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68
颗粒名称: 军屯
分类号: F329
页数: 6
页码: 280-285
摘要: 左宗棠所率西征军边进军边生产。1874年张曜所率嵩武军进到哈密,立即进行屯田生产。金顺等人所率部队,也在巴里坤、古城进行屯田。为了鼓励部队生产,他改变了过去士兵生产的粮食无偿上交的办法,实行由政府作价收购,粮款归种田士兵。他论述这样做的好处是:“各营勇丁吃官粮,做私事,于正饷外又可得粮价,利一;官省运费,利二;将来百姓归业,可免开荒之劳,利三;又军人习惯劳苦,打仗更力,且免久闲致生事端,容易生病。
关键词: 军屯 新疆 清代

内容

左宗棠所率西征军边进军边生产。1874年张曜所率嵩武军进到哈密,立即进行屯田生产。金顺等人所率部队,也在巴里坤、古城进行屯田。为了鼓励部队生产,他改变了过去士兵生产的粮食无偿上交的办法,实行由政府作价收购,粮款归种田士兵。他论述这样做的好处是:“各营勇丁吃官粮,做私事,于正饷外又可得粮价,利一;官省运费,利二;将来百姓归业,可免开荒之劳,利三;又军人习惯劳苦,打仗更力,且免久闲致生事端,容易生病,利四”(《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4)。在这一政策鼓励下,驻新各军,利,筹买牛具,兴办屯田。迄三台、滋泥泉、九运街、七道湾,凡该军防所,均仿操七耕三之例,躬率士兵耕耨田间。秋收麦粮数千斛,兵食以裕”(《新疆图志•名宦》)。各驻军“择地屯垦”,“踊跃就屯,禁之不止”(《左文襄公全集·书札》),为解决西征军的粮食供应起了重要作用。1874年,左宗棠经过调査,认为在原屯田基础较好的地方购买粮食,比从关内运粮的费用要节省得多。在古城(今奇台)购买一石粮食需三两银子,从河西运粮到奇台,每石运费高达白银57两左右(《左文襄公在西北》)。经査明:巴里坤可购一万多石,古城可采粮五六千石,南山可买七八千石,济木萨可买七八千石,乌鲁木齐北路可购八九千石(《左宗棠与新疆》)。以济西征军的粮食供应,大大节省了开支。
  1882年镇西营防提督徐占彪任巴里坤总兵,他率当地军民在巴里坤、木垒大兴屯田,经勘察,在巴里坤城东南35里兴修大泉干渠,长20里,灌田数千亩。
  西征军在反击阿古柏战争中,一面打仗,一面组织部队利用余暇进行屯田生产,“官军讨贼于师行地方,且战且耕”(《左文襄公全集•奏稿》)。
  北疆战役甫经结束,1877—1880年,左宗棠为了以新疆屯粮取代从遥远的关内运粮,决定加强北疆一线振武营(原民团整编)的屯田生产,决定以“玛(纳斯)城西路屯田,责成学功督垦“许给农器、籽种、牛只”(左文襄公全集•书牍》),拨给屯田费用万两,民勇纷纷认垦,连年获得好收成。1878年消灭阿古柏侵略军以后,孔才所率民团仍在济木萨、阜康一带屯田。
  1872年,清政府任荣全为伊犁将军,先驻塔尔巴哈台,他认识到边境军民粮食供应的重要,积极组织屯田。
  锡伯营总管喀尔莽阿,不堪沙俄压迫,从伊犁逃往塔城,荣全命他任察哈尔营领队大臣,到博尔塔拉组织屯垦戍边。在伊犁的锡伯族数百人,闻讯赶到大营盘(在今博乐市)参加屯田生产。他们自备种子,牛马耕具,开荒种地,兴修水利,还修建了长达50多里的喀尔博户大渠。还有部分锡伯族人,荣全安置在车排子屯田(乌苏县境)。
  1882年清军收复伊犁后,伊犁将军金顺恢复了满营、锡伯营、索伦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等五营制。同年10月清政府命在塔城屯垦的索伦营军民于1883年初调回伊犁原营地屯守,命在塔城的锡伯营官兵除留131人在塔城驻守外,其余全部撤回伊犁,驻霍尔果斯河东地区防守。在博尔塔拉的军民,也奉命撤到伊犁原营地屯守。
  流散在各地的原伊犁满族军民,也陆续返回伊犁,金顺分给他们土地,进行屯田,到1885年,伊犁五营八旗官兵共有7 000人。
  据《清史稿•兵志一》载:光绪“十一年(1885年)行省制成。伊犁旗营实存勇七千。留其精壮,改马队九旗,步队十三旗,以提督、总兵分领之,伊犁开屯由此始,而旗屯居其一角”。
  1891年,伊犁旗屯耕地六万多亩,1895年伊犁将军长庚,以减兵增饷之法,改设练军八旗,轮换派遣“满营二旗240名官兵,到老满营地特古斯塔柳(今特克斯县)屯田,种地4 800亩,后来全部改为携眷屯垦,不再更换,永为世业,逐渐成为当地的居民”(《伊犁将军马厂奏议》)。他们对开发特克斯河流域做出了贡献。
  刘锦棠还把流散各地的八旗官兵组织起来,原巴里坤满营官兵近800名,收集流散各地的近300名。乌鲁木齐都统和属下的各领队大臣裁撤,也有不少官兵。1887年旗营迁并古城,官兵共1 040人,按六旗分设,为了解决军粮,刘锦棠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向清政府建议:“……吉布库地亩,现已归绿营耕种。其头、二、三等屯向为绿营屯地,自遭变乱,地亩尽荒。光绪三年(1877年)经前陕甘总督臣左宗棠招集流亡,给资承垦。迄今陆续增添,已安插百数十户,共男妇一千数百口。耕稼婚娶,渐成土著……古城东湾、中渠,地属上中,接引山水浇灌,得地一万余亩。如归各满营耕种不敷,由附近之大坂河、西岔拨给。査大坂河约有地三四千亩,西岔约有地四五千亩,各该处曾有户民垦种,为数甚少,迁移较易。毋庸将头、二、三屯地拨归满营,如此办理,似民兵两便。”(《光绪朝东华录》)这样,在古城的东湾、中渠、大坂河、西岔一带,拨地“二万余亩”(《新疆图志•奏议十五》),以屯田生产,自耕自食。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新疆尤为重要。为了尽快恢复屯田生产,左宗棠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他在1878年给刘锦棠的信中说:“治西北者,宜先水利,兴水利者,宜先沟洫”(《左文襄公全集•书牍》)。清军师行所至,相度形势,大兴屯田。战事余暇,即令士卒开渠引水,从事耕种,以济军食,且积极助民治水。吐鲁番经过战乱,渠道和坎儿井大部淤废。防营提督罗瑞秋等率部修复渠道外,并和群众一起,疏浚坎儿井180多处。在迪化整修了永丰、太平二渠。“安宁渠为安宁、三十五户各渠源总汇之处,承平时灌田160余户。兵燹后渠道就湮。……光绪十四年(1888年)署知县陈希洛复议兴修……于是旧日污莱、顿城腴壤矣”(《新疆图志》)。绥来、奇台、昌吉、呼图壁等地都大力整修渠道,或由驻防军整修,或“官借银两督饰户民修理”(《左文襄公全集·奏稿》),以引水屯田耕种。1882年,迪化城西南的公胜渠被山洪冲垮,提督金运昌率军抢修,加筑堤坝,堵住了决口,重新修好了渠道。
  库尔勒的渠道破坏极为严重,防营都司邹文炳率部修复官民二渠。库尔楚河道长40里,库车之阿柯寺塘渠长10里,都是清军组织农民修复的。
  叶尔羌河溃决泛滥,由巴楚径达乌兰乌苏,数百里间,田庐湮没,城堡倾颓。巴楚为南疆要地,竟为泽国。刘锦棠收复南疆后,令余虎恩率营勇益以民夫,“堵筑决口,挑挖沙洲,并将老岸及长堤加高加厚”(《刘襄勤公奏稿》),河复故道后,复整修引水渠道,招集流民,赈给种子牛具,恢复生产。
  玛喇尔巴什人民,还利用当地湖泊,筑坝贮水,以灌溉农田。
  1886年署伊犁将军、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纶奏言:“査伊犁河北,渠道纵横,全资阿齐乌苏大渠之水灌输,大渠绵延三百余里,……现在堙废之处,长短牵算百二十里之遥。……自宁远城西经熙春、惠宁各城,或堙没已久,或坍废过甚。……派护理巴彦岱领队大臣德克津布等督率营勇逐段疏浚。”(《平定陕甘新方略》)1887年(光绪十三年),户部奏略称:“现在营勇,新疆尚有四万余人,不裁则终年无战事,遽裁又恐疏虞,长此不已,坐耗资粮,其患安所废止?惟有于新疆南北两路急为大兴屯田,为当今紧要切务。借人以尽地利,即借地以养人。是有五利焉:新疆军粮,向由内地运至哈密,分运各城,或于各城采买运军局分运各处。山谷阻深,道路辽远,核计运脚,所费不赀。若兴屯政,就地收耕获之利,内地无转输之劳,其利一。各路请饷太多,垫款难按期拨解。若兴屯政,口粮无忧缺乏,且该处所收粮食即可画抵该处饷需,每年当节省银数十万两,足以纾饷力,固军心,其利二。新疆现收民粮每年约有三千余万石,〔注:三千余万石,疑是三十余万石之误,据《中国经营西史》资料建省初年征粮203 029石,宣统三年(1911年)为302 407石〕皆以供支各营扣抵兵饷。若兴屯政,寓农于兵,所收民粮,即可改征折色,用备度支,其利三。兵燹之后,户鲜蓄藏。若兴屯政,数年之内,必有余资。粮价因之而平,边储亦因之而实,其利四。凡兵以劳而强,以逸而弱。各军无事坐食,筋骨懈弛,窃恐师老财殚,缓急俱不足恃。若兴屯政,劳其筋骨,将来驱赴战场,必更健勇,其利五。……新疆地广,北路……地皆肥润,南路八城,素称饶沃,各营驻扎处所,即不能一律,大抵可耕之地居多,不难择地开垦。……相应请旨饬下新疆各路统兵大臣速议章程,克期一律兴办屯政,并需明定赏罚,以示劝惩。嗣后该管营官,以本营收获之多寡为殿最,各统兵大臣即以各营收获之多寡为殿最。”(《清朝文献通考》)自此,进一步加强了屯政的领导,促进了驻疆四万余名兵勇屯田的发展。西征军的官兵,不仅对收复新疆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对恢复生产,开发建设新疆也是做出了贡献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