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的历史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917
颗粒名称: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的历史意义
分类号: F329
页数: 3
页码: 92-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的历史意义,屯田在促进西域与祖国统一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魏晋 南北朝 屯田 意义

内容

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后近四个世纪,中原处于大动荡、大分裂、政权林立、取代频繁的分裂割据局面。虽然对中原与西域的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政治关系一直未中断,保持了对西域的统辖关系。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在进行,西域的屯田一直在坚持。可以认为,从汉朝开始形成的中原和西域不可分离的整体关系,经过数百年的历史锤炼,基础更加巩固,为后来唐王朝的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屯田在促进西域与祖国统一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西域屯田,保证了西域驻军与中原派来的军政人员的粮食供应,减少了长途转运粮糈的开支,减轻了当地农民的负担。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人民之间的关系。同时,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播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生产的发展。
  第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西汉时的南北两道是从敦煌西行出玉门、阳关西行一段后分道。一经罗布泊北边,沿塔里木盆地北缘西行,称北道;一经罗布泊南边,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西行,称南道。至后汉明帝时,奉车都尉窦固率军击败匈奴呼衍王,取得伊吾地,乃开辟新道。出玉门关后西北行,经横坑、辟三龙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魏晋时三道皆通。“从敦煌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三国志•魏书•西戎传》)。
  魏晋及前后相承的政权,都与西域各国保持了贸易关系或贡使关系,古代的贸易,很多是在所谓“聘使”、“朝贡”、“奉献”名义下进行的。曹魏时期,“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晋武帝统一三国后,“北通西域,南临海路,凡四夷入贡者,有二十三国”(《晋书·四夷传·序》)。北魏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后,“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洛阳伽蓝记》)。商贸之盛,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昌屯田,一直蓬勃发展,和新道的开辟,商贸的繁荣有很大的关系。其他如楼兰、尼雅、焉耆等地都是丝绸之路重镇,因此也进行过屯田。西域屯田,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保障了过往使者、商贾的食宿供应。
  第三,屯田士卒不仅进行生产,一旦有警,则持枪击敌。担负着保卫祖国边疆,保障西域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任务。西晋咸宁元年六月,鲜卑叛乱。“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叛鲜卑,破之,斩其渠帅”(《晋书•武帝纪》)。次年,鲜卑首领阿罗多发动更大规模的叛乱,戊己校尉马循率屯田士卒并西域诸国部队征讨之斩首四千余级,俘生九千余人,于是来降”(同上书)。这一战役规模不小,说明西晋时戊己校尉在西域率领的士卒不少,能够进行较大规模的战斗。
  第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征战频仍,岁无宁日。许多农民避乱到西域,其中尤以高昌为多。前秦苻坚把汉江人2万余户,中州人7 000多户和河西以东的数千户迁敦煌。因人满,一部分人迁到高昌屯田。北梁沮渠氏政权灭亡时,其王弟沮渠无讳把敦煌带来的万余家汉族人安置在高昌屯田。高昌之所以能容纳大批汉人,主要因为广开屯田,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由于人口增加,带来了汉族的技术和文化,又促进了高昌经济文化的繁荣。后来几届由汉人为王的高昌王国的建立,和高昌屯田的发展是有内在联系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