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官为氏 源远流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684
颗粒名称: 以官为氏 源远流长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014-016
摘要: 据史书所载,李氏得姓,源于皋陶,迄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皋陶为尧时执掌刑狱的“大理”,子孙世袭其职,代为理官,以官命族,为“理氏”。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据史书所载,李氏得姓,源于皋陶,迄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皋陶为尧时执掌刑狱的“大理”,子孙世袭其职,代为理官,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理徵(字德灵)以直言切谏,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利贞也娶契和氏之女生昌祖,仕陈为大夫。周康王时赐苦县为采邑,遂家于苦县。其五世孙李乾,为周上御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字伯阳,周平王时为太史,著有《道德经》八十一章。唐明皇时追尊为“圣祖混元上德皇帝”,即世俗所传道教之教主。
   春秋战国之际,李氏人才济济,屡出将相。晋文公时,有“理官”李离,执法严正,因“过听杀人,自系请罪”,虽经晋文公多方慰勉,仍伏剑而死,以身殉法。魏相李悝,助魏文侯变法图强,三晋称雄。而伯阳子李宗仕魏,封于段干。其子李同为赵国大将。李同子李兑,赵惠文王时拜为相国。其子李跻封安阳君,子孙后裔,世居显要。秦相李斯也系陈国苦县李氏后裔,助始皇帝扫平六国,一统宇内。周赧王时,李氏分为两支,一支迁于甘肃,一支迁于河北,始有陇西、赵郡之分。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伯阳八世孙李昙初为赵之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生四子:崇、辩、昭、玑。崇字伯佑,封陇西郡王南郑公。其子李信,字有成,为秦大将军,率军伐燕,蒋燕太子丹追杀。信生超仕汉为大将军,渔阳太守,有二子,长曰元旷,官居侍中,次曰仲翔,为河东太守,晋封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其子伯考历仕陇西、河东二郡太守。自李崇至伯考,祖孙六代,或为镇将,或为郡守,其生平业绩,多在陇西,奠定了“陇西李”的基业,因而李崇被推为“陇西李”之始祖。
   李崇之弟李玑,字伯衡,为秦之太傅,生三子:云、牧、齐。李牧为赵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其三世孙李左车也为赵之名将,封广武君,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曾以师礼事之。其子孙世居赵郡,蔚然巨族。
  故赵郡李当推李玑为鼻祖。
   李玑少子李齐为中山相,世居中山,为“中山李”始祖,其后裔播迁辽东,故亦称“辽东李氏”。
   陇西李氏自李崇开宗立派,历汉、魏、两晋,生齿日繁,以陇西为基地,先后播迁于宁夏、陕西、湖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大致呈现为“一干六枝”的辐射势态。
   所谓“一干六枝”,当首推“成纪李氏”,此为陇西李氏之主干。据《新唐书·宗室世系》所载,李伯考生二子,长曰尚,次曰向。“尚,成纪令,因居成纪。”向为范阳令,系范阳房始祖。尚生子广,为汉前将军,猿臂善射,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飞将军”。广有三子,长曰当户,为汉中李氏始祖;次曰椒,为代郡太守;三曰敢,字幼卿,继广为郎中令,赐爵关内侯。
   敢生二子,长曰禹,次曰忠。忠为顿丘房始祖。禹字子通,生丞公,为河南太守。丞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生长宗,字伯礼,渔阳丞。生君况,字叔干,太中大夫。生本,字上明,侍御史。生次公,字仲君,巴郡太守兼西夷校尉。其弟恬,由成纪迁渤海,为渤海房始祖。
   次公生二子,长曰轨,魏临淮太守,司农卿。次曰潜,为申公房始祖。轨生隆,长安令积弩将军。隆生艾,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艾生雍,任济北、东莞二郡太守。
   雍生二子,长曰伦,为丹阳房始祖。次曰柔,为北地太守,世居陇西庆阳府一带。
   上述“一干六枝”,范阳、汉中、顿丘、渤海、申公、丹阳六房,散处各地支分派别,但溯源寻根,均冠以“陇西李”三字。其中尤以丹阳房枝繁叶茂,英才辈出,如盛唐时期以卫国公李靖为人望的京兆李氏和以西平王李晟为始祖的西平李氏,均为丹阳房后裔,也是五代、宋元之际,李氏南迁的主要衍派。
   以北地太守李柔为宗主的李氏集团,则承袭了“陇西李氏”在地域、历史和宗法上的地位。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军事、政治集团。东晋建安四年(400年),其曾孙敦煌公李暠立国称王,拓殖西凉,史称西凉武昭王,奠定了李唐王朝的基业,被迫尊为“兴圣皇帝”。
   自皋陶得姓到李暠称王,陇西李氏瓜瓞枝蔓,繁衍播迁,但其大本营始终未离陇西,虽地处边陲,却英贤辈出,累世公卿,成为与“太原之王、清河之崔、荥阳之郑、范阳之卢”并驾齐驱的海内五大望族之一。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为
相关人物
李乾
相关人物
李离
相关人物
李牧
相关人物
韩信
相关人物
李暠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