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道(柳中、高昌壁、疏勒)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883
颗粒名称: 二、中道(柳中、高昌壁、疏勒)屯田
分类号: F329
页数: 4
页码: 57-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道(柳中、高昌壁、疏勒)屯田研究。
关键词: 屯田 研究 中道

内容

柳中屯田柳中在今鄯善县西南的鲁克沁。是西域的军事要冲,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土质优良,气候温和,适于种植。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11月,窦固引兵击败匈奴,复车师。汉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后汉书•耿恭传》载:汉破降车师后,“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至此,柳中城成为东汉在西域的屯田基地。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8月,匈奴大举进攻西域。龟兹、焉耆等国联兵攻杀西域都护陈睦。匈奴攻占车师前国,围关宠于柳中,经过英勇抵抗,关宠战死,全军覆没。公元76年1月,酒泉太守段彭率部出塞援西域,会兵柳中,攻车师,克交河,大败匈奴。但汉章帝却命:“迎还戊己校尉。”罢西域屯田。
  公元91年(和帝永元三年),东汉政府第二次设立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重开柳中屯田。公元107年(安帝永初元年)汉廷派部队“迎还伊吾庐、柳中屯田吏士”(《后汉书•梁慬传》),屯田又停。
  屯军撤出西域,匈奴呼衍王屡屡发兵侵袭河西,四郡人民不胜其苦。公元123年(安帝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张珰上书陈三策:“令以酒泉属国吏士二千余人集昆仑塞,先击呼衍王,绝其根本。因发鄯善兵五千人胁车师后部,此上计也。若不能出兵,可置军司马,将士五百人,四郡供其犁牛,谷食,出据柳中。此中计也。又如不能,则宜弃交河城,收鄯善等悉使入塞。此下计也。……故孝武愤怒,深为长久之计,命虎臣,浮河绝漠,穷破虏庭。当斯之役,黔首陨于狼望之北,财币縻于庐山之壑,府库单竭,抒楼空虚,箅至舟车、赀及六畜,夫岂不怀,虑久故也。……若弃而不救,则河西四郡危矣。”(《后汉书.西域传》)汉安帝采纳了张珰的中计,命班勇为长史,“将弛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车师”(同上书)。延光三年正月,班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授。勇宣以恩信,龟兹王白英率姑墨、温宿诣勇请降。班勇即发其步骑万余人至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收得车师前部5 000余人。西域遂定,还柳中屯田。
  高昌壁屯田高昌壁在今吐鲁番城东的阿斯塔那附近。由于车师地接匈奴,高昌壁处于军事前沿要塞,西汉曾在高昌置戊己校尉,并行屯田。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班超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复置戊己校尉,领五百人,居车师前部高昌壁”(《后汉书•西域传》)。500人着200人担任警戒任务,300人屯田是可能的。人以种地20亩计,屯田面积约在6 000亩左右。公元107年罢屯田。“永初元年,西域反叛,以勇为军司马,与兄雄俱出敦煌,迎都护及西域甲卒而还,因罢都护”(《后汉书·班超传》)。后西域绝,无汉吏十余年。
  班勇率部500人,出塞屯柳中后,公元124年(安帝延光三年),勇发龟兹等国兵万余人并屯田吏士,大败匈奴于伊和谷,攻克车师,收得前部5 000余人。降车师,重开高昌壁屯田。
  公元175年(灵帝熹平四年),于阗王安国擅出兵,攻拘弥,杀其王,死者甚众,为打击于阗的侵略行为,扶助弱小,“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各发兵辅立拘弥侍子定兴为王”。屯田士卒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东汉末年,董卓曾任西域戊己校尉(《三国志·魏·.董卓传》)》。
  疏勒屯田疏勒,即今喀什市附近的疏勒县。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漠西缘,西域西陲门户,丝绸之路重镇。这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宜农宜牧。
  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班超率36人,先后降服楼兰、于阗后,到达疏勒。时龟兹王建,倚恃匈奴攻破疏勒并杀其王。而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超到疏勒,遣吏田虑先到兜题所居槃橐城,乘间缚兜题,超释而遣之。立疏勒故王兄子忠为王。于是,国人大悦。
  公元前60年,汉置西域都护府后,疏勒即受汉号令受西域都护府管辖。公元78年班超率疏勒、康居、于阒、拘弥兵1万人,攻破姑墨石城。为了重新统一西域,上疏请兵:“前世议者皆曰取三十六国,号为断匈奴右臂。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臣见莎车、疏勒田地广肥、草牧饶衍,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汉章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公元80年“遂以干(徐干)为假司马,将弛刑及义从千人就超”(《后汉书·班超传》)。公元91年任命徐干为长史,仍驻疏勒,率兵屯田,不仅在经济上种田积谷,以解决部队的粮食自给,更重要的是与龟兹、高昌在军事上形成互相策应的战略态势。
  接替班超都护职务的是戊己校尉任尚。班超离任时告诫任尚:“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蛮夷难养易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后汉书•班超传》)。任尚不听班超叮嘱,行事峻刻,引起西域诸国不满。东汉在河西、青海征兵,准备前去弹压,又引发了羌族人民大起义。有的大臣说:“西域路太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费用太大,得不偿失。”公元107年汉安帝罢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撤伊吾等地屯田,北匈奴又入西域。
  公元119年,汉安帝同意敦煌太守曹宗的主张,遣行长吏索班,将千余人屯田伊吾(《后汉书·西域传》),被北匈奴与车师后王勾结袭杀。为此朝廷又引起辩论,多数大臣主张玉门闭关,放弃西域。
  敦煌太守张珰上书陈策:“失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班超之子班勇“少有父风”,他说:“东汉明帝命虎臣出征西域,故匈奴远遁,边境得安”(《后汉书.班勇传》)。力主收复西域。尚书陈忠也上奏慷慨陈辞,其中“议者但念西域绝远,恤之烦费,不见先世苦心勤劳之意”—句,可谓感人之语。公元123年汉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取代西域都护),经营西域。公元127年西域重获统一。史称“三绝”、“三通”。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