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34
颗粒名称: 一、太极
分类号: B221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太极”一词源于《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文》曰:“《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太极”,一般理解为哲学名词,古今释法不同,后世有两种解释:一说为天地未分之时,最原始的混沌状态,认为这个状态就是整体一,一就是万物的始基,物质世界的一切生成变化都以此为源头。唯物主义把“太极”解释为“气”“元气”,认为它是一种原始的物质性的存在。
关键词: 八卦 八卦起源 太极

内容

“太极”一词源于《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文》曰:“《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太极”,一般理解为哲学名词,古今释法不同,后世有两种解释:一说为天地未分之时,最原始的混沌状态,认为这个状态就是整体一,一就是万物的始基,物质世界的一切生成变化都以此为源头。唯物主义把“太极”解释为“气”“元气”,认为它是一种原始的物质性的存在。而唯心主义则把“太极”解释为“理”,认为它是一种先验的超现实的精神实体。《周易集解》中虞翻注“太极”为“太一”。
   张瑞文教授在《八卦探秘》中说:“八卦之谜仍有谜”,“从八卦本身来说,关于八卦的起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八卦中不同图形分布和确定的不同方位、八卦图中间人们称为‘太极’的一片空白……都形成了种种疑案。”张教授是在总结了前人对“太极”“八卦”的解释之后说这番话的。事实上,这是研《易》者共同存在的一个疑问。
   鉴于把“太极”理解于哲学范畴,笔者因才疏学浅,不敢涉及。但因为其源出《易·系辞》,则与《易》有关。“八卦”是伏羲所创,所以“太极”与伏羲有关。抛开哲学概念不管,先回到目视可见、伸手可触的地理上来,略作探讨。
   据《八卦探秘》载:“周敦颐得无极图作《太极图说》传二程;朱熹得太极图、河图、洛书置于《周易本义》之前。”这说明至少在这一时间段“太极图”已经形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太极图”也不尽相同,有的头尾颠倒,有的阴阳混乱,这里举出两例供研习者鉴别。(图1,八卦与太极图;图2,太极八卦图)“太极”既然能够“生两仪”,“两仪”又能够“生四象”,“四象”又能生“八卦”,那么,它就是一个具有固定模式的,而且是不可变的某种状态的物体。既然是不可变,为什么头尾颠倒呢?阴阳鱼又为什么阴阳不分呢?山西孟繁仁研究员在《伏羲“画卦”和黄河“河图”》一文中说:“几千年来,古今学者对‘河图’的真实内容,鲜有科学、正确的理解和诠释。不少‘易学’著作对‘太极图’的原始意义都不甚了解。某地伏羲庙‘太极图’对‘太极图’中‘阴阳鱼’的分界线也是任意勾画,互为抵牾,如‘伏羲故里’甘肃天水‘卦台山’的‘太极图’是‘反S形’;而当地‘伏羲庙’的‘太极图’都是‘正S形’,‘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令人不知何去何从。‘太极图’(河图)本来是伏羲‘观象于天,察法于地’所产生,个别对中华文化不作深研的‘学者’竟然鼓吹‘太极图’是‘外星人’光顾地球时所作。可见这种对学问‘不求甚解’‘凭心逞臆’的学风已经达到了荒诞无稽、登峰造极、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地 南 图1 八卦与太极图图2 太极八卦图步!……韩国,也使用正‘S’形‘太极图’作为自己的国徽。……对‘太极图’本来含义的混乱和迷失,也影响到了同属‘中华文化圈’的友好邻邦韩国。”孟先生的考证真是入木三分,一语中的。“‘太极图’(河图)本来是伏羲‘观象于天,察法于地’所产生”的对古昆仑山体的物象反映。《易·系辞》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天成地就的“卦”形之山就是“天垂象”。同时天成地就的“太极”形之山也是“天垂象”。东北隅经“昆仑丘”而至于西南隅的山梁形成的反“S”形曲线,历史上被称为龙王山“分水岭”,这就是“太极图”的阴阳鱼分界线,此更是“天垂象”。伏羲画于图中,就是“圣人象之”。该山源出之水流走向,就是“河出图”。河水周流如环,络“昆仑丘”于中,就是“洛出书”。“八卦太极图”象“昆仑丘”就是“象也者,像此者也”。“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亦如此。凡阴阳混乱,头尾颠倒的“太极图”,均与现实存在的古昆仑大相径庭。恐有疑。唯“伏羲先天八卦图”与现实中的古“昆仑”完全吻合。“四正”“四维”“黑白鱼”方位皆一一对应。北方属阴,主黑,黑鱼头占坤位;南方主阳,白鱼头占乾位。又东、南属阳,白鱼占据;西北属阴黑鱼居之。连黑白鱼分界线也与现实中的今西和县、礼县反“S”形分水岭相对应。“四谷不升”的东、南、西、北;“四隅”分明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三角”具备的古“昆仑”威镇“天地之中”。此或许就是太极。《吕氏春秋·慎势》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立国,也是‘四渎’之所在。”对于“四渎”之“渎”,《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水而入海也。”说的是源出即入西海的四图河。《白虎通·巡狩篇》:“渎,浊也。中国垢浊发源,东注海,其功著大,故称渎。”《风俗通·山泽篇》曰:“所以通中国垢浊。”《史记·封禅书》曰:“渎山,蜀之汶山也。”“四渎”今名“四图”,是古“昆仑”所在的行政村。而“汶山”就是“岷山”,“岷山”就是“抿天之山”。《山海经》曰,“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这“女几山”就是“古昆仑”,“古昆仑”就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依山而画,故“伏羲先天八卦图”“太极图”与现实地理相符。伏羲就是照山画卦,故曰“先天八卦”。此四隅分明、四谷不升的古昆仑,位居天地之中,或许就是“易有太极”。(图3) 《脉图解》曰:“伏羲八卦者,以先天炁象,阴阳消长,自然之置位对待而言也。正南纯阳方也,故画为乾;正北,纯阴方也,故画为坤;画离于东,象阳中有阴也;画坎于西,象阴中有阳也;东北,阳生阴下于是画震;西南,阴生阳下,于是乎画巽;观阳长阴消,是以画兑于东南;观阴盛阳微,是以画艮于西北。伏羲圣人,定其方位,知其吉凶。观天之道,孰天之行,故画卦之后,人伦于是而立焉。”西和有学者曾把西汉水谓之“太极水”。礼县出土的《黑池碑记》云:“惟神出处稽考未能,于雷王山口所藏盖国大帝之官诰、族谱及修行得道之本末,索负而归,方知斯神乃雷王西江之昆季也。图3 (引自柯誉整理《周易本义》)……粤自晋、宋迤逦而至元朝,封之等差不一,……遂录神之总圣图文,并历代加封大帝王侯之号命……勒之于右,继赘之铭曰:太极既判,两义生焉。……庙居绝顶,湫汇高岗。祈雨而雨,祈旸而旸。……轰雷掣电,孰不悚惶……风雨顺时,虔恭不替。”并言“口口封西和迎送祀享不辍,否则见怒,雷电震响,莫不悚惶”。此《黑池碑记》之文,可能是最终极的考证。此“太极既判,两义生焉”当指与本书所言之“太极、两仪”同。此“太极既判,两义生焉”,是说“两仪”之一仪得另一仪而合为“太极”。所以,《周礼·地官媒氏》注曰:“判,半也。得耦为合,主合其半。”《汉书·翟方进传》:“天地判合。”注引“师古曰:“判之,言片也。”《字林》:“胖(pàn)合其半以成夫妇。”《周礼·地官朝士》注曰:“判,分半而合者。”《增韵》:“判,半也。”《史记·陆贾传》:“自天地剖判。”《仓颉篇》:“剖,拆也。”《玉篇》:“剖,判也,中分为剖。”“自天地剖判”,是说“两仪”的分开是天地所“剖”开的。“分半而合”为“太极”,也是“天地判合”。“中分为剖”,指的是“太极图”鱼腰分界线,同时也就是现实地理中的“分水岭”。“天地判合”也是“自天地”将阴、阳两半片合而为“太极”。独阴不生,孤阳不长,天人一理。所以《字林》说:“胖其半以成夫妇。”这就是“太极既判,两仪生焉”。
   把《黑池碑记》考证的内容和至顺元年的陕西行省地图结合起来看,可知元朝时对伏羲文化的考证已有了相当的成果。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