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屯垦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02
颗粒名称: 巴里坤屯垦区
分类号: F329
页数: 2
页码: 184-185
摘要: 巴里坤是新疆的东大门,“险扼全疆、路达南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西路军屯兵要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春,清廷派绿营兵500名专事耕种(《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尚有满州绿旗兵丁 750名,尽可足用”(《清圣祖实录))。当年所种的青稞、大麦均获丰收。秋末玄烨派员亲赴巴里坤军前“阅视满汉官兵,共立二十三营,周围二百余里,军势雄壮,首尾相应”(《清圣祖实录》))。
关键词: 巴里坤 屯垦区

内容

巴里坤是新疆的东大门,“险扼全疆、路达南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西路军屯兵要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春,清廷派绿营兵500名专事耕种(《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尚有满州绿旗兵丁 750名,尽可足用”(《清圣祖实录))。当年所种的青稞、大麦均获丰收。秋末玄烨派员亲赴巴里坤军前“阅视满汉官兵,共立二十三营,周围二百余里,军势雄壮,首尾相应”(《清圣祖实录》))。巴里坤屯田主要在杜尔博尔金、哈喇乌苏。康熙五十七年,在杜尔博尔金等地所种之青稞,运至军营500余石。“杜尔博尔金因离营近,是以将历年所收之谷,派令满洲、蒙古、绿旗官兵,以己力运至营中,并未动用钱粮雇运”(《清圣祖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巴里坤屯田收获的青稞达到15 070石。
  雍正元年(1723年)收获青稞21 060石,连年屯种得收。雍正四年(1726年)清准(即准噶尔部)议和,巴里坤屯田一度放弃。雍正七年(1729年),清、准关系再度紧张,清军再次进驻巴里坤。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率军8 000人二次进疆,驻巴里坤,于当地筑城兴屯,边屯田边戍边。八年,“巴尔库尔、图呼鲁克等处屯田收获青稞三万六百八十石有奇”(《清世宗实录》)。九年,岳钟琪奏呈云:“至于各营屯田,亦俱在军营以东,联络不远,现在播种,共拨兵丁 5 000余名”(《清军机处副录奏折》)。十一年(1733年)青稞收获多达46 100石。若以每丁20亩计,屯地约在10万亩左右。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准议和,巴里坤屯田再次中断。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