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阊”“阖”之辨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61
颗粒名称: 五、“阊”“阖”之辨析
分类号: K210.7
页数: 5
页码: 80-84
摘要: 本文描述了“阊”“阖”之辨析的研究。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研究

内容

1.古昆仑的神秘,主要在于阊、阖的神秘。
   《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互人(即氐人)之国……(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意思是:“氐人能够往来于天地之间。”《海内经》曰:“华山青水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子’高,柏‘子’高上下于此,至于天。”意思是:“山上有个人叫柏高,柏高便是从这里上上下下,以至登上天的。”《大荒西经》又曰:“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fén)、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意思是:“有座灵山,有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十个巫师,从这里上天入地,各种药物也生长在这里。”
   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王朝的更替,人类的更新,人们把本来就误传了的“昆仑”阊阖在口耳相传过程中不断地添枝加叶,不断地神奇美化,把一个并不神奇的概念,美化到今天,就无法捉摸了。另一个原因是文词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如“天”字在这里应当认“巅”或“天门山”的代名词解,不能认“天地”之“天”解。因为“氐人是能上下于天”是说氐人可以自由地上下于天门山巅。“氐人”是伏羲族的代称,《甘肃省志》引《说文》曰:“氐,牧羊人也。”《山海经》之“氐人”就是伏羲族,同时也就是《说文》之“牧羊人”。华胥驱牛羊逐水草而居从华池来到水草丰茂的西礼县就可说明这一点。时至今日,西和县、礼县居民在“传爷”过程中“祠公”震响“羊鞭”,要“羊皮扇鼓”所表现的就是这个含意。“氐人能够往来于天地之间”自然是超现实的,错误的。
   又“柏(子)[高]上下于此,关于天”,此文意与前文基本同,“肇山”仍指今“古昆仑”。
   又“灵山十巫,从此升降,石药爰在”,说的是“灵山十巫”在昆仑山上,加工炮制中草药以增减中草药药性的“寒、热、温、平”及毒性。并非“十个巫师,从这里上天入地”。“石药爰在”就是否定“上天入地”最好的考据。又送学界有《雷公炮制药性赋》,今礼县雷王乡界内的龙王山上有“晒药坊”就又是一个佐证,但仍需继续考证。
   2.史上对“阊阖”的论证及注释
   《说文》释:“天门也。”《汉书·永乐志》“游阊阖”,注曰:“阊阖,天门。”《后汉书·杜笃传》“排阊阖,入幽谷”。《淮南子·原道训》“排阊阖鑰天门”,注曰:“阊阖,使升天之门也。”《司马相如传》“登阆风而遥集兮”,张揖注曰:“阆风山在昆仑阊阖之中。”刘向《楚辞·九叹·远游》曰:“登昆仑而北首兮,悉灵圉(yú)而来谒。选鬼神于太阴兮,登阊阖于玄阙。”阊阖:指传说中的天门。玄阙:天上神仙居住之宫殿。灵圉:仙人。太阴:极盛的阴气。《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阊阖亦指“天门”。
   李白《望天门山》诗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可能是李白晚年的杰作。据甘肃省方志学家张克复考证,李白晚年的居住地就在甘肃岷山一带,因为附和永王李璘长期流放夜郎,遇大赦放还。《望天门山》诗,可能是李白被“大赦放还”后,登上岷山处的“金之山”北望“天门山”而作。由于进京赴任时的荣耀和归来后的孤独,两相对照,他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联想到伏羲氏当年离开“天门山”浩浩荡荡东去开发了“楚江”,从而中断了子孙们对“天门”的祭祀。子孙们因故返回时,乘一艘“孤帆”,逆水而上,把“两岸”的“青山”双双抛却在后,破浪前行。“至此回”一句,说的是重返故地。诗人想到先圣的子孙况且如此,何奈自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欣然以“日边来”结语自慰。
   在“岷山之首”的“女几山(昆仑)”主峰南望可见“金之山”,那么在岷山后的“金之山”北望古昆仑也是可及的。所以李白的《望天门山》不是凭空而来。这个根据在现实中一目了然。《山海经》说:“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这里是说“岷山”的尽头为“女几山”。换言之就是说“女几山”是“岷山”的太祖山。而“岷山”则为他山的少祖山。这是后来堪舆学的地理概念名词。
   西和县、礼县一带的社火“封神咒”中曰:“八千年前一对佛,昆仑学艺释迦牟,子牙造下封神榜,兴周灭纣扶周室,几在昆仑山修知雅性。”《封神演义》亦云:“姜子牙归几封神,来至玉虚宫前……”此《山海经》之“女几山”之“几”、《封神演义》之“归几封神”之“几”,《封神咒》中的“几在昆仑山”之“几”,当为同一个“几”,当然就是“女几山”之“几”。此“女几山”同时也就是“古昆仑”,亦为“不周山”。
   有些问题是可以回避的,如各典籍对于阊阖的论述,有些则不可回避,如《山海经》的作者为什么说“氐人,是能上下于天”?为什么说“柏[子]高上下于此,至于天”?又为什么说“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特殊环境中,由于人们所从事的特殊的作业方式的神秘性,出现了特殊的神秘效果,人们由于“日用而不知”,便产生了更加神秘的神秘感,把这个神秘感用语言表达出来,便成了神话传说。由于神话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被添枝加叶,便有了“能上下于天”的概念。
   扬雄《太玄·法言》曰:“昆仑旁薄幽。”有注曰:“昆仑,天也。”在这里,“天”字以“巅”解,这就是《山海经》所言之“天”的本意。虽然说“昆仑,天也”,但这个天已从广义的“天”中区分出来了,已改变了原有的广义的“天”的内涵和外延。其所表示的含义仅是“昆仑丘”作为人世间首个“帝之下都”的地方,首领的作为之一就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这“司天之厉”就是代天而行;“朝阳之谷神天吴(吴喇嘛)”翻手作云覆手雨,就是代天而行。代天而行的说法,在礼县《黑池德圣忠惠威显广济王神通碑记》中云:“惟此地幸秦国公并入收附,创立帅阃,以礼店名焉。”此“黑池”在《碑记》中以“雷王”铭之,但在西和县、礼县居民中是以“老龙王——雷神”的说法被传承的。
   《康熙字典》注“阃”曰:“《易·师卦注》‘阃外之事,将军所裁,临事制宜,不必皆依君命’。”《汉书·扬雄传》:“天阃决兮地垠开。”注曰:“天阃,天门之阃也。”《四韵》注:“(阃)与困同”。《康熙字典》:“垠,界限也。”《尔雅·释地》注:“九天之地曰九垠。”这就是史上对代天而行的解释。
   和代天而行并立不悖的还有一个名词——代天而言。对于代天而言,易学家马恒君老师在《周易正宗》引言中云:“天不会说话,若天会说话则比人说得更好。”《吴志·薛综传》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这是说,“吴”就是开口说话的“天”,“天”就是未开口的“吴”。“吴”和“天”在《山海经》冠以“天吴”。《大荒东经》曰:“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海外东经》曰:“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hóng)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背]青黄。”《大荒西经》“有人反臂,名曰天虞”。又曰:“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康熙字典》注“虞、〓、吴”三字同义、同音。《淮南子·天文训》曰:“日至于虞渊,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为下舂。”对于“吴”与“虞”之别,《集韵》注吴曰:“音愚,虞,古作吴。”《释名》“吴,虞也”。所以,“天吴”“天虞”“吴回”皆为一也。
   这位“朝阳之谷神”“天吴”,同时也就是《东山经》所言雷泽中的“雷神”,在现实中,就是西和县、礼县交界处的“嶓冢山”上的“雷神”。雷神生前是拨云见日、呼风唤雨的喇嘛,故庙地亦叫“喇嘛骨堆”,今仍在。华里李姓自古至今祀“吴喇嘛”为家神,祀于李徐后家中。红土沟赵姓将“吴爷”祀为家神。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