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州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934
颗粒名称: 伊州屯田
分类号: F329
页数: 3
页码: 110-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朝时期在伊吾屯田的研究。
关键词: 伊州 屯田 唐朝

内容

伊州即今哈密地区,哈密古称伊吾。伊吾是西域的东大门,丝绸之路的东西要道。在公元630年,伊吾城主率部归唐后,唐太宗于是年在伊吾(今哈密)置西伊州,两年后改为伊州,下辖伊吾、纳职、柔远三县。据《新唐书•地理志》载:伊吾郡“西北三百里甘露川,有伊吾军,景龙四年(710年)置”。而《旧唐书•地理志》云:“伊吾军,开元中置,在伊州西北五百里甘露川管镇兵三千人,马三百匹,在北庭东南七百里。”在伊州的甘露川地方,驻有伊吾军,这是无疑的,但何年置? 一说景龙四年,一说开元中,究竟是哪一年置?据《西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载:“伊吾军,景龙四年(710年)五月奉敕置,至开元六年(718年)移就甘露镇,兵士三千人,马一千四十匹。”这样就把疑问说清了。只是马较300匹多了 740匹,这个数目是合理的,在边疆荒漠用兵,3 000名士兵300匹马是太少了。甘露在伊州所属的蒲类海东北即今巴里坤县城东北约20公里的大河古城遗址一带。巴里坤地处天山山脉东段和阿尔泰山余脉之间,形成与山体走向一致的地堑盆地,即巴里坤高山草原盆地。盆地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草丰盛。北缘是低山丘陵,东南是雄伟的天山,四周群山环抱,“周匝如环”。是屯田屯牧的好地方。《唐六典》所载:“伊州一屯”,即种地5 000亩。在大河乡、干渠村,有一个唐代伊吾军屯田的古城。城为长方形,大部分虽已倒塌,但仍能显示出当年的规模。在古城中出土有莲花铺地砖、铜镜、铜佛、古币(开元通宝)及石磨、碳化的小麦粒等。1972年,吐鲁番出土了唐代的.《伊吾军纳粮牒》,刻有伊吾军之印,记载伊吾军每年要向北庭军仓纳粮4 000石,向伊州粮仓缴粮197石。可见屯田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据《西域研究》1993年第4期钟兴麒先生《唐伊吾军驻所甘露川考》一文中称,甘露川不在巴里坤,据《西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载:“庭州瀚海军,西州天山军交河县、伊州伊吾军柔远县。”县东有柔远故镇,兼置守捉。柔远县即今哈密市城东98公里的沁城乡,其北三百里有下马崖,“气候温暖,冬夏季饮用泉水及灌溉农田,为利非鲜”。“在伊吾县城至下马崖一带,设置伊吾军,以当时军事态势而言,可谓居生击死,十分有利。”在高昌哈拉和卓,曾出土《伊吾军屯田残籍》,内有:“五亩种豆,二十一亩……检校健儿焦思顺”。又有“三亩种豆,二十亩种麦,检校健儿成公福”。“用水渠灌溉”。还有“苜蓿烽地五亩,近屯”。
  “□□,都罗二烽,共五亩”。这些文书上盖有“伊吾军之印”。这些“屯田残籍文书”,反映了伊吾军屯田的一个侧面。
  伊吾军所属各烽戍,还举办烽铺屯田。烽铺是唐政府在边防要地屯戍的基层组织烽燧放烽铺事传牒,各司其职,唐《烽式》规定,一烽六人,五人烽子一人烽帅。实际上有多有少。《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八册中,有在阿斯塔那226号墓出土的《唐开元某年伊吾军典王元宗牒为申报当军诸烽铺已㔉田亩数事》记有:“合当诸军烽铺,今年砍田总壹顷陆拾□□亩。”其中“泥熟烽种豆壹□□”,“速独烽种豆陆亩,共下子故亭烽种〓陆亩共别下子青山烽种豆五亩共别下子□□”。“柽槌烽捌亩、花泉烽陆亩”。“开元□□日,典王元琮牒”。这文书盖有“伊吾军之印“。从以上文书研究得知,这是记载唐代开元年间,在伊吾军属下一部分烽铺进行屯田的事宜。这说明烽铺不仅要进行警戒,而且还要屯田。种植情况,还要认真地上报,可见要求是很严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