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陇西李氏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691
颗粒名称: 略说陇西李氏源流
分类号: K820.9
页数: 7
页码: 024-030
摘要: 中华民族的尊祖祭先为传家立国之本,故“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礼记·祭统》)。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中华民族的尊祖祭先为传家立国之本,故“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礼记·祭统》)。以上都是上古家族之祖先,在化家为国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我们民族的神祇,成为我们民族之祖宗和旗帜。秦汉以后,崇拜祖宗的祭礼传统为整个社会所保留,逐渐积淀形成了代表儒家文化的家族姓氏制度;宋元以后更发展为严密的宗族制度而扎根于社会基层,“家崇祭祀,柱列于祠堂,值岁时去凶大事,不论贵贱贫富,集众子孙,广备牲醴,得以展其孝敬”(康熙《黟县志》卷4《箴佑论》)。中国历史上没有普遍信仰之宗教,却能维持五千年文明而未衰竭消亡,屡踬屡兴。展望21世纪,将是儒家文明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竞争图霸的时代。“君臣之义通于天地”的家族姓氏观念维系血缘,传载文化之功实不可没。
   滔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鸟鼠渭源是炎黄子孙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第一大姓氏的郡望,海内外全体李氏子孙祖根所在地。李姓在北朝被定为高门第一,为贵姓;在唐朝“被视为天子龙种”,为国姓;宋元以后,人数最多,与张、王、刘、赵并列,为大姓。历代生息繁衍,遍布天下,英才辈出,成就斐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缅怀历史,激起我们的骄傲,继承并弘扬祖先的美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披枝返其本,临流溯其源”,陇西李姓的源流大致是什么情况呢? 据史料记载,李姓出自嬴姓,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李理征改为李氏,周时著名者有李耳,李氏尊为姓祖。李氏陇西房始祖为李崇,字伯佑,仕秦为陇西守,南郑公。崇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字内德,官南郡守、狄道侯。瑶生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
  其孙仲翔,为汉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此为李氏狄道房始祖。仲翔子伯考,先后为河东、陇二郡太守。伯考生二子,长曰尚,为成纪令,因居成纪,是为李氏成纪房始祖。以上世系,基本是依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的说法,对此,郑樵著《通志·氏族略》评论说:“唐家有天下,必欲世系详明,然自成纪令之后,信以传信,自成纪令之前,疑以传疑,盖谱牒之家,疑信相半,尚为成纪令;因居之。其后随为陇西成纪人,故言李者称陇西。”他的意思是陇西李氏应从飞将军李广的父亲李尚算起。其实从《魏书·李暠传》称“陇西狄道人也”的记载看,《新唐书》关于李仲翔为狄道房始祖的说法是可信的。成纪、狄道汉时均属陇西郡,所以陇西李氏的明确世系,应从李仲翔算起。
   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看,自秦至汉,陇西李世世为将,著家声于西边陲,到飞将军李广及其孙骑都尉李陵时,威名达于顶点,受到汉与匈奴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史记》特为李广家族立传,使李姓具备了文化形态上的意义,首次成为汉家代表性的姓氏。陇西之士多居李氏门下,逐渐积演为西州右姓。
   东晋十六国时期,陇西李氏因狄道李暠建立西凉政权而获得了更大的声望。《晋书·凉武昭王传》称“李暠字元盛,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世为西州右姓,高祖雍,曾祖柔仕晋并历郡守,祖弇仕张轨为武卫将军,安世亭侯。父昶,早卒,遗腹生元盛”。对李暠家系交代得十分清楚,唯其籍贯,史书略有异文。《魏书·李暠传》云:“李暠字元盛。小字长生,陇西狄道人也。汉前将军广之后……”按《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西汉初陇西李氏即有分房狄道者,所以《魏书》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可能是因为成纪李广的名声太大,以致被视作陇西李氏的象征和共祖,李暠是李广远房族裔,分属狄道、成纪,自然就被当作成纪人了。如果概言陇西,则无此问题。狄道李氏大约从李弇仕前凉张轨,有一支迁往河西。李暠建立的西凉,虽然国小命促,但在北方分裂、异族入主的局面下,曾极力抗衡,为汉族文化保留了一块绿洲,也使北方汉族高门获得了一个避难场所。因此受到了当时汉族士人的尊敬,就连最终统一了北方的北魏统治者也极力笼络,特召李暠之孙李宝入朝,留居平城。从此,敦煌李氏主支随李宝徙居山西大同。李宝子李冲,先受文明太后垂青,后得到孝文帝宠遇,随驾迁家洛阳。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8),“定四海望族,以(李)宝等为冠”(《新唐书·高俭传》)。“显贵门第务益六姻,兄弟子侄,皆有关爵。”(《新唐书·李宝传》)“遂为当世盛门”。到东西魏对峙时,这支李氏已定居于中山、邺、清河三地。
   北朝时朝,陇西李氏与李宝、李冲一系并著名于时的尚有李贤、李穆一系。据《北史·李贤传》,他们属于西汉李广孙李陵的后裔,陵殁匈奴,子孙生长于漠北,十六国末期随鲜卑拓跋氏入中原,复归〓陇。这支李氏混有匈奴、鲜卑血统,虽历经磨难,却牢记自己身世,在北朝胡风大盛、轻视汉人的时尚下,毅然归宗陇西,是极为可贵的。这支李氏因有大功于周隋王朝,故“一门之中,为柱国者二,大将军者三,开府者七,仪同者九,孤卿者六,方伯者十有五焉。至予常侍,侍中之任武卫、武率之职,总管、监军之名,车骑、骠骑之号,冠盖交错,剑珮陆离,胡可称焉”(《李贤墓志铭》)。也是当时屈指可数的鼎族高门。与李宝系迁居中原不同,李贤系主要分布于关陇,其家族多仕官于瓜州、甘州、渭州、河州、原州等地,子孙亦当地有之,如晚唐归义军时期的敦煌李氏,就是李贤、李穆任官瓜州时所遗子孙。
   此外,李唐祖先李虎随周太祖入关后,亦以陇西郡为本望,关于李唐的身世,议论很多,但自北周以来,李唐始终认宗陇西,即使贵为天子后亦是如此,却是不争的事实。姓氏符号固然是血缘的标识,但也是特定文化的印记。陇西自秦汉以来,始终是华夷杂居,具有浓郁的多民族文化之地域特色,李唐认宗陇西,即代表了北朝末年代北贵族对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多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这一点不可小觑,陇西李姓对中华民族之凝聚作用,亦借此得以体现。正因为北朝末年,李姓门第既贵且盛,以致民间流传说“杨氏当灭,李氏将为天子”,于是方士安伽陀劝隋炀帝:“李氏应为天子,宜尽诛灭天下李姓!”结果门宗强盛的李贤子孙浑、敏应此谶被诛,家族无少长皆自徙岭表。当时唐国公李渊也受到怀疑,“纵酒贿以自晦”侥幸免祸。唐朝建立后,李将代杨的图谶最终得到应验,当然这并不说明图谶是天意,李唐是奉天承运,而只能说明在北朝末年人们的观念中,李姓门第既贵且盛,已隐隐然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唐朝建国后,李姓由贵姓而升格为国姓,作为姓氏符号,李姓成为大唐王朝的象征。四境少数民族内附于唐,倾心汉化者,多改国姓为李。
  所以有唐一代,是李姓大大吸收各族成分急剧发展的时期。李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大唐盛世民族凝聚力强化的缩影或象征。
   据两唐书及《古今书图集成·氏族典》统计,唐朝各族被诏赐李姓者有: 鸡田李氏。东河曲部落稽阿跌部。唐宪宗时,阿跌氏光颜兄弟有功,元和六年赐姓李。
   武威李氏。其先西域安息人,故姓安,世居河西。武德时安兴贵、安修仁执李轨献唐有功。安兴贵三代孙安重章兄弟复有功于国,至德二年“举宗并赐国姓”。
   西域李氏。肃宗乾元间,西域识匿国王讫设伊俱鼻施来朝,赐姓李。
   柳城契丹李氏。世为契丹酋长,后徙京兆万年。著名者李光弼、李光颜等。
   柳城奚族李氏。著名者有李宝臣。
   突厥李氏。贞观十三年,赐突厥怀化郡王阿史那思摩国姓,天宝初赐突厥西叶护阿布思国姓。
   党项李氏。唐初赐党项羌酋拓跋赤辞为李姓,子孙著名者有夏州李思恭、李思谦等,直至西夏建国时尚姓李,如李继迁、李元昊等。
   回鹘李氏。回鹘嗢没斯一支内属,唐廷均赐其酋李姓。
   沙陀李氏。代北李氏本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助唐镇压黄巢有功,赐姓李。附郑王属籍。
   渤海李氏。本靺鞨后人,有功于唐,赐国姓。著名者有李嘉庆、李多祚。
   此外还有高丽李氏、范阳李氏,并不知所从出,当为少数族冒姓李姓者。唐时还有不少汉族因有功而受赐国姓的,《通志·氏族略》所记有徐氏、邴氏、杜氏、胡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董氏、罗氏、高氏、刘氏等“并以立功,从唐国为李姓”。所以唐朝的李姓,实际成了各族共有之姓氏,在这一姓氏符号下代表着胡汉各民族的混合体。李姓的壮大发展实际上是唐代民族融合进程以姓氏形式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各族通过归宗李姓来表达他们对中原王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唐代也是形成全体李姓郡望在陇西这样一种历史记忆的关键时期。
  众所周知,汉族李姓原有陇西、赵郡二望,赵郡李姓门第一点不比陇西李姓低。但赵郡李姓纯粹汉人,分布范围小而集中。陇西李姓则杂有少数民族血统,分布范围广阔,特别是李唐归宗陇西的影响,所以在民族大融合的隋唐时期,陇西郡望更易为人接受,更具吸引力。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演变,到隋唐时期,高门贵族日益陵替,门第虽在,但实际政治地位已经下降,社会影响也相应减弱,而陇西李氏在皇族国姓的光环下,一枝独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唐代陇西李氏定著四房,其一武阳,二姑臧,三敦煌,四丹阳,共出宰相10人,是门第犹在的少数大姓之一。特别是天宝元年(742年)玄宗下诏确认凉武昭王李暠子孙并许“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从而使陇西李氏统统具有了皇族身份,更便利了李姓的发展和对陇西郡望的认同。而李唐宗室亦定著39房,陇西、渤海2房附见其谱,遂使子孙布满天下。唐以后,“言刘必彭城,言李必陇西已成定局”。
   如果说,唐代陇西李姓在北方达到了鼎盛,那么中唐以后则开始了陇西李氏向南方迁徙发展的历史。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也是多灾多难、饱受战乱饥馑之苦的疆场,四方流散,衣冠士族则渡江南下,以长期避乱。如嘉靖三十年编纂的《新安名族志》称徽州大族“多有北方迁来。举其时,则晋、宋及唐末黄巢之乱,此三期最盛”。众所周知,直到中唐江南大姓还是晋时过江的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吴姓、朱、张、顾、陆为大。
  而“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鄂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部其初”(《旧唐书·地理表》),陇西李姓之大规模南迁,当从此时开始。由于条件所限,看不到多少谱牒方面的资料,仅能就所接触的一些材料简略言之,赣南宁都客家保存的《陇西李氏族谱》载“发原陕西,散处中原,吾基祖大四郎,号子鱼公,先熙煦公避世乱,由中原南徙抚州赤拦门。唐中和年间,子鱼公自赤拦门徙居宁都清泰乡琳池”。今宁都的李氏,90%为子鱼后裔,人口居全县首位,有“无李不成村”的说法。据族谱记载,子鱼后裔赶闽、粤、赣等地者众多。因战乱而南迁是南方李姓发展的主要原因,宁都李氏只是其中的一支而已。
   到南方做官是李姓南迁的又一原因。宋文天祥《跋李氏谱》说中世大夫以官为家,捐亲戚,弃坟墓,与本宗失去联系,所以造成族谱之不精审,他特地赞扬友人李希元的家传,“自唐西平忠武王子宪至其先人十数世,坟墓皆在目睫”。文天祥所说的中世即唐朝,其友人李希元的祖上是仕宦而迁至南方定居的。又明汪道昆《湖茫李氏三宗谱序》云:“豫章阻江湖而远兵革,应牛斗而薮人文,列邑以十数,其最者为丰城,著姓以百数,其最者为湖茫李氏……曹王皋出镇洪都,唐宗藩也,得之宋志而信,则以鼻祖祖之。豫章刺史,自河南来徙,唐宗裔也,考之丘墓而信,则以迁祖祖之。”则江西湖茫李氏是由唐宗藩出镇或宗裔仕宦而南迁定居的。类似这种情况一定很多,限于材料难以详述。但中唐以后李姓因战乱或仕宦而大量南迁则是肯定的。他们南迁后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始终以陇西作为自己的郡望或堂号。
   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丞相伯颜因各地起义不断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许。伯颜的意思是五姓汉人最多,杀尽就可镇压汉族起义,当时反抗多发生在江淮及以南地区,由此可知元朝末年李姓已经在南方生根壮大,成为汉族五大姓之一,这一格局至今不变。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开珠
责任者
李仲翔
相关人物
李暠
相关人物
李贤
相关人物
李穆
相关人物
李虎
相关人物
李光弼
相关人物
李光颜
相关人物
李宝臣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