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17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分类号: F329
页数: 5
页码: 445-4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词: 经济 改革 新疆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以包产到户、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出现了继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之后的又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变革。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国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这对兵团广大职工震动很大,他们提出疑问:“振兴兵团经济的出路何在?”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即《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加快农村的改革步伐,加速从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化。文件指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迅速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它以农户或小组为承包单位,扩大了生产者的自主权,发挥了小规模经营的长处,克服了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的弊病。这种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适应当前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发展的需要。分户承包的家庭经营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是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它和过去小私有的个体经济有本质的区别,中央要求在全国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2月,农牧渔业部在湛江召开农垦工作会议,部长林乎加主持,研究农垦系统如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改革步伐的问题。会议产生了《加快改革步伐,开创农垦工作新局面》、《关于完善农垦企业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等文件。明确规定“国营农场要求实行大包干的,都应积极支持。所谓‘大包干’就是完成国家的、缴足企业的、剩余都是自己的”。
  湛江会议精神的传达,在新疆兵团引起了大争论。有的说:“我们是部队集体转业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农村的办法不适于兵团农场。”有的坚决拥护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认为兵团必须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以调动职工和企业的积极性。
  兵团有些严重亏损单位一边传达贯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和湛江会议精神,一边就推行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包干的办法来了。如长期亏损,1982年就亏损9. 4万元的农二师二十九团14连;又如建场28年,累计亏损3 696万元的农四师六十四团;还有1982年亏损70万元的一一〇团……等,率先实行“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许多职工纷纷要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风,在兵团迅速兴起。
  为了振兴军垦事业,兵团党委决定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1983年一号文件,在兵团农牧团场大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起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实现“一个目标,两个转变”。一个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半;两个转变就是促进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进一步促进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
  1984年2月兵团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明确提出以推行职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天山南北各垦区兴起,当年就兴办了 6万多个家庭联产承包户。
  兵团家庭联产承包是以户(联户)为单位,在农场的领导下,承包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定额上缴,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与农场在行政上是隶属关系;在经济上是合同承包关系,农场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把小农场纳入大农场计划经济体系,保证国家计划的完成。到1988年底,全兵团建立起13. 21万个联产承包单位,有39. 74万人参加承包,占农业职工的38%。
  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一些勇于开拓、懂经营、会生产、有胆识的职工,自筹资金到附近荒原及沙漠边缘,开垦荒地。现有2 095户、4 298名职工,兴办开发性家庭农(林、牧、渔)场1 813个,开发利用荒地(及水面)20. 17万亩,总投资1 387万元,户均投资6 000元。既开发了荒漠,又减少了国家投资,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
  发展庭院经济。兵团党委制订《农牧团场职工致富的七条措施》,鼓励职工自建住房,发展庭院生产。到1988年给职工划出自用地和宅基地共46. 21万亩,户均1. 71亩。有3. 4万户职工投资1. 5亿元,建房299. 7万平方米,户均面积86平方米,占兵团建造住宅面积的50.2%。这些前有院、后有圈的新型庭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1987年26. 9万户庭院经济产值达2. 83亿元,纯收入1. 64亿元,占兵团农业产值的14.1%和净产值的14. 9%。户均收入609元,人均收入108元,到1988年户均收入720元,人均收入128元,占农工人均收入的20%。职工自建住房,发展庭院经济,不仅是职工的致富途径之一,而且对职工安心边疆,扎根农场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兵团长期以来,实行等级固定工资,在一定的时期内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弊病愈来愈明显,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兵团党委决定实行改革,农牧团场有的实行“三定一包”,联产计酬;有的实行“上不封顶下保底”,以联产计酬,两次分配的办法;有的实行超利分成、分挡分成、定额工计酬、产量工资,或基本工资加奖励等办法,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巩固和发展,承包者实行生产费用和生活费用“两自理”。1987年全兵团有4. 3万个家庭农场和承包户实行“两自理”,年自理金额1.06亿元,不仅解决了承包农工“负盈不负亏”的难题,还有效地缓和了大农场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农四师“两自理资金”高达农场流动资金的80%。
  干部管理体制改变主要是由行政指挥型的管理形式转为生产服务型的新型管理形式。
  团场机关建立和健全大农场对小农场的生产资料供应,农机、水利、技术、信息、信贷、保险、产品销售等服务系统,改变了 30多年来的行政指挥型的管理形式。为适应改革的需要,干部管理制度也由任命制向群众推荐、招聘和任期目标制转变。一大批思想好、懂生产、会经营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也有一大批干部回到生产第一线。至1988年底有1.19万人走向生产第一线进行承包,受到职工的欢迎,密切了干群关系。
  兵团的改革来势猛,又缺乏经验,曾经出现过指标过高,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的现象;也有的指标过低,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有的承包者有短期行为,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生产;有的不会种地,收入很低甚至倒挂;有的产品失控和花花田……等。兵团党委面对出现的新问题,在认真调査研究的基础上,从1985年到1987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保障了改革的健康发展。
  实行多形式、多专业结构形式。主要表现在:凡有能力的就独立经营,不能独立经营的则采取联户经营或者能人牵头,各户参与,实行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局部调整承包土地,实行统一耕作,分户管理,统分结合。既适应了兵团机械化、水利化的优势,又发挥了家庭经营的特点,提高了经济效益。
  逐步完善承包合同,承包指标,纠正偏高或偏低的现象,一定几年不变,鼓励职工向土地投入。
  扶持贫困职工,采取“让利、减费、放权”等措施。还进行“科技扶贫”,一个干部帮一户,富裕职工帮助贫困职工等办法,收到良好效果。
  建立以丰补歉基金和扶贫基金,动员职工参加农业保险。
  1987年底,兵团在30个农牧团场进行团(场)长承包经营责任制试点,将竞争机制引入干部管理制度中,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1988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完善,使经济体制改革更加深入了一步。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