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亚欧草原游牧先民,遗留于今最多的古迹是岩画和墓葬及地面上的石人、鹿石,它们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文物。草原石人,以石为材,雕刻了人像,-一般立于墓葬地表建筑物前,面向东方,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或独身傲立,或成群列布,气势宏伟。鹿石是在刻石上雕刻有鹿纹样图案的一种石人变体形式,一般立于墓地,与石人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石人和鹿石一起在亚欧草原上历尽沧桑.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古代文明。
把草原石人独立地作为丝路草原文化来进行研究,其间包括资料的收集和发表,至今已有270年了,而作为科学研究则始于本世纪初年。研究工作之难点是石人年代问题缺少墓葬遗物的科学测定,存在诸多疑问。比如对南西伯利亚地区的塔兹明类型石人,学界中有卡拉索克文化时期说.也有奥库涅夫文化和安德罗诺沃文化时期说等,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新疆早期石人的年代问题,也是众说不一,有人认为属于先突厥或突厥时期石人;也有人认为是战国石人、公元前1000年以前石人,等等。我们根据一些考古资料的研究情况.初步认为可放在公元前1200-700年之间。另外,墓地石人的下限问题.因亚欧草原各地区的情况不一,推定的时间也有差异。如南俄草原石人消亡的时间在公元13世纪,中亚石人消亡的时间在公元11世纪,而新疆晚期石人与中亚石人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根据这些情况推测新疆石人之下限时间亦可能在公元11世纪。同时,将墓地石人分为四期:公元前1200——700年为第一期,是新疆草原文化的青铜时代。公元前700年——公元6世纪中叶,是第二期。包括了早期铁器时代、两汉至南北朝。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是第三期。主要是隋唐时期。公元9世纪—11世纪是第四期,包括了五代及宋辽的一段时间。
对于亚欧草原各国和各地区的墓地石人.许多学者都作了类型分析.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进行分类学研究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开展的.其间对国外石人的分类,尽可能参考了较新的研究成果;对新疆石人的分类,我们首先致力于资料的收集。迄今我们已收集了180余尊新疆石人资料,并划分出十六个类型及亚型。这些资料,有些是我们亲自调查收集的,有些则是区内外专家学者们发表的调查或发掘的资料。对新疆石人类型的划分,限于我们的水平和资料的短缺,不免有些粗浅和不当之处,今后还需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亚欧草原石人的族属问题,也有许多学者在进行研究中,目前学界对某些地区古代居民的部族或民族活动情况是比较清楚的,意见也基本统一,比如认为南俄草原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石人为先斯基泰或斯基泰石人:而公元13世纪左右的石人为钦察石人;蒙石草原公元6—8世纪石人的大多数为突厥石人,而中亚地区的则为西突厥石人;另外,认为中亚还存在克马克石人,等等。但是,对南西伯利亚图瓦和阿尔泰边疆地区公元6—8世纪石人的族属问题,则争议较大,或持突厥、铁勒说,或持回鹘、黠戛斯说等。对这些相同的及不同的说法,我们在本书中都尽可能作了介绍和初步进行了一些分析。至于新疆石人的族属问题,目前一般都倾向于先突厥或突厥石人说。对此我们参考了段连勤先生《丁令、高车和铁勒》、薛宗正先生《突厥史》,以及《新疆简史》等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粗略的看法。其中涉及早期石人与鬼国人、狄人、丁令人和呼揭人的关系,也涉及了公元6—11世纪时期石人与铁勒人、回鹘人和克马克人的联系等有关问题;对这一时期亚洲草原居民部族或艮族的文化关系,也作了些探讨。关于墓地石人的作用问题,许多国内外学者都比较重视对突厥石人作用的研究,而且大都引用我国文献如《周书•突厥传》、《旧唐书•突厥传》、《新唐书•突厥传》中关于突厥人埋葬习俗的记载,来阐明突厥人墓地立石人这…文化现象的作用和意义。其中也存在若干不同的认识,存在石人为“杀人石”(也称“巴カ巴カ”)的与石人为死者雕像(也称作“巴巴”)两种观点,国内学者一般持后一种观点,我们也赞同这种观点。这在本书中也都作了介绍和阐明。
亚欧草原石人中还有一种小型石人,有的出土于墓葬,有人称作“石俑”,也有人认为是“护身符”。对这类有关小型石人含义上的争议问题,我们在本书中也作了一些探索,表明了我们的观点。
鹿石是石入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外学者研究的比较多(主要是前苏联学者),相对而言,国内学者研究的就比较少,至今对鹿石的族属认识亦不很清楚。由于我国鹿石主要分布于新疆,这给我们提供了更方便的研究条件,因此,本书特列出专章予以介绍,希望借此引起学界的重视。
我们主要从事的是考古研究,在田野资料收集和考古研究上有所偏重,而在历史学和民族学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所以,本书的撰写,仅仅是对我们田野石人资料收集及研究工作做了一个初步总结,也仅是我们学习前人石人研究的一个粗陋的习作。纰谬在所难免,衷心期望专家学者不吝批评教正。
在收集国外石人、鹿石资料时,乌恩先生和孔建华、刘景芝学友提供了不少资料,吕恩国同志提供了许多的照片资料。收集新疆石人资料过程中,王明哲、王炳华、张玉忠、于志勇、王林山、斯拉菲尔、伊弟利斯、柳洪亮、邢开鼎、杜根成、李肖、吴勇、梁勇、萨恒塔伊、张铁男、党彤、郭建国、赵德荣、迟文杰、王一龙、刘国瑞、刘玉生、曾安君、叶域、覃大海、陈长庚等同志都提供了照片资料,吴震、郑颉、吴英奇同志提供了部分文物调查资料,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的同志也给予了不少方便。另外,贾应逸教授抽出宝贵时间审校修改全书文稿,薛宗正教授对本书也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还要感谢多年来对我们工作支持的王明芳、杨萍同志。
本书地图由杨晓梅绘制,英文目录系谢旭升翻译,全书图片版式由祁小山设计。特予说明。
王博 祁小山1995年11月8日于新疆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