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里坤屯垦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16
颗粒名称: 一、巴里坤屯垦区
分类号: F329
页数: 6
页码: 204-209
摘要: 它包括巴里坤、哈密、木垒和奇台四垦区。
关键词: 巴里坤 屯垦 新疆

内容

它包括巴里坤、哈密、木垒和奇台四垦区。
  巴里坤和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扼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咽喉,汉唐时期就是屯田基地。清代康熙年间平定准噶尔反动贵族的叛乱之后,巴里坤成为“西域襟喉,中华拱卫”的要地。康熙五十五年,“清军在哈密、巴里坤等处屯田设防”(《清朝文献通考》)。清代名将岳钟琪于雍正七年(1729年)领兵驻防于此,开始修筑巴里坤城。九年,岳钟琪奏准拨兵丁 5 000余名屯戍,人以20亩计,屯田面积约10万亩。
  十三年(1735年)与准部相对峙的驻巴里坤大军撤退后,清政府于“哈密之三堡及沙枣泉、东北之塔纳勒沁各派兵一千进行屯田。另有官兵二千在蔡把什湖择地耕种公田一万亩”(《 哈密志》),将五千名兵丁布署在相互照应的点上。到乾隆七年(1742年)清准关系缓和,除“蔡把什湖一处留少量由防兵耕种的屯地”外,有的停屯,有的交当地维吾尔族耕种。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出兵伊犁,平定准部,在“武定功成,农政宜举”的思想指导下,在天山南北大兴屯田,首先恢复和建设巴里坤屯垦区。据《新疆图志•赋税一》记载:乾隆二十年……荡平准部……若哈密以西,则“自塔勒纳沁拨黄墩营兵、哈密卡伦兵各200试垦,著效……。自是北疆则自辟展、而五堡、而昌吉、而罗克伦、而朴城子、而奎苏、而伊犁、而晶河、而库尔喀喇乌苏、而玛纳斯、而蔡把什湖、而塔尔巴哈台、而木垒、奇台、而吉木萨、而牛毛湖、而吉布库、而古城凡十七区。南疆则哈喇沙尔、而托克逊、而哈喇和卓、而阿克苏、而乌什凡五区。不出十年,兵屯、旗屯、遣屯、回屯、户屯遍及南北”(《新疆图志•赋税一》)。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于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叛乱,清军再次西征。九月,将军兆惠在伊犁奏报:“前奉旨令于伊犁附近地方,酌量派遣绿营兵丁屯种。査巴里坤至济尔玛台、济木萨、乌鲁木齐、罗克伦、玛纳斯、安济海、晶河等处,俱有地亩可种。伊犁附近地方,约有万人耕种地亩,崆吉斯、珠勒都斯等地,可种之地亦多。……请敕巴里坤办事大臣及甘肃抚臣,派出绿营兵一百名,委员酌带籽种、农具、耕牛,于明年正月前来,臣等按地分给耕种,俟试看一年,再行办理”(《清高宗实录》)。
  据《清史稿•食货志一》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巴里坤亦置屯,遣甘、凉、肃屯地兵五百往种,秋收后入城。三年更迭”。
  关于乾隆时期巴里坤何时开始屯田,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的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甘、凉、肃三镇兵丁试垦哈密、巴里坤,揭开了新疆屯田的序幕。”也有的说:“公元1756年(乾隆二十—年)第三次派军到巴里坤屯田。”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
  1)《新疆图志•赋税一》记载:“乾隆二十年荡平准部……若哈密以西则自塔勒纳沁拨黄墩营兵,哈密卡伦兵各二百试垦著效,遂为屯田开端……”2)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九月兆惠奏呈中有:“前奉旨令于伊犁附近地方,酌量派遣绿营兵丁屯种”。这年1月,清军再次出兵,平定准部叛乱,2月大军进入伊犁。据奏呈分析,清军二次出兵伊犁前乾隆帝弘历就将屯田和军事行动统一部署了,曾谕旨要兆惠在伊犁地方屯田。
  3)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军两路出兵,各率军2. 5万名,马7万匹。西路军是以巴里坤为大本营的,在出征同时,在大本营所在地派400名绿营兵试垦是合理的。
  据此笔者认为,乾隆时期巴里坤屯田开始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筹办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屯田”(《清文献通考》)。陕甘总督奏请从甘肃甘、凉、肃三州先派种地官兵1 000名,前往巴里坤种地。他们原是驻在甘肃从事屯田的绿营兵,现在成为恢复新疆屯田的先行队伍。1758年巴里坤驻满兵3 000名、绿营兵1 500名进行屯田。巴里坤屯垦区,有以下几个屯区。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