊。
  格亚兹诺夫和施涅迭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进行着米努辛斯克盆地石人的研究,他们不断地总结以往研究的成果,不断地划分石人的组别。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新考古资料的发现,米努辛斯克盆地考古上划分出了安德罗诺沃文化、卡拉索克文化和突厥文化等与石人有关系的考古文化,至50年代确立了格亚兹诺夫的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没有摆脱他的模式。
  直到60年代,安德罗诺沃文化研究才有了新突破,将基早期阶段独立地划分出了奥库涅夫文化,所以,有的学者又将米努辛斯克盆地一部分石人归入了这一文化范畴。目前,米努辛斯克盆地石人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墓地石人,因破坏严重且与墓葬的组合关系不清,而且又缺乏科学的新资料补充,所以,留下的疑点重重,无法全部搞清楚。不过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即米努辛斯克盆地存在青铜时代墓地石人和随葬石人,也存在突厥时期的石人。
  二、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时代随葬石人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时代的随葬石人发现两尊,即塔什提布石人和贝依石人。
  塔什提布石人1887年发现于塔什提布河附近,雕像比较小,高4,25厘米,用软性的石料雕刻,刻石形状呈锥状,头部圆,宽额尖下颏,脸型长,长长的披发雕刻于头上及脑后,两侧刻有耳及耳饰(图版 037—B—14)。
  贝依石人发现于贝依河的贝依村一带,雕像也不大,高33厘米。利用砾石的自然弯曲表现出了人体,浮雕出了椭圆形的脸面,窄弧顶,宽圆下颏。鼻子隆起,方直。眼睛圆形,浮起的嘴表现出薄上唇和厚的下唇“另外,雕像的颈部也作了相应的表现(图版025—В—2)。
  塔什提布石人很明显是女性,这从脸形上表现了出来。贝依石人没有雕刻髭须,选用弯曲的砾石以表现身体婀娜姿态,也应该是女性。因为数量比较少,同为女性,我们作为一个类型处理,即塔什提布类型。
  三、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时代墓地石人类型这里的墓地石人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塔兹明类型、乌斯奇叶斯类型和阿索恰科夫类型。其中塔兹明类型又可划分出5个亚型。
  (一)塔兹明类型塔兹明类型石人是米努辛斯克盆地具有典型地方特点的一类石人,它表现出拟人形,或者说似人戴了一幅假面具。其脸面部分一般是浮雕,其它的部分是线刻。有些石人面部表现了三只眼,头上饰以牛、鹿一类动物的角或耳朵纹饰,周围还雕刻了各种图案,诸如蛇形带饰,同心圆、线条等。一般将人面雕刻于刻石带棱角的位置,鼻子居中棱上,双眼布于两侧。还有的在刻石上部圆雕出羊首或其它动物的头像,以及在人头上线刻成放射状发饰。这类石人在比里亚河流域发现的比较多,塔兹明村附近的具有代表性,所以,称之谓塔兹明类型。
  塔兹明类型石人。一般分布在河流和湖泊附近,除比里亚河外,在米叶斯河、阿赫玛琴斯克克斯河、聂米尔河、博斯尔河、乌依巴特河、叶尔贝河,以及世拉湖附近都有发现。目前有些石人分别藏于托木斯克大学、米努辛斯克博物馆,国立民族博物馆等单位,以供参观和研究,其中许多石人原来存在的详细地点已不十分清楚。塔兹明类型石人造型比较复杂,又可以分出塔兹明亚型、乌斯奇比尔亚型、科尔琴亚型、上多里根玛亚克亚型和乌依巴特克斯塔什亚型。
  IA塔兹明亚型,雕像多雕刻在花岗岩和砂岩石上,浮雕人面,线刻饰以动物耳和角,多数雕刻的较为复杂,也有简单的仅雕刻出人面。
  塔兹明村石人—1刻于花岗岩石上。人物脸面雕刻在刻石的棱角面上,面型呈倒梨形。眼睛呈圆环,中间饰以点纹以表示眼珠。
  鼻子雕刻在刻石的棱上,表现出了鼻孔。嘴雕刻的不大。头上刻竖状的兽耳,两耳间布以二条弧形平行线条和一线刻纹饰。下颏两侧是对称的针草叶纹饰。在相当于人胸部的位置,线刻上下相连的三个同心圆。从侧面观察,上窄下宽,头上似戴高帽,耳上和颊面饰以方格和同心圆组合的纹样(图版028—B—5)。
  塔兹明村石人—2刻于砂岩石上。从正面观察,石体呈窄长方形;侧面观察,石体呈弯刀状。人面宽额,窄而方的下颏。也似倒梨形。鼻子也雕刻在刻石的棱角上,鼻子、嘴和眼睛的形状与1号石人相似。竖耳和兽角上饰以草藤茎叶纹,侧面也线刻了方格和同心圆的组合纹样。另外,头顶中部饰以平行曲线、叶纹等,面颊部饰以曲线一类的纹饰。
  塔兹明村石人—3刻于花岗岩石上。刻石的正面呈斜顶的长方形,脸型为长方形,刻有同心圆状的三只眼睛,中间的眼睛小,两侧的稍大,以两道弧线将其相隔,其下是三道平行的直线纹。阔嘴上部刻了平行的曲线、短线和小圆环,以表现鼻子及装饰;头上刻有双角,其间饰以植物纹。面颊两侧有许多放射状短线,颈肩部分饰以线条和小圆环组成的图案,表现了胸部的乳房、腹部等(图版027—B—4)。
  塔兹明村石人—4刻石为花岗岩石。以刻石的棱角部为正面,上端是弧尖顶。从侧面看,顶小底大,好似戴了一顶高帽。人的脸型呈倒梨形、宽额,窄小而圆的下颏。双眼呈圆环状,内刻点纹以示眼珠,由两道弧线将双眼相隔。脸面中部刻一长的横线,横线超过面廓线,嘴略显宽。头顶饰三角纹,两侧各饰三个弧线三角以示耳朵和角。另外,在脸面两侧也刻了同心圆和方格的组合纹饰(图版 032—В一9)。
  克兹拉索瓦村石人刻石为花岗岩石。刻石局部缺失,可以复原。刻石正面呈弧顶的长方形,脸型上方下圆。雕刻出了环形的三只眼睛,一只居中,两侧各一。两侧眼睛的环中饰以圆点表现眼球,额部垂有短线。鼻孔形似眼镜状,鼻梁部饰以横的短线。面颊上刻了平行弧线和草纹,嘴阔。头顶中间是三角,两侧是弧线三角纹,三角外侧刻垂线。耳朵斜立,面颊侧面饰垂线、大小圆环和方格纹等。
  上彼德仁斯克村石人刻石为砂岩质石。石人被人倒置,头顶在下,而下颏在上。脸型也是倒梨形,三只圆环眼,有两条弧线将其相隔。脸面中部刻一横线,阔鼻上面也有一横线,横线上饰以短线。
  横线比较长,超出了脸部的外廓线。头顶上刻了四个弧线三角纹,胸部刻有椭圆形的乳房。
  阿甫提迭村石人刻石为砂岩质石。石体的正面呈弧顶长方形,侧面观察为弯曲状的顶。面部雕刻在石体的棱脊上,呈椭圆形,下颏窄而方。额部有三条横线,并饰以短线,小嘴。头顶上刻三个细长的三角纹。
  沙弗亚诺瓦村石人刻石为花岗岩石。石体的正面是弧顶长方形,从侧面看,顶为脊状。没有雕刻脸面轮廓,仅刻两圆点以示眼睛,中部刻一横线,下部是椭圆形的嘴。
  恰尔科夫村石人刻石为砂岩质石。石体是弧顶长方形,人脸部浮起,好似头上戴了一顶直筒帽。宽鼻,中等嘴。头顶的两边各刻一细长的角,中间偏上刻有竖列的平行曲线和椭圆环纹。另外,石体上有后期刻上去的儒尼文刻字。
  世拉湖石人刻石为花岗岩石。石体的正面呈不很规则的长方形,图案有些缺损,基本可以看出脸面的上半部分。刻了三只圆环眼睛,两侧的圆环内刻点纹以示眼球,由两条曲线将眼相隔。脸面中部刻一直横线,头顶上刻了一束腰的筒状纹饰,其右侧也隐约能看到一些纹饰(图版030—В—7)。
  下面三尊石人的原竖立地点不详,均被收藏,我们统称为米努辛斯克石人。
  米努辛斯克石人—1刻石为砂岩质石。藏于米努辛斯克博物馆。石体大致是弧顶的长方形,从侧面看有些弯曲。脸面呈椭圆,宽额,长方下颏。三只圆环形眼睛中都刻了点纹以示眼球,并由两条弧线将其相隔。脸部横刻三道双平行线,最下一道线上刻了鼻子。
  鼻翼较高,且雕刻了鼻孔,嘴不大。头顶中间竖刻长长的蛇纹图案,两侧是角。另外,脸面两侧刻有耳朵和一些短线纹,并且也雕刻了圆环、十字线和点纹构成的组合纹饰(图版026—В—3)。
  米努辛斯克石人—2刻石为花岗岩石。藏于米努辛斯克博物馆。石体呈斜顶的长方形,人的脸面接近圆形,由横、弧线装饰,构成一付花脸。雕刻了三只眼睛。鼻子和嘴已模糊,难以分辨。头顶上刻了三角纹和线、圆构成的纹饰等(图版031—В—8〉。
  米努辛斯克石人—3原来竖立的详细地点不清,托木斯克大学藏有照片。刻石为一长条形的砂岩质石。刻出了倒梨形的人脸面,圆形的双环眼,脸面中部有两道横刻线,以及宽的弧线构成的嘴。
  I B乌斯奇比尔亚型,刻石也是选用花岗岩和砂岩石。人的脸面和装饰性纹样与塔兹明亚型相近,也是浮雕人面,刻有三只眼睛,头顶有角和耳。不同的是在石体的顶部雕刻了圆雕动物头像,主要是羊头。
  这一亚型包括土巴河卡夫兹村附近发现的石人,为砂岩质,顶端圆雕的动物头像辨别不出是何种动物。比里亚河乌斯奇比尔村和上彼德仁村附近发现的石人,顶端动物圆雕头像比较明显是羊头。乌斯奇比尔石人较为典型,刻石为花岗岩石。顶端雕刻的是公绵羊头像,从侧面看石体有些弯,羊角、眼睛、嘴都很明显。人的脸面雕刻在石体的棱脊部位,有三只环形圆眼睛,脸面上雕刻了带状纹饰。头顶刻有角和耳朵,以及一些线纹饰。石体的侧面也刻有同心圆、线、三角等组合的纹样(图版035—В—12)。上彼德仁石人,刻石为砂岩质石。顶端雕刻的也是公绵羊头,嘴有些方(图版036—В—13) ”IC科尔琴亚型,发现于比尔河上游科尔琴村附近,立于墓葬的砾石石围范围内,倒置呈方柱状,高约有1米,在窄面上浮雕出了椭圆形的人脸面,并且雕刻了两个圆形的女性乳房,刻石的宽面雕刻了手臂。眼睛和鼻子阴刻呈圆形,面部中间横饰宽带纹(图版033—В一10)。
  I D上多里根玛亚克亚型,发现于叶尔贝河和乌依特河流域。
  刻石为石板,以线刻表现人的脸面,主要特征是头发呈放射状线纹。
  上多里根玛亚克石人发现于上多里根玛亚克村附近的墓地,石人立于石堆墓旁。刻石为石板,高0.8米。面型呈卵圆形,上宽下尖圆。眼睛呈圆点状,嘴为宽的粗线条。眼睛下面有一横刻线,头发呈放射状的线条(图版029—В—6),恰尔科夫石人发现于恰尔科夫村附近,石人立于墓地。刻石为石板,高0.2米。人的脸面刻在石板宽面,保存不完整,仅能看到线刻的左侧脸面、圆点形眼睛、弧线的肩部以及・放射状的短线发饰。
  I E乌依巴特克斯塔什亚型,发现于乌依巴特河恰日科夫村附近,石人原立于石堆墓旁。1936年搬运到了列宁格勒,藏于爱米塔什博物馆。刻石为石板,高2米,宽面为0.65米,窄面为0.35米。石人以刻石整体来表现人的各部位,雕刻出了头、两臂、乳房等。刻石的正面是窄面,阴线勾勒人的脸面时延及两侧的宽面。脸面中部刻一横线,其上刻了三只圆点状眼,其下以圆点示以鼻、嘴。石人头上以线条表现发饰,胸部双乳浮起,两臂刻于宽面,还表现出了手。另外,石人腹部显得有些鼓,当为女性石人(图版O34—B—11)。
  乌斯奇叶斯类型。这一类型的石人仅发现1尊,它是一尊女性石人,最初立于一墓葬附近,后来被人为破坏,仅剩上半部,存于米努辛斯克博物馆。刻石为一石板,通高0.47米,宽0.74米。以阴刻和浮雕两种技法混合雕刻,头发呈披肩状,浮起了双眉和鼻子,鼻翼稍宽,宽额尖下额。嘴也很宽。双眼阴刻呈圆形。另外,刻石为弧顶,石体呈长椭圆形,披发还带一点波浪式。
  阿索恰科夫类型。也仅1尊,发现于阿巴干阿索恰科夫村一带。
  石人高0.9米,从侧面观察石体是三角形,利用了刻石的自然形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头部,以浅浮雕刻出了眼、鼻、嘴等(图版038—B—15)。
  以上介绍了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时代石人22尊,它们分别属于塔兹明、乌斯奇叶斯和阿索恰科夫三种类型。
  四、米努辛斯克青铜时代石人的年代及其含义米努辛斯克还发现了两尊随葬石人。虽然它们已失去与墓葬的组合关系,但是与奥库涅夫文化墓葬出土的骨雕人像的雕刻风格非常相似,所以,随葬石人应该属于奥库涅夫文化,时间为公元前第2千年上半叶。
  墓地石人虽然分了三个类型,但是风格上多表现出文化的统一,可以作为一种考古文化的遗物来考虑。许多墓地石人都没有完全表现出人体的形状特征,据其演化过程看,它是由主要仅表现人的脸部及其装饰,而向表现身体特征这一方向发展,首先是表现出胸部,而后是下腹等,这样一来,可以推测出墓地石人表现的是女性雕像,表现了居民对女性的崇拜。这与后来出现的鹿石,主要以表现男性武士为特征的墓地的雕刻差别是非常大的,而与上述奥库涅夫文化随葬石人雕像皆为女性的文化传统相一致。所以,目前已发现的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时代墓地石人,很可能属于奥库涅夫文化。
  米努辛斯克盆地发现的早期青铜时代石人,大都是女性,这不仅表现了对妇女的崇拜,而且反映了对女性氏族祖先的崇拜,并且形成了他们的保护神。将女性雕像与动物联系起来,比如石人顶部雕刻羊首,人面头上饰以兽角兽耳等,这自然与他们的氏族起源说有关。从民族志资料考察,南西伯利亚地区的许多民族传说中都存在始祖与动物一起生活,而产生部落或氏族的故事。那乃人的传说中,谈到一个18岁的女孩迷路于森林,和虎生活了许多年,就象妻子和丈夫一样,此后,他们的后裔形成了那乃人种族。另外,切尔坎人和库玛民族也存在类似的传说。史料中记载高车人起源的传说也与此类似,讲到匈奴公主与公狼结合而产生了高车人。
  北方草原民族中还存在种族起源与雌性动物相结合的传说,《北史》记载:“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姓阿史那氏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足断其臂,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饵之,及长,与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在狼侧,并欲杀狼。于时若有神物,投狼于西海之东,落高昌国西北山。
  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
  从目前发现的墓地石人雕刻的情况看,乌斯奇比尔亚型石人顶部雕刻的羊头,头较大,大弯角,应该是公绵羊。其它表现动物特征的石人装饰,主要雕刻了动物的耳朵和角,而角是雄性动物所具有的典型特征。有的石人能看出来装饰的是牛耳和牛角,表现的是公牛。所以,主要反映的应该是雄性动物与女人结合的居民祖先雕像。
  另外,古代北方民族族源传说中提到有姑娘氏族祖先的传说,曾在叶尼塞河流域居住过的柯尔克孜族源传说是四十个姑娘,因四十个姑娘饮了骨灰水都怀了孕,后来被国王赶到了无人居住的地方,后来他们在那儿生男育女,并且一代一代地繁衍起来,形成了柯尔克孜民族。前面提到的那乃人始祖也是姑娘。由此,可以推测为什么石人表现性状特点不明显,应该与传说氏族祖先为姑娘有关系,表现了姑娘—母亲—始祖的特点。
  五、米努辛斯克盆地突厥时期石人米努辛斯克盆地属于突厥文化的边缘地区,所以,属于早期突厥文化的遗物很少。突厥时期的石人主要是墓地石人,另外也发现了突厥儒尼文铭文。
  卡藏石人这尊石人最初是由梅斯什米德米カ列尔、戈梅里报导出来的,发现于黑尤斯河奥世科村附近一个不大的树林谷地中。至法力克调查时,石人的头部已砸坏,但尚能复原,他曾绘有线图。阿斯皮林调查时,石人移到了契巴克村路旁,身体部分已被砸成了5块,头也找不见了,所以他绘的素描图就没有头部。后来石人就遗失了。在阿佩尔格伦、叶芙秋霍娃以及格亚兹诺夫的著述中,都引用的是前人调查绘制的线图。石人的刻石为红砂岩质石,石体呈长方形,头、颈、肩都表现出圆雕形式。石人右手屈于胸部,手托罐形杯;左手执剑,束腰。
  铁斯石人发现于距兹纳蔑基村不远的地方,这里有墓葬,地处铁斯河和叶尔贝河之间的草地上。刻石为石板,有一人高,是男性石人,雕刻了髭和须髯。石人双手作抱器物状,背后能看出突出的头形,并且刻有儒尼文铭文(图版039—B—16)。
  森亚维诺夫石人发现于尼拿河森亚维诺村附近。石人不高,没有雕刻胡须,有帽饰。脸面呈椭圆形,脸面器官都比较清楚。另外,雕刻了腰带及垂饰。石人双手作抱器物状。
  阿斯克兹石入1887年阿斯皮林发现的,头已缺失,残高0.09米。圆雕。石人两臂屈于腹胸部,双手作抱高颈壶状。
  这一时期的石人比较少,明显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以卡藏石人为代表的武士型石人和铁斯石人为代表的双手抱器物石人。
  它们的年代皆相当于后东突厥汗国时期(公元七一八世纪)。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内容包括:亚欧草原和草原丝绸之路、蒙古石人研究综述、南西伯利亚草原石人、中亚石人研究综述、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亚欧草原鹿石及相关问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