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兰州的“福庆班”和“东盛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500
颗粒名称: 清末兰州的“福庆班”和“东盛班”
分类号: J825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清朝末叶,政治极端腐败。从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到一九〇八年(光绪三十四年),在慈禧太后的操纵下,先后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事件。当时的甘肃,在陶模、岑春煊、魏光焘、升允、李廷萧、何福堃、丰绅泰、王树枏等先后统治的过程中,有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的河湟事变;一九〇一年(光绪二十七年)陇东各县的大旱灾和疫疠;一九〇四年(光绪三十年)黄河水涨,兰州东郊十八滩全被淹没,等等。天灾人祸,相继而来,甘肃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关键词: 地方戏 戏剧艺术 秦腔

内容

清朝末叶,政治极端腐败。从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到一九〇八年(光绪三十四年),在慈禧太后的操纵下,先后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事件。当时的甘肃,在陶模、岑春煊、魏光焘、升允、李廷萧、何福堃、丰绅泰、王树枏等先后统治的过程中,有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的河湟事变;一九〇一年(光绪二十七年)陇东各县的大旱灾和疫疠;一九〇四年(光绪三十年)黄河水涨,兰州东郊十八滩全被淹没,等等。天灾人祸,相继而来,甘肃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当时的兰州却出现了两个历史悠久、技艺超群的秦腔剧社“福庆班”和“东盛班”。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穷苦的艺人为了不致饿死,只有精研剧艺,求得生存和发展;二、当时的兰州虽只有三、四万人,但历来为西北各省皮毛输出必经之道;而京、津、沪、汉的百货,亦需通过兰州向青海、新疆等地销售,故往来客商云集;加上当地的挑贩、市民、近郊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及封建官僚醉生梦死的玩乐等等,因而秦腔戏曲艺术的对象是广泛的,成为各阶级、各阶层和各行业唯一娱乐的 “宠儿”。这样就涌现出了象元官、福庆子和十娃子(陈德胜)等著名秦腔演员。
  水梓先生在他的《陇上旧剧琐记》(刊《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中说,他听他父亲说过,当时有个叫元官的艺人(小名三元子),是光绪年间“福庆班”掌班兼主演福庆子和 “东盛班”掌班兼主演十娃子的师傅。元官这个人对秦腔很有研究,在表演艺术上造诣很深,他同时培养了福庆子和十娃子这两个舞台新秀。水说他在幼年(光绪年间)常随父亲到兰州内城外的新关(今广武门一带)看“卖戏”,以后年岁渐渐大了,就对秦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兰州当时有两个戏班,即“福庆班”和“东盛班”。它们各有演员三十多人,直到光绪死后,颁布“国孝令”,才被迫解散,前后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当时“福庆班”以福庆子为首,演出阵营可观。其主要演员有: 张福庆,俗呼福庆子,嗓音宏亮而柔和,生、净、丑、旦都能演,但以生、净最驰名)舞台表演技艺精湛。拿手戏有《火焰驹》(艾谦)、《血诏带》(曹操)、《忠八义》(赵盾)、 《游西湖》(贾似道)、《五花马》(郑丹)、《黄花山》(闻太师)、《碧游宫》(三教主)等。
  寿娃子,著名花旦,扮相、腔调、动作均佳。拿手戏有《亚仙刺目》(李亚仙)、《重台送别》(陈杏元)、《拾玉镯》 (孙玉姣)等。
  来喜子,人称“麻旦儿”,旦角兼须生,著名秦腔演员耿忠义的师傅。其拿手戏有《阴阳河》、《鸡头关》、《三搜索府》、《盘城》等。
  高班长,丑角,浑身是戏,神形毕肖。其拿手戏有《卖豆腐》、《二瓜子吆车》(二瓜子)、《秃女子摸牌》(秃女子)等,尤以喜剧《卖豆腐》最出名。
  岳麻子(岳得胜),二花脸兼须生,秦腔名演员岳钟华的父亲,名须生老十二红(李夺山)的岳父,台架好,嗓音较差。其拿手戏有《临潼山》、《广武山》、《碧桃园》、《搜国》等。
  黄毛子,须生,秦剧名演员耿忠义的父亲,唱做俱佳。拿手戏有《辕门斩子》(杨延景)、《放饭》(朱春登)等。
  喜娃,原名刘彦青,先旦角后生净,唱做俱佳。拿手戏有 《哭祠》与《打子》(郑丹)、《杀驿》(吴承恩)、《斩莫成》(莫成)、《牛头山》(姜维)等。
  任老旦,老旦,唱做俱佳。拿手戏有《大拜寿》、《张公揹张婆》(张婆)等。
  林儿,青衣,唱做俱佳。拿手戏有《混元桥》、《重台送别》、《春秋剑》等。
  李福儿,须生,唱做俱佳。拿手戏有《辕门斩子》(杨延景)、《四郎探母》(杨延辉)、《葫芦峪》(诸葛亮)等。
  唐待诏,原名唐华,陇南人,因做过理发匠,故有“待诏” 之号。系福庆子艺术传人,著名花脸。其拿手戏有《白逼宫》 (曹操)、《下河东》(欧阳方)、《黄花山》(闻太师)、 《红逼宫》(司马师)、《游西湖》(贾似道)、《火焰驹》 (艾谦)等。
  以十娃子为首的“东盛班”,其主要演员有: 十娃子,嗓音较差,但在吐气、收音、行腔和运气等方面能狠下苦功,形成声腔上粗犷苍凉的独特风格;做派上身段美观大方,体现了人物神采丰满。其舞台艺术杰作有《马踏五营》(杨衮)、《马武闹馆》(马武)、《花线带》(方腊)、《秃女子摸牌》(秃女子)等。 李德贵,大净,台架嗓音均好。拿手戏有《访白袍》、《高平关》、《群仙阵》等。特别是在《群仙阵》里扮演老寿星,颇为观众喜爱。
  张天保,俗称天保子,旦角,甘肃通渭人,师承桑大嘴,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唱做都好,功夫尤佳。例如饰《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在《盗草》一场里的攀山(几张桌子叠成的大山)过程中,她手持拂尘,每登数步,都要来个“单脚扭身”,面向观众的惊险、轻盈舞姿,观众呼为“翻油锅”。其拿手戏还有《皇姑打朝》(皇姑)、《马前泼水》(朱买臣妻)等,很有特色。
  桑大嘴,旦角,唱做俱佳。拿手戏有《马前拨水》(朱买臣妻)、《皇姑打朝》(皇姑)、《白蛇传》(白素贞)、《阴阳河》、《岳母刺字》(岳母)等。
  苏老旦,旦角,唱做俱佳。《岳母刺字》最拿手也最出名。
  薛保元,俗称保元儿,又叫“三木头”,嗓音宏亮,擅演须生戏,做派大方美观。拿手戏有《永寿庵》、《柳家坡》、《辕门斩子》等。
  陆召儿,花脸,唱做俱佳。拿手戏有《火化白雀寺》、《赵云马踏》、《夜探北平》等。
  六指子,原名李海亭,二花脸,十娃子的亲授徒弟,辛亥革命后艺声大震。其拿手戏《大香山》(罗汉),随着唢呐伴奏, 能扎出罗汉各式各样的优美造型姿态,很为兰州观众赞赏。还有 《黄河阵》(三教主)、《游西湖》(贾似道)、《侯上绾折梅》(侯上绾)、《花田错》、《春秋配》、《南阳关》、《马踏五营》等。
  从这两个秦腔戏班演出的剧目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歌颂忠君爱国;二、贬奸扬忠;三、讴歌纯真爱情;四、揭露嫌贫爱富;五、《水浒》戏;六、《封神演义》戏;七、反映历史和传说故事;八、宣扬封建迷信,因果报应;九、喜剧、闹剧等。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地:1984.4

本书主要介绍了甘肃秦腔述略、秦腔戏在甘肃各地的演变、甘肃秦腔剧作家李道真、陇剧的诞生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的话剧、关于《甘肃军统特务组织》的补充和订正、关于《东乡族近百年大事记》的订正、关于《宁夏和平解放亲历记》的订正、关于《兰州保干事训练班》的订正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