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24
颗粒名称: 军屯
分类号: F329
页数: 5
页码: 209-213
摘要: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军事重镇,扼南北疆的要冲,是从中原到西域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平叛大军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至乌鲁木齐后,随即在乌鲁木齐、辟展、托克逊、哈喇沙尔、迪化、昌吉、玛纳斯分布绿营屯兵三四千名。
关键词: 乌鲁木齐 军屯 清代

内容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军事重镇,扼南北疆的要冲,是从中原到西域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平叛大军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至乌鲁木齐后,随即在乌鲁木齐、辟展、托克逊、哈喇沙尔、迪化、昌吉、玛纳斯分布绿营屯兵三四千名。1758年乾隆“用雅尔哈善、永贵等言,于辟展、鲁克察克、吐鲁番、乌鲁木齐、托克逊、哈喇沙尔规度官垦。是时馈馕犹亟,诫巴里坤至伊犁,循序增屯。……置新旧屯兵万七千,出帑三百万,备籽种诸用。而特纳格、昌吉、罗克伦均益兵广屯”(《清史稿•食货志一》),谕令陕甘总督黄廷桂:“于绿营旗兵内,多选善于耕种之人,发往乌鲁木齐,明春即令试种地亩。量力授田,愈多愈善”(《清高宗实录》)。黄积极办理,据统计,到该年10月,清政府派往乌鲁木齐等地的绿营屯田兵达一万数千人。仅“特纳格尔、昌吉、罗克伦三地,已达五千名”。1759年“在乌鲁木齐五堡地方兴堡的八百名绿营兵,获得丰收”(《西域图志》)。
  清政府在统一新疆过程中,开始在乌鲁木齐建筑城垣和屯田营堡。乾隆二十五年,营屯规模进一步扩大,又先后建成迪化、巩宁二城。同时兴建惠徕、屡丰、宣仁、怀义、乐全、宝昌等营屯屯堡,平战结合。在乌鲁木齐都统所辖的境内,均建筑了大量的城堡和屯田堡垒,各屯区内陆续出现了集市和城镇。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七月,乾隆帝诏谕:“现在派往乌鲁木齐等地屯田兵丁,已至一万数千,所耕地亩亦必广阔……如有情愿携带家口者,即往准其带往。伊等既有家口,则分地垦种,各安其业”(《清高宗实录》)。
  是年,乌鲁木齐军屯丰收,获小麦6 100多石。11月,陕甘总督黄廷桂奏准:把乌鲁木齐屯兵增至13 400人,增拨籽种2 400石,农具7 000副,并动员商民造车3 800辆,以扩大屯田生产。
  1762年,乌鲁木齐已有营屯五处。该年秋,“乌鲁木齐屯田兵四千名,挈眷前来者,一千八百有奇”(《淸高宗实录》)。
  军屯开始,屯田绿营兵由陕甘诸提镇轮流派往乌鲁木齐,屯田期满,屯兵返回原派提镇。陕甘诸提镇距乌鲁木齐,近者千里,远者数千里,屯兵往返,耗资甚巨。同时,“初到时俱不能熟悉耕种,迨指教方熟,又届换班之期”。特别是乌鲁木齐一带,由于多次兵燹和瘟疫大流行,千里沃野,有地无人。为了开发边疆和屯田实边的需要,清廷提倡和鼓励屯兵搬眷到屯。约在1768年,兵屯全部改为携眷屯兵(《清高宗实录》)。携眷兵在建制上已完全脱离了原派出的提镇系统,正式纳入乌鲁木齐驻军的建制。乌鲁木齐驻军中,绿营兵丁分为两部:一部为驻防军;一部为屯田兵。绿营的基本组织是营,屯田兵也以营为基本单位。营下设屯,屯是兵农合一的基层生产单位,每屯士兵百名左右。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乌鲁木齐地区有中营七屯、左营六屯、右营八屯、吉木萨尔五屯、玛纳斯四屯、库尔喀喇乌苏二屯、精河二屯,屯区人数共5 700人。一兵所获粮食,多者逾18石,少者亦十三四石以上。
  乌鲁木齐垦区34屯,5 700名屯兵,按每人种地20亩计,共垦田11. 4万亩。到乾隆末年,虽然几经裁撤,仍有62 118亩,到嘉庆中期为59 467亩(《新疆识略>)。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乌鲁木齐屯垦区共有屯田士兵6 013人,其分布情况如下:乌鲁木齐中营屯区。
  乾隆二十三年兴屯,据《乌鲁木齐政略》记载:四十二年设屯兵1 066名,屯田2. 2万余亩,以参将督领。其中:辑怀城133名,土墩子133名,怀义堡133名,屡丰堡133名,宣仁堡133名,惠徕堡133名,阜康城88名,头道湾头工90名,头道湾二工90名。
  乌鲁木齐左营屯区(在今昌吉市一带)。
  乾隆二十三年兴屯。二十五年(1760年)有屯兵500名,屯田10 300亩。其中,宝昌堡屯田2 200亩,乐全堡屯田2 200亩,皆在头屯河东。二工屯田3 200亩,三工屯田3 200亩,皆在三屯河东。
  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兵屯地扩大到65 348亩(《西域图志》屯政1)。四十二年置屯兵1 066名,屯田22 000余亩,以游击督领。其中:头工148名,二工148名,三工148名,四工148名,甘标头屯90名,二屯90名,宝昌堡147名,乐全堡147名(《乌鲁木齐政略·屯田》)。
  乌鲁木齐右营屯区。
  乾隆二十三年兴屯,四十二年(1777年)设屯兵1 066名,屯田2. 2万余亩,以都司督领。其中:头工153名,二工153名,三工153名,四工153名,五工152名,六工152名,土古里克差屯150名(《乌鲁木齐政略•屯田>)。
  济木萨屯区。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兴屯,开始有屯地2万亩。四十二年设屯兵875人,种地约1.5万亩,由参将督领。分为吉木萨、双岔河、柳树河、三台、特纳格等五屯,每屯155名至230名不等(《乌鲁木齐政略•屯田》)。
  玛纳斯屯区。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屯田1 700亩,到乾隆三十年(1766年)增加到4 000亩。四十二年(1777年)发展为2. 8万余亩,设屯兵1 400名。分为左右二营。左营有禾丰工、稼茂工、广裕工、瑞成工、亨有工、源兴工、松盛工七屯。右营有丰盈头工、恒裕工、庆稔工、广润工、大有工、千仓工、万储工七屯。每屯均有屯兵100名,以游击都司督领(《乌鲁木齐政略•屯田》)。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屯田面积增加到93 595亩(《新疆识略》)。
  库尔喀喇乌苏屯区。
  乾隆二十七年屯田5 400亩,设有屯兵270名。三十年裁减,有屯地3 636亩,屯兵180名,以都司督领。
  晶河屯区。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有屯兵270名,屯田4 050亩。三十年以后裁减,屯地3 360亩,有屯兵168名,以都司督领。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五月,乌鲁木齐总兵移驻巴里坤,巴里坤提督驻迪化,改称乌鲁木齐提督,负责管辖乌鲁木齐、喀喇巴尔噶逊、阜康、奇台、巴里坤、昌吉、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和晶河等地绿营官兵的驻防和屯田事务。是年乌鲁木齐军屯获得丰收,2 900名屯田士兵,收粮5.7万多石,人均收粮19石。以亩产一石计,当时军屯面积达5. 7万余亩,乾隆六十年(1795年)乌鲁木齐提督所属各营,共有屯军3190人,屯田62118亩。
  嘉庆七年(1802年)二月,乌鲁木齐绿营兵新开芦草沟和头屯河两处屯田。
  乾隆年间,贬到新疆的翰林院侍读学士纪昀,目睹当年的屯田盛况写下了著名的诗句:“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三十四屯如绣错,何愁转粟上青天。”以往塞外万古荒漠,当时已变为千里翠绿了。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