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山海经》被认为是因解《天问》而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52
颗粒名称: 六、《山海经》被认为是因解《天问》而作
分类号: K210.7
页数: 2
页码: 53-54
摘要: 南宋哲学家、《易》学家朱熹(1130—1200年)在《楚辞集注》中云:“大抵古今说《天问》者,皆本此二书(指《山海经》《淮南子》),今以文义考之,疑此二书本皆缘解此《问》而作。而此《问》之言,特战国时俚俗相传之语,如今世俗僧伽降无之祈,许逊斩蛟蜃(shèn)精之类,本无稽据,而好事者遂假托撰造以实之。明理之士,皆可以一笑而挥之,政不必深与辩也。”这是朱熹对《山海经》的评价。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山海经 研究

内容

南宋哲学家、《易》学家朱熹(1130—1200年)在《楚辞集注》中云:“大抵古今说《天问》者,皆本此二书(指《山海经》《淮南子》),今以文义考之,疑此二书本皆缘解此《问》而作。而此《问》之言,特战国时俚俗相传之语,如今世俗僧伽降无之祈,许逊斩蛟蜃(shèn)精之类,本无稽据,而好事者遂假托撰造以实之。明理之士,皆可以一笑而挥之,政不必深与辩也。”这是朱熹对《山海经》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针对朱熹此言云:“观《楚辞·天问》多与相符,使古无是言,屈原何由杜撰?朱子《楚辞辩证》谓其反因《天问》而作,似乎不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否定了朱子的说法。今安京先生在《山海经新考》中说:“朱熹之言过于鲁莽,缺少考证,但也反映出人们难于读懂《山海经》的无奈心情。”安京先生切中了针对《山海经》诸说不一的通病。
   笔者以为《山海经》是上古史书,记地理是手段,记历史才是目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进步。任何圣贤都不可能终结真理,也不可能穷尽历史的源头。在我们的周围,有我们认识的小世界,也有我们未知的大世界,不认识和未知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对我们目前仍无法认识的事物,不能一概否定,有待科学地进一步探究,也有待后人不断地认识、解释。《易》无作者,无年代,讲的是天地间的大道理;《黄帝内经》无作者,无年代,其用天地之大道理阐释人体科学的小道理,解释的是人体科学的小秘密;《山海经》无作者,无年代,讲的是什么,历数千年,看法各异,褒贬不一。人们只是朦朦胧胧地,模模糊糊地苦读、探索、猜谜、考证,但结论不明确,终归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郭璞在《山海经序》中说:“世之览《山海经》者,皆以其闳(hóng)诞迂夸,多奇怪俶傥(tì tang)之言,莫不疑焉。”他还劝导世人:“夫以宇宙之寥廓、群生之纷纭,阴阳之煦(xù)蒸,万殊之区分,精气混淆,自相喷薄,游魂灵怪,触象而构,流行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对于《山海经》中的怪异现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郭璞说:“世之所谓异者,未知其所以异,世之所谓‘不异’者,未知其所以‘不异’。何者?物不自异,待我而后异;异果在我,非物异也。故胡人见布而疑黂(fén),越人见罽(jì)而骇毳(cuì),夫玩所习见而奇所希闻,此人情之常蔽也。”郭璞说得多好啊!“玩所习见而奇所希闻”。这就是人们久而久之形成《山海经》之“谜”的原因。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