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东汉在西域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87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东汉在西域屯田
分类号: F329
页数: 13
页码: 52-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汉在西域屯田,北道(伊吾庐、金满城、且固城)屯田、、中道(柳中、高昌壁、疏勒)屯田 、三、南道(楼兰、精绝、于阗)屯田。
关键词: 东汉 西域 屯田

内容

东汉明帝于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派大军北征匈奴、西取伊吾庐,并留吏士屯田,开始着手经营西域。惜后任者未能贯彻始终,经营西域的方针摇摇摆摆,反映在屯田上,时断时续,因而出现了西域三绝三通的现象。自公元16年五威将王骏在焉耆被杀、戊己校尉郭钦率部退回关内后,西域绝。公元73年奉车都尉率部大败匈奴,取伊吾庐等地后,东汉和西域首通,先后在伊吾庐、金满城、柳中、楼兰进行屯田。公元77年(建初二年)汉章帝以“不欲疲敝中国”为由,撤都护、废屯田,是为二绝。公元91年(永元三年),车骑将军窦宪遣副校尉阎槃率部掩击伊吾,破之。北匈奴大部西迁,东汉再次统一西域,命班超为西域都护,设戊己校尉驻高昌壁,这次先后进行屯田的有高昌壁、且固城、伊吾庐、疏勒等处。是为二通。
  公元107年,和帝鉴于“西域阻远,数有背叛”。西域“险远,难相应赴,诏罢都护”(《后汉书•西域传》)。屯田再废,是为三绝。公元123年(延光二年),班勇将兵五百出屯柳中,重新统一西域,再次组织屯田,是为三通。从此以后,屯田基本稳定下来。东汉经营西域,首先屯田伊吾庐,以后陆续屯田的地方有柳中、楼兰、金满城、疏勒、且固、高昌壁、精绝等地。现按丝绸之路北道、中道、南道分述如下。
  一、北道(伊吾庐、金满城、且固城)屯田伊吾庐屯田伊吾,秦时称伊吾,汉时改称伊吾庐。在今哈密市西60公里处。伊吾庐为西域门户,与匈奴毗邻,是西域的战略要地。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著名的哈密瓜就出产在这里。《汉书•西域传》载:“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葡萄。其北又有柳中,皆膏腴之地。故汉常与匈奴争车师、伊吾,以控西域焉。”东汉与匈奴在伊吾庐反复较量,每次夺得伊吾庐立即组织屯田。由于争夺之频繁,出现了屯田屡办屡停的局面。
  汉明帝决心效武帝着力经营西域。派奉车都尉窦固、骑都尉耿忠率士卒1 200人在天山东部,大败匈奴。《后汉书•明帝纪》载:永平“十六年春二月……窦固破呼衍王于天山,留兵屯伊吾庐城”。
  关于这一战役的经过,《后汉书•窦固传》是这样记述的:“(窦)固、(耿)忠至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呼衍王走,追至蒲类海,留吏士屯伊吾庐城。”在这一战役中,班超以假司马(代理司马)的名义,率士卒与匈奴激战,打得很出色,为窦固所赏识。“奉车都尉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后汉书•班超传》)。
  这次伊吾庐屯田,进行了整整四年,到公元77年3月,汉章帝“不欲疲敝中国以事夷狄”。于建初“二年(77年)三月,复罢屯田伊吾,匈奴因遣兵守伊吾地”(《后汉书•章帝纪>)。这次屯田的停止,显然是缺乏战略远见的。
  公元90年(东汉永元二年),车骑将军窦宪派副尉阎槃率2 000骑掩击伊吾。攻克之后,东汉第二次在伊吾庐进行屯田。
  公元92年(永元四年),“使中郎将任尚持节卫护屯伊吾”(《后汉书·南匈奴传》)。公元93年已降汉的匈奴於除鞬叛逃,帝遣任尚率屯田士卒与将兵长史王辅所率千余骑追斩於除鞬。
  延平元年(106年),西域诸国叛,攻都护任尚于疏勒,会温宿、姑墨皆叛,被副枝尉梁慬大败之,西域叛乱被平定,因路远书信迟到,公卿以为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其费无已。遂于公元107年(永初元年)“罢都护,遣骑都尉王弘发关中兵,迎慬、禧、博及伊吾庐、柳中屯田吏士”(《后汉书•梁慬传》)西域的叛乱被平定下去后而放弃西域屯田,可见东汉政府腐败之至。
  公元119年长史索班率1 000余人,收复伊吾庐并行屯田,同时招抚西域各国。《后汉书•西域传》载:“敦煌太守患其(指匈奴)暴害。元初六年,乃上遣行长史索班,将千人屯伊吾以招抚之,于是车师前王及鄯善王来降。”仅数月,“北匈奴复率车师后部王共攻没班等。遂击走其前王。曹宗请兵北击匈奴,复欲进取西域,邓太后不许”。其后北匈奴与车师屡寇河西,朝廷不能禁。有的大臣竟提议:“闭玉门关、阳关,以绝其患。”公元123年(延光二年)复以班勇为长史出西域,再次统一西域。公元131年伊吾庐再次恢复屯田。为了加强领导,置伊吾司马一人。“帝以伊吾旧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资之以为钞暴,复令开设屯田,如永兀时事,置伊吾司马一人”(《后汉书•西域传.总叙》),此是顺帝永建六年之事。
  这次恢复屯田后,由于政治局面较稳定,屯田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建成西域一个大的屯田基地。屯田士卒不仅进行屯田,还参加了保卫边疆的战斗。公元151年,北匈奴呼衍王率士卒3 000余进攻伊吾,伊吾司马毛恺率屯军500人迎战失败,全军覆没。敦煌太守马达率兵4 000救援,匈奴闻讯,引兵西去。伊吾庐屯田虽受到一次挫折,但随即恢复。
  金满城屯田金满城又叫侯城,即今吉木萨尔县北十二公里处护堡子遗址,汉时属车师后部,是丝绸之路的北道重镇,是北疆的战略要地。
  永平十六年(74年)春,窦固击败匈奴于天山以后,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耿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耿秉攻克车师,其王降。“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以耿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置数百人”(《后汉书.耿恭传》)。这是金满城首次屯田。耿恭到任后,首先致书友邻乌孙王,“大昆弥已下皆喜欢。遣使献名马,愿遣子入侍”(同上书)。恭乃发使斋金帛,迎其侍子。
  公元76年(永平十八年)3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攻车师,耿恭派300人赴援,与匈奴大队骑兵遭遇,经过激战全部壮烈牺牲。
  匈奴接着攻杀后王安得。围攻金蒲城,耿恭登城指挥,与士兵并肩战斗,抵抗匈奴进攻。他们使用毒箭杀伤敌人,传语匈奴:“此汉家神箭。”中矢者伤口溃烂,匈奴大惊。会天降暴雨,恭与士兵冒雨击敌,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后汉书•耿恭传》。恭以疏勒城(今吉木萨尔城南泉子街附近)依山有涧水利于固守,乃引兵据之。7月,匈奴又来攻疏勒,耿恭募先登数千人向匈奴冲去,胡骑散走。匈奴兵乃长期围困,断涧水。恭于城中凿井十五丈仍不见水,吏士干渴,笮马粪汁而饮。再深掘井,泉水涌出,众呼万岁。恭令士卒扬水示匈奴,虏以为神,遂引兵去。
  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围关宠于柳中,救兵不至,车师复叛,并与匈奴联兵攻耿恭。后王夫人是汉裔,常将匈奴情况通知耿恭,并助以粮饷。数月后“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卒推诚同生死,故皆无二心”(《后汉书•耿恭传》)。上下同心,誓与疏勒共存亡。匈奴招降,宣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无一动心”。单于大怒,围攻甚急,终不能克。
  帝遣秦彭与谒者王蒙率士卒7 000余人,会师柳中,攻车师,克交河,斩首3 800余人,匈奴逃。车师惧,复降汉。旋命范羌率兵2 000余人,越北山,迎耿恭。大雪丈余,吏士排除万难,兵趋城下。
  城中夜闻兵马声,大惊。范羌乃大呼:“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涕泣。明日,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出发时有26人,次年3月到玉门,“惟剩13人,衣履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郑众上书称:“耿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恭之节义,古今未有。”时称:“节过苏武”(同上书公元90年(和帝永元二年),窦宪派阎榮收复伊吾,车师前部和车师后国再次归汉。公元91年恢复金满城屯田。《后汉书•西域传》载:汉和帝永元三年“又置戊部侯,居车师后部侯城”。由戊部侯率士卒在此屯田戍守。公元107年,西域诸国叛,攻都护任尚,虽经平定,但西域屯田士卒均被撤回关内。
  公元119年,东汉曾在后部进行短期屯田,据《后汉书•西域传》载:“永宁元年(120年)后王军就及母沙麻反叛,杀后部司马及敦煌行事。”《后汉书•释语》称:“司马即戊校尉所统也,和帝时置戊己校尉镇车师后部。行事谓前行长史索班。”当时索班出塞,率千余人复伊吾,行屯田。车师王、鄯善王来降,未说车师后王来降,所以屯田金满城是值得商榷的,但索班兵屯伊吾庐,一定会派出警戒部队,由司马率领前进与伊吾庐相邻的金满城某地驻屯,则是符合军事部署的。
  公元125年(延光四年)秋,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6 000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首虏8 000余人,牛马牲畜5万余头,捕得军就及匈奴持节使者,将:至索班殉难处斩之。更立故王子加特奴为王,车师六国悉平,立即恢复车师后部屯田。
  且固城屯田且固城在车师后部国境内,但其具体位置不详。方英楷先生认为金满城即且固城,此说可供参考。
  公元153年,东汉在车师后部设有戊部侯,率吏士进行屯田。
  戊部侯曾与车师后王发生激烈矛盾,激起了一件反叛事件。据《后汉书•西域传》载:“永兴元年(153年)车师后部王阿罗多与戊部侯严皓不相得,遂忿戾反叛,围攻汉屯田且固城,杀伤吏士。”从这条资料可知:东汉政府到车师后国的戊部侯名严皓,驻屯且固城;率吏士进行屯田;车师后王与戊部侯发生尖锐矛盾,便率部攻打且固城的屯田吏士;由于屯田吏士的英勇抵抗,加之后部侯炭遮反对阿罗多的这种做法,而率部降汉。阿罗多不得已,仅将其母、妻子共百余骑北逃匈奴。
  敦煌太守立后部故王军就质子卑君为后部王,阿罗多又返后部与卑君争国,戊校尉阎祥更立阿罗多为后部王,卑君还敦煌,以后部三百帐归其统之。
  二、中道(柳中、高昌壁、疏勒)屯田柳中屯田柳中在今鄯善县西南的鲁克沁。是西域的军事要冲,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土质优良,气候温和,适于种植。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11月,窦固引兵击败匈奴,复车师。汉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后汉书•耿恭传》载:汉破降车师后,“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至此,柳中城成为东汉在西域的屯田基地。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8月,匈奴大举进攻西域。龟兹、焉耆等国联兵攻杀西域都护陈睦。匈奴攻占车师前国,围关宠于柳中,经过英勇抵抗,关宠战死,全军覆没。公元76年1月,酒泉太守段彭率部出塞援西域,会兵柳中,攻车师,克交河,大败匈奴。但汉章帝却命:“迎还戊己校尉。”罢西域屯田。
  公元91年(和帝永元三年),东汉政府第二次设立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重开柳中屯田。公元107年(安帝永初元年)汉廷派部队“迎还伊吾庐、柳中屯田吏士”(《后汉书•梁慬传》),屯田又停。
  屯军撤出西域,匈奴呼衍王屡屡发兵侵袭河西,四郡人民不胜其苦。公元123年(安帝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张珰上书陈三策:“令以酒泉属国吏士二千余人集昆仑塞,先击呼衍王,绝其根本。因发鄯善兵五千人胁车师后部,此上计也。若不能出兵,可置军司马,将士五百人,四郡供其犁牛,谷食,出据柳中。此中计也。又如不能,则宜弃交河城,收鄯善等悉使入塞。此下计也。……故孝武愤怒,深为长久之计,命虎臣,浮河绝漠,穷破虏庭。当斯之役,黔首陨于狼望之北,财币縻于庐山之壑,府库单竭,抒楼空虚,箅至舟车、赀及六畜,夫岂不怀,虑久故也。……若弃而不救,则河西四郡危矣。”(《后汉书.西域传》)汉安帝采纳了张珰的中计,命班勇为长史,“将弛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车师”(同上书)。延光三年正月,班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授。勇宣以恩信,龟兹王白英率姑墨、温宿诣勇请降。班勇即发其步骑万余人至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收得车师前部5 000余人。西域遂定,还柳中屯田。
  高昌壁屯田高昌壁在今吐鲁番城东的阿斯塔那附近。由于车师地接匈奴,高昌壁处于军事前沿要塞,西汉曾在高昌置戊己校尉,并行屯田。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班超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复置戊己校尉,领五百人,居车师前部高昌壁”(《后汉书•西域传》)。500人着200人担任警戒任务,300人屯田是可能的。人以种地20亩计,屯田面积约在6 000亩左右。公元107年罢屯田。“永初元年,西域反叛,以勇为军司马,与兄雄俱出敦煌,迎都护及西域甲卒而还,因罢都护”(《后汉书·班超传》)。后西域绝,无汉吏十余年。
  班勇率部500人,出塞屯柳中后,公元124年(安帝延光三年),勇发龟兹等国兵万余人并屯田吏士,大败匈奴于伊和谷,攻克车师,收得前部5 000余人。降车师,重开高昌壁屯田。
  公元175年(灵帝熹平四年),于阗王安国擅出兵,攻拘弥,杀其王,死者甚众,为打击于阗的侵略行为,扶助弱小,“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各发兵辅立拘弥侍子定兴为王”。屯田士卒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东汉末年,董卓曾任西域戊己校尉(《三国志·魏·.董卓传》)》。
  疏勒屯田疏勒,即今喀什市附近的疏勒县。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漠西缘,西域西陲门户,丝绸之路重镇。这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宜农宜牧。
  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班超率36人,先后降服楼兰、于阗后,到达疏勒。时龟兹王建,倚恃匈奴攻破疏勒并杀其王。而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超到疏勒,遣吏田虑先到兜题所居槃橐城,乘间缚兜题,超释而遣之。立疏勒故王兄子忠为王。于是,国人大悦。
  公元前60年,汉置西域都护府后,疏勒即受汉号令受西域都护府管辖。公元78年班超率疏勒、康居、于阒、拘弥兵1万人,攻破姑墨石城。为了重新统一西域,上疏请兵:“前世议者皆曰取三十六国,号为断匈奴右臂。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臣见莎车、疏勒田地广肥、草牧饶衍,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汉章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公元80年“遂以干(徐干)为假司马,将弛刑及义从千人就超”(《后汉书·班超传》)。公元91年任命徐干为长史,仍驻疏勒,率兵屯田,不仅在经济上种田积谷,以解决部队的粮食自给,更重要的是与龟兹、高昌在军事上形成互相策应的战略态势。
  接替班超都护职务的是戊己校尉任尚。班超离任时告诫任尚:“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蛮夷难养易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后汉书•班超传》)。任尚不听班超叮嘱,行事峻刻,引起西域诸国不满。东汉在河西、青海征兵,准备前去弹压,又引发了羌族人民大起义。有的大臣说:“西域路太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费用太大,得不偿失。”公元107年汉安帝罢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撤伊吾等地屯田,北匈奴又入西域。
  公元119年,汉安帝同意敦煌太守曹宗的主张,遣行长吏索班,将千余人屯田伊吾(《后汉书·西域传》),被北匈奴与车师后王勾结袭杀。为此朝廷又引起辩论,多数大臣主张玉门闭关,放弃西域。
  敦煌太守张珰上书陈策:“失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班超之子班勇“少有父风”,他说:“东汉明帝命虎臣出征西域,故匈奴远遁,边境得安”(《后汉书.班勇传》)。力主收复西域。尚书陈忠也上奏慷慨陈辞,其中“议者但念西域绝远,恤之烦费,不见先世苦心勤劳之意”—句,可谓感人之语。公元123年汉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取代西域都护),经营西域。公元127年西域重获统一。史称“三绝”、“三通”。
  三、南道(楼兰、精绝、于阗)屯田楼兰屯田楼兰为西域的城郭之国之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最近一个世纪以来断断续续的考古材料证明,这个王国的位置在今罗布泊周围,其范围包括孔雀河以南,南抵今若羌县的米兰、墩力克一带,西濒塔克拉玛干沙漠,东与敦煌接壤,其西北可通焉耆、龟兹,西南可至婼羌、于阗等南道诸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即从楼兰分为南北两道,通往中亚、印度及欧洲。今罗布泊西北岸边、孔雀河南岸7公里处的楼兰古城,可能就是当年楼兰王国的中心城市。此城是东西交通的枢纽,东西方来往之使者、商人、旅客必经之地,也是西域的军事重镇。
  秦汉之前,我国内地好像还不知道这个王国的情况,到司马迁撰《史记》时,才知有楼兰国,而消息之来源还是从匈奴人那里得来的。《史记•匈奴列传》称文帝四年(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写信说,“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这是我国史书中第一次出现这个王国的名称。从此以后,国内对楼兰的情形逐渐了解,因而给我们保存了许多材料。张骞通西域后,楼兰(后改国名为鄯善)的情况在《汉书》和其他古籍中屡有记载,这些记载便成了我们今天认识楼兰和研究楼兰屯田的重要资料。本世纪以来,外国探险家和我国的考古学家在楼兰王国境内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査和发掘,从调査与发掘中得到了大批文物,这就给我们了解楼兰屯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物证。
  从文献和考古中我们知道,在汉文帝四年以后,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之前,楼兰王国在政治上是隶属匈奴僮仆都尉的。元封三年武帝遣从票侯赵破奴击车师,俘楼兰王,楼兰才降于汉朝。
  楼兰降汉后,虽基本上摆脱匈奴控制,但有时也受匈奴的军事压力和反间,经常苦害汉朝出使西域各国的使者。汉昭帝时,楼兰王竟又公开叛汉归匈,昭帝派傅介子刺楼兰王,改其国名为鄯善,并劝说新立的楼兰王迁都于罗布泊以南的伊循城,从此楼兰王国便更名为鄯善,《后汉书》记载的和考古证明的有关楼兰的屯田,实际上包括了楼兰王国后期和鄯善王国时期的屯垦情况。
  西汉在楼兰的屯田,《汉书》没有明确记载。但1930年在罗布淖尔出土的汉简文书,似乎表明西汉在楼兰进行了屯垦的尝试。例如:宣、元之际,汉在楼兰置军侯、设亭燧、开井渠、置仓库(居卢訾仓便是一个最大者),如无屯田,似不可想象。
  但是,汉在楼兰之屯田,确应以东汉时规模为大。这一时期的卓有成效的屯垦,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楼兰地区的屯田和经济繁荣打下了良好基础。
  东汉屯田于楼兰应是从汉明帝时开始的。这条史料我们得自于《后汉书•杨终列传》。据此传文,杨为东汉章帝时之校书郎。建初元年(76年)他在他的上疏中称“自永平以来,仍连大狱,有司穷考,转相牵引,掠考冤滥,家属徙边,加以北征匈奴,西开三十六国,频年服役,转输繁费,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己,民怀思土,怨结边域……”杨终此议,实有畏难退缩之意,曾遭班固等力主屯田西域者之反对。于是,杨终又辩曰:“……今伊吾之役,楼兰之屯,久而未还,非天意也。”于是章帝采纳杨终的妥协主义,停止了边屯。
  杨终的主张,应该说是有损西域屯垦事业的,但我们从其两次奏章中看出,楼兰的屯田确从明帝西征北匈奴时开始,屯田劳动力大部是明帝时因冤狱而流放的株连者。
  东汉时的楼兰屯田,规模甚大,成效显著,1980年4月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楼兰考古队在楼兰古城官署采得标本,此标本经碳14测定,其校正年代为距1950年前之1865土80年,也就是说,古城的官署建筑物应该是东汉初期遗留下来的。与此相联系的是考古队又在同一地点的一堆废木料底下发现了堆积厚达70厘米、宽1米的一批糜子,糜子中夹杂着小麦(经科学鉴定,这里拣到的小麦花是当今世界上最早、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小麦花)。
  这一发现,正是东汉楼兰屯田的有力证据。
  东汉的楼兰屯田,还有另一个垦区即前汉的伊循。伊循自傅介子惩楼兰王之后即为鄯善国都。考古学家考证结果,伊循即今若羌东北的米兰一带。现在我国的水利工作者已经经过周密调査和测绘,将车尔臣河下游和米兰河流域的汉代灌溉系统复原了出来。这一灌溉系统呈树枝状散开,工程配置相当严密和科学。郦道元《水经注》曾记载,“敦煌索励字彦义,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贰师将军,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人,横断注宾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野,胡人称神。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咸服外国”。从这一记载观之,今若羌一带及米兰以东地区之开发,索励与毛奕是有功劳的,东汉以后在这一区域内有长史之设,恐与其地的大规模开发不无关系。考古学家黄文弼考证,“注宾河”即今之车尔臣河,车尔臣河下游,当然亦在楼兰国范围。
  精绝屯田精绝,西汉三十六国之一。位于塔克拉玛干南缘,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今民丰县城北150公里处,今尼雅遗址即古精绝国都。
  1956年从民丰的汉代尼雅遗址中,曾出土“司禾府印”一方。
  边长2厘米,高1. 7厘米。据王炳华先生考证:“司禾府是汉晋时期与屯田事务有关的一个机构。”可见精绝曾进行过屯田。但其规模和人数、起止时间,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考证。
  于阒屯田于阗即今和田市。位于西域南部,昆仑山北麓,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南道大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地扼东西交通咽喉,是汉与匈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永平十八年(75年)汉明帝死,焉耆乘东汉大丧,发兵攻击并杀死西域都护陈睦,班超在西域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次发兵围攻疏勒,超固守榮橐城,与疏勒王忠互相策应,坚守一年多。肃宗初即位,以都护陈睦战死,班超单危不能自立,乃下诏班超还中原。
  班超接旨忍痛从疏勒起程,准备沿丝绸南道返回。疏勒人民闻讯震惊,惧复为匈奴、龟兹所灭。都尉黎弇流泪说:“汉朝使者扔下我们不管,我们又要被龟兹灭亡了。”说罢当众抽刀自刎。班超含泪挥别,走到于阗,国王大臣环跪在地,抱住马腿,苦苦挽留。班超深受感动,决心为西域各族人民的利益而献身。他拨马返回疏勒,上书呈请留在西域。先后平定疏勒、莎车的叛乱,击退了大月氏的大规模入侵。并派人到乌孙同大昆莫、小昆莫加强了联系,龟兹及姑墨、温宿等地自动臣属于汉。公元88年,汉和帝即位。东汉与南匈奴联合,连年大败北匈奴。公元91年,北匈奴大部西迁,东汉再次统一西域,正式任命班超为都护,都护府设于龟兹它乾城;任命徐干为长史,驻在疏勒。又重新设立戊己校尉于车师之高昌壁,设置戊部侯于车师后部之侯城。再次恢复屯田,史称“二绝二通”。
  章帝元和元年(84年),汉廷“复遣假司马和恭等四人将兵八百诣超。超因发疏勒、于阗兵击莎车”《后汉书•班超传》)。这次出兵因疏勒王忠叛、康居遣精兵救莎车,因而未能获胜。次年,“超发于阒诸国兵二万五千人,复击莎车”(同上书和恭将800 士卒,驻屯何地?史籍未载。根据疏勒已有徐干所率1 000余名士兵驻屯,当不会再将和恭所率800名士兵驻此。于阗是战略要地,与疏勒在军事行动上可以互相策应,于阗又是水土肥美宜农宜牧的好地方,从军事部署,与屯田需要以及屯田军与于阗军共同参加军事行动等情况来判断,和恭所率士兵似应驻屯于阗,在于阗进行屯田,当然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考证。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