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望与郡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867
颗粒名称: 族望与郡望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231-235
摘要: 考察陇西李氏在唐时呈现文学繁荣的原因,必须先从陇西李氏的族望谈起。据史料记载,陇西李氏自开宗立户以来,便世代高官,门户显赫。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考察陇西李氏在唐时呈现文学繁荣的原因,必须先从陇西李氏的族望谈起。据史料记载,陇西李氏自开宗立户以来,便世代高官,门户显赫。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伯阳[2]8世孙李昙初为赵之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晋封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其子伯考仕陇西、河东二郡太守,自李崇至伯考,祖孙6代,或为镇将,或为郡守,其生平业绩,多在陇西,奠定了“陇西李”的基业。李伯考生2子,长曰尚,次曰向。“尚,成纪令,因居成纪”,尚生子广,为汉前将军,猿臂善射,匈奴畏之,号“飞将军”。陇西李氏自汉飞将军李广之后,便为天下第一流的士族高门。东晋以后又累世为官,功著秦陇,世称陇右豪族。李广的16世孙李暠十六国时期立国西凉,自此以后,陇西李氏更加强盛,其子孙历任北魏、后周,位高权重。如李暠之孙李宝归魏,复居敦煌。任北魏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沙州牧,封敦煌公。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陇西李)宝待为冠”[1]。李宝家“人位兼举,因冲(李宝少子)宠遇,遂为当世盛门”[2]。至隋文帝时,李氏已成为参冲中枢、左右政局的“八柱国”之一。如李陵之后李贤、李穆复归以后,历任周、隋两朝大将军、柱国将军、太师等职。竟至“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3]。可见,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就已是全国一流的士族高门了。李唐建国以后,李姓作为大唐的国姓,陇西李氏由中兴而至“大兴”。自从唐玄宗李隆基“确立凉武昭王为始祖”之后,天宝元年他曾诏令:“凉武昭王孙(李)宝已下”“四公子孙,并宜录入宗正寺,编入属籍”[4]。于是陇西李氏名正言顺地编入了皇族户籍,陇西李氏的地位便上升到顶峰。如《新唐书·袁郎传》载:“此州得一长史,是陇西李亶,天下甲门。”唐人《姓氏谱》也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从西汉初到大唐帝国,经过了七八百年的繁衍生息和人世沧桑,到唐帝国时代已形成了“遍地成林”“天下李氏出陇西”的壮观场面。可以说,整个有唐一代,就是陇西李氏大显身手的时代,上至帝王、宰相,下迄七品县令,为官者数不胜数。据史料统计,有唐一代,陇西李氏官至宰相者就有10人。[5]然而在唐代,为官与文学水平是不无关系的,唐代由于诗赋取士、文才取官的科举制度的影响,为官者往往有很突出的文学修养。现举出几位有详细记载的唐代陇西李氏文人,他们大多是中过进士的,如李翱、李程、李拯、李复言、李公佐、李揆、李琪等都为进士出身。即便是非进士出身的李氏文人,也有很丰富的文学功底,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也是非常出众的。如“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6]的“诗仙”李白虽未曾中进士,但他曾自叙说:“余小时,家大人令诵《子虚赋》。”[l]他还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足可见其从小受到家庭教育的深厚文学功底。又如被李世民召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李玄道,其祖父李瑾是北魏的著作佐郎,他也未曾中过进士,但被召为秦王府文学官学士,可见其文学造诣也是非同一般的。
  陇西李氏的族望,使得陇西李氏在唐代出现了高官辈出、人才济济的壮观局面。陇西李氏的族望在唐朝达了它的顶峰。陇西李氏本身的族望,再加上李唐皇室以陇西李氏“为其本望”的原则,必然引起了“天下第一望”的陇西李氏这一郡望。关于郡望,著名历史学家岑仲勉先生有精辟的论述: 自西汉废姓存氏,于是郡望代起,良以公孙之称,编于列国,王子之后,分自殷周,称其本郡,所以明厥氏所从出也。故就最初言之,郡望、籍贯,是一非二。历世称远,支胤衍繁,土地之限制、饥馑之驱迫、疾疫之蔓延、乱离之迁徙、游宦之侨寄,基于种种情况,遂不能不各随其便,散之四方,而望兴与贯渐分,然人仍多自称其望者,亦以明厥氏所从出也。延及朝,门户益重,山东四姓,彭城三里,簪缨绵缀,蔚为故家,此风逮唐,仍而未革,或久仕东南而望犹河北,或世居东鲁而人曰陇西,于是后世极糅错之奇,在当时本通行之习,后儒读吏,代易境迁,昧望、贯之两通,唯辩争其一是,虽曰学贵多疑,要徒劳笔墨矣。
  余按唐人称属籍,每举郡望、下迄五代,余风未泯,新五代史记之叙法,或据家乘、碑志而然,吴兰庭氏以为失,则犹未谂当时之习俗耳。[2] 从以上论述可知,唐代的“郡望”与“籍贯”已非一个地方了,但人们在称其属籍时,多举郡望。然在有唐一代,“陇西”这个李氏的郡望,更有它特有的地位与内涵。“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1],并且此地更是大唐皇族的望地,所以在当时,天下李氏以自己是陇西李氏而自豪,因为他们把自己是陇西李氏当作是一种地位、身份的象征。如《唐国史补》有这样的记载: 李积,酒泉公义倓侄孙,门户第一,而有清名。官至司封郎中怀州刺史,当以为爵位不如族望,与人书礼,唯称“陇西李积”而不衔。
  据此我们可推知,有唐一代,经历朝迁徙到全国的陇西李氏,定称自己为陇西而概不别属。如出生在中亚碎叶[2]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多次称自己为陇西人,“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3],“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4],“白本陇西布衣……”[5]并且,他对当时陇西李氏的兴旺感到很自豪,如“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6]。
  说到唐时郡望的盛行,播迁全国的陇西李氏举其属籍必为陇西,这里不得不交代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华民族根本思源、睦宗敬祖的优良传统及“天下李氏出陇西”的这一历史事实。据史料分析,至少在东汉末年陇西李氏已开始渡江南迁,以后每个朝代,都因异地做官、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等原因,陇西李氏渡江南迁,几乎遍布全国,发展到安史之乱后,陇西李氏更是大规模向江南播迁。但是他们南迁后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始终以陇西作为自己的“郡望”或“堂号”。如官至宰相的陇西李氏李揆,后来落籍郑州荥阳,可仍称自己为陇西李氏。[7]由此我们再进一步推知,在举郡望之风大盛的唐代,再加上中华民族寻根敬祖的优良传统的影响,流落异地、祖籍陇西的李氏文人称其属籍为陇西是完全肯定的。
  但是,在陇西李氏族望和郡望如此兴盛的情况下,就是祖籍非陇西或不明自己来历的李氏,冒称其郡望为陇西的情况,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据陈寅恪先生的考证,就连李唐皇族也是冒充陇西李氏的。[1]“李氏称陇西者,往往冒唐宗室”,明代杨慎此话,未免有点以偏概全。但此时少数冒称陇西李氏者也完全是可能存在的,再加上“唐帝亦乐其族姓之繁,不暇考其真伪也”[2]的开阔胸怀,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了。这样,陇西李氏在自身族望的基础上,又增强了自己实力本就强大的队伍,而往往那些“新兵”都是挺有才干的文人和官吏,因为平民提高自己的身份是没有用场的。
  陇西李氏的郡望,使得天下李氏称陇西者数不胜数。族望和郡望,为陇西李氏文学繁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具有很高文学修养的人员主体,这是这一文化现象形成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附注

[2]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取字。 [1]《新唐书·高俭传》。 [2]《魏书·李宝传》。 [3]《隋书·李穆传》。 [4]《唐会要》卷三。 [5]李吉:《海内望族——陇西李》,载《学术论丛》,1994年第5期。 [6]李白:《感兴》其五。 [1]李白:《代宋中丞自荐表》。 [2]岑仲勉:《唐史余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唐)吕才等撰《姓氏谱》。 [2]郭沫若观点,现文学界多持此说。 [3]李白:《上张相镐》。 [4]李白:《上韩荆州书》。 [5]李白:《魏颢李翰林集序》。 [6]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 [7]据《旧唐书·李揆传》。 [1]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明)杨慎,转引自张书城:《李白家世之谜》,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昙
相关人物
李崇
相关人物
李暠
相关人物
李穆
相关人物
李陵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