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屯垦区的民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21
颗粒名称: 巴里坤屯垦区的民屯
分类号: F329
页数: 2
页码: 207-208
摘要: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屯田,屯兵500名,以游击督领,屯田12 100亩,分为丰盛、太平、安乐三屯(《新疆识略·北路舆图》)。 巴里坤屯垦区的民屯新疆经过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残暴统治和蹂躏之后,“人烟减少,户口凋残,以致土地荒芜,回众穷困”。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边防,仅仅依靠军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大力提倡民屯。
关键词: 民屯 巴里坤 屯垦区

内容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屯田,屯兵500名,以游击督领,屯田12 100亩,分为丰盛、太平、安乐三屯(《新疆识略·北路舆图》)。 巴里坤屯垦区的民屯新疆经过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残暴统治和蹂躏之后,“人烟减少,户口凋残,以致土地荒芜,回众穷困”。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边防,仅仅依靠军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大力提倡民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募民开垦巴里坤等地。1765年“户民承种土地为两万六千亩”。次年即达到44 000余亩。可见民屯的发展是很快的。
   三十一年(1766年)巴里坤总兵马德昌奏:“木垒迤西一带,水泽有大有小,兹就水泽易周处,自吉尔玛泰(木垒县西吉尔乡一带)至特纳格尔,计可垦田8万余亩,安插民人2 700户”(《清史稿•食货志》)。同年,清政府制订了《木垒安户章程》规定:“新安户口,编立里甲。三千户编为十里,酌定里名,选立里长,以分界限”,户授地30亩。此后,关内户民接踵而至,纷纷迁来。1768年“巴里坤所属奇台、东吉尔玛泰等地民屯报垦9 120亩”。据《三州辑略》记载,自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止,从甘肃张掖应拨户民500余户,男妇大小共2 189 口,分赴木垒、吉尔玛泰和奇台等处。1770年又从甘肃“招募250户,分三起尾随赴屯……分置木垒、奇台、东格根等处”。1775年,“宜禾县续招冯天贵等垦地三千亩”。“乾隆末年,奇台、宜禾屯地259 892亩”(《清朝文献通考》),规模已很大了。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