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明代中原与西域医药学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77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明代中原与西域医药学交流
分类号: R-091
页数: 30
页码: 358-387
摘要: 明代西域各族人民创造的医疗方法和使用的中草药更多地充实到祖国医药学的宝库里,这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
关键词: 医药学交流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明代西域各族人民创造的医疗方法和使用的中草药更多地充实到祖国医药学的宝库里,这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
  李时珍71,字东壁,号濒湖,湖北〓春县人,生于公元1518年,卒于公元1593年。我国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李时珍出身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受父亲的影响很深,从小即喜爱医药知识的学习,但父亲希望他攻读四书五经以求仕途。李时珍在父亲的严格督促下,精读经史之书甚勤,但却无心功名利禄。及长,他更加用心于医药学之研讨学习。父亲也不得不接受时珍的志愿,便将自己一生临床治病的经验传授给儿子。李时珍专心医药钻研的志愿得到父亲的赞同后,所有精力和时间几乎都用于医药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广搜博采上。他闭门读书达十年之久,对史学、哲学、文字学、训诂学等造诣甚深,尤其对药物名称、药性、药效、炮炙、药物资源,均有着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他在深入药物之研究中,走出读书室,躬身实践,足迹遍及湖北、湖南、广东、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有关谷、菜、瓜、果类药物的问题,就去向农夫学习;有关各种鱼、鳞、介类药物的问题,就去向渔夫请教;有关矿石类药物中的问题,就去向手工业工人、采矿者询问;有关蛇类药物、兽类药物中的问题,就去向捕蛇人、猎人调査,数十年如—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李时珍治学态度严谨,除了深入实地进行调査核实外,还做了不少临床药理实验、动物解剖和比较解剖等。如山茄花能使人笑,有麻醉作用,他采集后亲自尝试予以验证。他为了订正一味药往往花费很大精力,如为了能区别蓬蘽的五个不同品种,他亲自采集,一一对比鉴别,并与《尔雅》所记述者进行对照,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始得其的”,“诸家所说,皆未可信也”。他为丰富自己的著作,不但对前人之本草广收博采,还对当代人之用药经验进行总结。同时,还对国外传入以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用药经验进行整理。因此,他的《本草纲目》记述了许多由亚欧非国家和地区传入之药物。经过他的努力,使中国药用植物等新增加三百七十四种,达到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这一成就在中国药物学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个人的成就也尤为突出。
  李时珍治学思想比较进步,他不迷信古人,敢于“发现前人未到之处”。因此,他在《本草纲目》的每一种药物之下,几乎都列有正误一条,就是改正前人错误的内容。在这些正误中,凝聚着他一生之研究心得,无论是古人还是当代人,也不论是经典著作还是一般著作,只要他发现其中的任何错误,都给予批评指正,从不回避矛盾。可贵的是,李时珍所作的结论,不论是正名、产地、药性、气味功效和采集、加工,其纠正、辨误大多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而且符合科学道理的。他的正误提高了中国药物学的研究水平,有着明显的创造性,也说明他的自然科学知识渊博,鉴别能力高超。
  李时珍研究医药学的进步思想,还表现在对非科学的服石以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术,持有坚决的批判态度。如在谈论古代金银服石时批判说:“血肉之躯,水谷为赖,何能谌此金石重坠之物,久在肠胃乎。求仙而丧生,可谓愚也矣。”抱朴子云银可成仙,“亦方士谬言也,不足信”,为“邪说”、“幻诞之谈”。他还公然向药物学的老祖宗——《神农本草经》及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宣战,批评他们在提倡服石追求长生不老方面“误世之罪,通手天下”。他指出这些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李时珍治学态度严谨,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凡经研究者则力陈己见,所未能考察者则存疑待考,不作妄断。所以,他对许多未能深知的问题,则用“未审然否”、“亦无所询证,姑附于此,以俟博识”加以说明。这种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难能可贵,他对后人寄托的厚望和笃信,是给予我们的有力鞭策和鼓励。
  李时珍对发展中国药物学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是有口皆碑的。其实,他在医疗方面,发展切脉诊断方面,都有着出色的成就。
  由于他的医术高明,曾被召入太医院为最高统治集团治病。他医疗思想活跃,不但重视传统的理法方药理论,还很尊重金元四大家的医学争鸣论述,推崇张元素、李东垣的医疗思想,而且强调民间医疗经验的总结,他将自己收集到的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单方、秘方、验方,各一一附录于各该药物之下予以论述,这也是他的一大创举。他研究中药学数十年,参考各种图书八百多种,撰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集明代药物之大成。在诊断方面,他还撰有《濒湖脉学》一书,发展了中医诊断学。所著《奇经八脉考》一书,则是规范中医经络学说的一次有价值的努力。李时珍被誉为中国最著名的医药学家、世界著名的学者,当受之无愧。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代表作,撰成于公元1578年,得知名人士文学家、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作序,于1590年在南京刊行,即世之谓金陵版。李时珍之子李建元将书进献皇帝,圣旨: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书成后经儿子进献虽已实现,但并未达到借朝廷之力予以推广之遗愿。可喜的是,《本草纲目》以其继往开来的卓越成就迅即为医药学界赞赏推崇,金陵初刊后不到七年,即在江西刊刻了第二版。到目前为止,仅国内刊刻排印次数就已近达六十次之多,平均每六年多即再版印刷一次,足见其影响之大了。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72,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绘制药物图一千一百零九幅,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首。所收药物以其天然来源及属性为纲,分为十六部;在同一部下,则以相近之类别为目,更为六十个类目,条分缕析,一目了然。李时珍的药物分类法在前人基础上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有着相当高的科学价值。例如,其所收之一千零九十四种植物药,是根据其根、茎、叶、花、果的特点,及其性味、形态、生长环境、习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归纳比较进行区分的。李时珍的动物药分类法尤其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书中把四百四十四种动物药分成虫、鳞、介、禽、兽、人等六部。其中虫部所记述者相当干无脊椎动物,鳞部所记述者相当于鱼类,介部所记述者有一部分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禽部所记述者则相当于鸟类,兽部所记述者系指哺乳类动物,人部是指人类。这样的分类排列顺序李时珍认为是“从贱至贵”。这个贵贱,既非药用之经济价值,也非动物体型之大小,而是指动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言。有一个例子足以证明李时珍说的贵贱,确是对动物发展的一种肯定,绝非其存在的经济社会价值。譬如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龙、凤,均被列入低级的鱗、禽部。
  《本草纲目》对动物药的分类,确已具备了生物进化的进步思想。
  《本草纲目》论述动物性药物时还科学地指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兽生于山,故毛似草;毛合四时,色合五方”。充分论证了动物为求生存适应环境而变异的生物特征。在有关家种、驯养时更指出:野生动物可以人工驯养,而家种植物优于野生。实际上是对生物受到人工方法的干预而发生变异和动物遗传的某些特征的有关认识。
  《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文化科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成就。
  (1)总结了 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本草纲目》对药物广泛收载,多达一千八百余种,较《证类本草》所载药物一千五百种,增加了三百余种。书中附有药图一千余幅,药方一万一千余首。它对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总结,是我国药物学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 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如把实为两药而被混为一物的葳蕤与女萎分清;把同是一物而被误为两药的南星与虎掌更正;把被误为兰草的兰花,被误为百合的卷丹区分开;把被误列为草类的生姜、山药归为菜类等等。
  (3) 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李时珍对药物分类的突出优点有二:一是按照“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原则,即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上符合进化论的观点,因而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二是“物以类从,目随纲举”,既使各种药物依其性质归类,又便于寻觅査阅。李时珍这部医药学巨著之所以采用“纲目”两字,显然可能受到宋代朱熹《通鉴纲目》、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的影响,但从《本草纲目》的内容看,其“纲目”两字,更有其用意。一是“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各以类从”;二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每药标一总名,正大纲也。大书气味、主治,正小纲也。分注释名、集解、发明,详其目也”;三是同一种药物,由于其不同部分均可供药用,则以此药总体为纲,各部为目,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标粱为纲,而赤、黄粱米皆列为目之类”。因此,本书的分类确实基本上达到了纲目清晰的目的。
  (4) 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本草纲目》对每种药物的记述,包括校正、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名称、历史、形态、鉴别,到采集、加工、功效、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和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如三七的功效,李时珍总结为“止血、散血、定痛”,这是符合实际的高度概括。又如元胡索止痛、大风子治麻风等功效,李时珍都给予肯定。
  (5) 纠正了一些违反科学的见解。李时珍通过科学的总结,批判了以往记载服食水银、雄黄可以成仙的说法,纠正了这些违反科学规律的见解。例如水银,李时珍指出“大明言其无毒,本经言其久服神仙,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又如“草子可以变鱼”等一些违反科学的见解,李时珍也都给予说明更正。
  (6) 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本草纲目》不仅对药物学作了详细记载,同时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症状、卫生预防等作了不少正确的叙述,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天文、气象等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论述。
  动物学如对驼鸟的描述,引用多种文献写道:“李延寿《后魏书》云:波斯国有鸟,形如驼,能飞不高,食草与肉,亦啖火,日行七百里。郭义恭《广志》云:安息国有大雀,雁身驼蹄,苍色,举头高七八尺,张翅丈余,食大麦,其卵如瓮,其名驼鸟……”矿物学如对石油的产地与形状所作的详细记述:“石油所出不一,出陕之肃州、鄜州、延州、延长,广之南雄以及缅甸者。自石岩中流出,与泉水相杂,汪汪而出,肥如肉汁。土人以草挹入缶中,黑色颇似淳漆,作雄黄气。土人多以燃灯甚明,得水愈炽,不可入食。”并说:“国朝正德末年,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则焰弥甚,扑之以灰则灭。作雄黄气,土人呼为雄黄油,亦曰硫黄油。”物理学如借助于了解空气中的湿度变化推测雨量大小:“每旦以瓦瓶秤水,视其轻重,重则雨多,轻则雨少。”又如书中在谈到石胆(即胆矾)时写到:“但以火烧之成汁者,必伪也。涂于铁及铜上烧之红者,真也。
  又以铜器盛水,投少许入中,及不青碧,数日不异者,真也。”显然,这段记述主要是说明检验石胆真假的方法,然而这正反映当时已经掌握的一些化学试验。《本草纲目》有关农学方面的记载也是相当丰富的。其中所载“梨品甚多,必须棠梨,桑树接过者,则结子早而佳。”介绍了用嫁接法改良果树品种的办法。“梨与萝卜相间收藏,或削梨蒂插于萝卜上藏之,皆可经年不烂”,“桃树生虫,煮猪头汁浇之即止”等,都是值得重视的经验。从以上所举出的一些实例,已足以说明《本草纲目》在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
  (7)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本草纲目》引载了 16世纪以前的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既有医药方面的,包括历代诸家本草与医药著述;也有非医药方面的,包括经史百家著述。在这许多引载的文献资料中,有的原书后来佚失,但由于《本草纲目》的摘录记载和注明了原出处,因此使某些佚书的部分资料得以保存下来。
  《本草纲目》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自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胡承龙出资在南京刻成第一版(即金陵版)刊行后,接着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江西巡抚夏良心在南昌翻刻了第二版,其后屡经翻刻再版,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国内医药学著作中罕见的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著作之一。同时随着该书之东渡和西传,《本草纲目》在国外影响之大,可能是中国医药著作中之仅有者。
  早在《本草纲目》刊印后十一年,江西本就东渡日本,以“神君御前本”珍藏幕府首脑德川座右。公元1614年,日本著名医学家曲直更得到金陵本。公元1637年,日本便以江西本为底本翻印《本草纲目》。此间除了医学家们竞相传抄外,刊刻之江西本、杭州本等先后有八次之多。另外,公元1699年,冈本的《图画和语本草纲目》虽只载药一千八百三十四种,但可称是日译之始。此后,以日语编译之作很多。1934年东京春阳堂刊印的《头注国译本草纲目》精装本十五册,是日本全译《本草纲目》的第一部。1974年至1979年又出版了修订本。三百多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日本学者以《本草纲目》为课题的研究论文和著作真可谓雨后春笋,方兴未艾。《本草纲目》西传,据现在所知,最早者可能是18世纪初。此后,《本草纲目》或被带到欧洲,或被节译介绍到西方。到公元18世纪末,《本草纲目》被摘译的西文本有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本草纲目》的中文本也同时相继传到美,英、法、俄、德、意、荷、瑞典、比利时分别藏有《本草纲目》的善本,如金陵本(公元1596年)、江西本(公元1603年)、张云中本(公元1655年)、太和堂本(公元1655年)等十余种。尤其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的首刻本金陵本,是经日本著名本草学家森立之(公元1807—1885年)批注过的,更为可贵。
  《本草纲目》传入欧美,不但使西方医药学界开阔了眼界,而且对生物学研究以及其他科学都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国外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进化论奠基者达尔文(公元1809—1882年),在其《物种起源》(公元1859年)、《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公元1868年)及《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公元1871年)三书中,曾数次引用了《本草纲目》的资料。虽然,达尔文所引的某些资料未写明取之于《本草纲目》,而说是得之于《古代中国百科全书》,但他所说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实际上就是《本草纲目》,这只需将他所引资料同《本草纲目》有关记载相对照即可证明。例如,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说到鸡的变种时,写道:“倍契先生告诉我说,……在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曾经提到过七个品种,包括我们称为跳鸡即爬鸡的,以及具有黑羽、黑骨和黑肉的鸡,其实这些材料还是从更古老的典籍中搜集的。”而《本草纲目》卷四十八“鸡”条中写道:“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俱黑者”,同时还引载了 10世纪《太平御览》关于乌骨鸡故事。此外,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谈到人工养殖金鱼家化的历史时写道金鱼被引进欧洲不过是三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但在中国自古以来它们就在拘禁下被饲养了。……在一部中国古代著作中曾经说道:朱红色鱗的金鱼最初是在宋朝于拘禁情况下育成的,现在到处的家庭都养金鱼作为观赏之用。”而《本草纲目》在记述金鱼时写道:“金鱼有鲤、鲫、鳅、䱗数种……湖中有赤鳞鱼即此也。自宋始有畜者。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可见,达尔文关于金鱼家化史的资料,确是转引自《本草纲目》,这也充分说明《本草纲目》影响之深远。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局限,《本草纲目》中也存在错误之处,有一些不科学的说法和封建迷信之说及个别无稽之谈,引载历代文献也有注错而张冠李戴的情况。但总的来说,《本草纲目》的成就是主要的。后世一些医家和学者受到《本草纲目》的启发和影响,先后编成相类型的本草书,如汪昂的《本草备要》、莫熺的《本草纲目摘要》、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林起龙的《本草纲目必读》等。不少国内外学者对《本草纲目》给以高度评价,鲁迅称此书“含有丰富的宝藏”、“实在是极可宝贵的”;郭沫若称李时珍为“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当代英国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李时珍的名字及其业绩,将永载史册,与世长存。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这些新增药物大部分来自国外和边疆地区,其中记载西域的药材约百种之多。
  现从《本草纲目》中摘录西域药物数种,以示梗概。
  据《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记载:“玉(别录上品)〔校正〕并入别录玉屑。〔释名〕玄真(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玉乃石之美者。
  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觸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锐廉而不技,洁也。其字像三玉连贯之形。葛洪抱朴子云:玄真者,玉之别名也,服之令人身飞轻举。故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极。〔集解〕(别录曰)玉泉、玉屑,生蓝田山谷,采无时。(弘景曰)好玉出蓝田及南阳徐善亭部界中,日南、卢容水中,外国于阒疏勒诸处皆善。洁白如猪膏,叩之鸣者,是真也。其比类者,甚多相似,宜精别之。所以燕石入笥,卞氏长号也。(珣曰)异物志云:玉出昆仑。别宝经云:凡石韫玉,但将石映灯看之,内有红光,明如初出日,便知有玉也。(颂曰)今蓝田、南阳、日南不闻有玉,惟于阗出之。晋平居海为鸿胪卿张匡邺使于阒,作行程记,载其采玉之地云:玉河在于阒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阒界牛头山,乃疏为三河:一曰白玉河,在城东三十里;二曰绿玉河,在城西二十里;三曰乌玉河,在绿玉河西七里。其源虽一,而其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故人谓之捞玉,其地有禁,器用服食,往往用玉。各地所有,亦自彼来。王逸玉论,载玉之色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肪,黑如纯漆,谓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今青白玉常有,黑者时有,黄赤者绝无,虽礼之六器,亦不能得其真者。今仪州出一种石,如蒸栗色,彼人谓之栗玉,或云亦黄玉之类,但少润泽,声不清越,为不及也。然服食者,惟贵纯白,他色亦不取焉。(承曰)仪州栗玉,乃黄石之光莹者,非玉也。玉坚而有理,火刃不可伤。此石小刀便可雕刻,与阶州白石同体而异色尔。(时珍曰)按太平御览云:交州出白玉,夫余出赤玉,挹娄出青玉,大秦出菜玉,西蜀出黑玉,蓝田出美玉,色如蓝,故曰蓝田。淮南子云: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观此诸说,则产玉之处亦多矣,而今不出者,地方恐为害也,故独以于阗玉为贵焉。古礼玄珪苍璧,黄琮赤璋,白琥玄璜,以象天地四时而立名尔。礼记云:石蕴玉则气如白虹,精神见于山川也。博物志云:山有榖者生玉。尸子云:水圆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地镜图云:二月山中草木生光下垂者有玉,玉之精如美女。玉书云:玉有山玄文,水苍文,生于山而木润,产于水而流芳,藏于璞而文采露于外。观此诸说,则玉有山产,水产二种。各地之玉多在山,于阒之玉则在河也。其石似玉者,珷玞、琨、珉、超、瓔也。北方有罐子玉,雪白有气眼,乃药烧成者,不可不辨,然皆无温润。稗官载火玉色赤,可烹鼎;暖玉可辟寒;寒玉可辟暑;香玉有香;软玉质柔;观曰玉,洞见曰中宫阙,此皆希世之宝也。(宗奭曰)燕玉出燕北,体柔脆如油,和粉色,不入药用。
  “玉屑(别录)〔修治〕(弘景曰)玉屑是以玉为屑,非别一物也。
  仙经服〓玉,有捣如米粒,乃以苦酒辈,消令如泥。亦有合为浆者。
  凡服玉皆不得用已成器物,及冢中玉璞。(恭曰)饵玉当以消作水者为佳。屑如麻豆服者,取其精润脏腑,滓秽当完出也。又为粉服者,即使人淋壅。屑如麻豆,其义殊深。化水法,在淮南三十六水法中。
  〔气味〕甘,平,无毒。(珣曰)咸,寒,无毒。(时珍曰)恶鹿角,养丹砂。〔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别录)。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大明)。滋养五脏,止烦躁,宜共金、银、麦门冬等同煎服,有益(李珣)。〔附方〕小儿惊啼(圣惠方)白玉二钱半、寒水石半两,为末,水调涂心下。痃癖鬼气、往来疼痛,及心下不可忍者,不拘大人小儿。(圣惠方)白玉、赤玉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面身瘢痕(圣济录)真玉日曰磨之,久则自灭。
  “玉泉(本经)〔释名〕玉札(本经)、玉浆(开宝)、琼浆。(普曰)玉泉,一名玉屑。(弘景曰)此当是玉之精华,白者质色明澈,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今人无复的识者,通一为玉尔。(志曰)按别本注云:玉泉者,玉之泉液也。以仙室玉池中者为上,故一云玉液。今仙经三十六水法中,化玉为玉浆,称为玉泉,服之长年不老,然功劣于自然泉液也。(宗奭曰)本经言:玉泉生蓝田山谷,采无时。今蓝田无玉,而泉水古今不言采。陶氏言玉为水,故名玉泉。如此则当言玉水,不当言玉泉,泉乃流布之义。今详泉字乃浆之误,去古既远,文字脱误也。道藏经有金饭玉浆之文,唐李商隐有琼浆未饮结成冰之诗,是采玉为浆,断无疑矣。别本所注不可取也。若如所言,则举世不能得,亦漫立此名耳。 (时珍曰)玉泉作玉浆甚是。别本所注乃玉髓也,别录自有条,诸家未深考尔。〔修治〕(青霞子曰)作玉浆法:玉屑一升,地榆草一升,稻米一升,取白露二升,铜器中煮,米熟绞汁,玉屑化为水,以药纳入,所谓神仙玉浆也。(藏器曰)以玉投朱草汁,化成醴。朱草,瑞草也。术家取蟾蜍膏软玉如泥,以苦酒消之成水。
  〔气味〕甘,平,无毒。(普日)神农、歧伯、雷公:甘。李当之:平。畏款冬花,青竹。〔主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三年色不变(本经)。疗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目,久服轻身长年(别录)。治血块(大明)。〔发明〕(慎微曰)天宝遗事:杨贵妃含玉咽津,以解肺渴。王莽遗孔休玉曰:君面有疵,美玉可以灭瘢。后魏李预得餐玉之法,乃采访蓝田,掘得若环璧杂器形者,大小百余枚,捶作屑,日食之,经年云有效验,而好酒损志。及疾笃,谓妻子曰:眼玉当屏居山林,排弃嗜欲,而吾酒色不绝,自致于死,非药之过也。尸体必有异于人,勿使速殡,令后人知餐服之功。时七月中旬,长安毒热,停尸四日,而体色不变,口无秽气。(弘景曰)张华云:服玉用蓝田谷玉白色者,平常服之,则应神仙。有人临死服五斤,死经三年,其色不变。古来发冢见尸如生者,其身腹内外,无不大有金石。汉制,王公皆用珠襦玉匣,是使不朽故也。炼服之法,水屑随宜。虽曰性平,而服玉者亦多发热,如寒食散状。金玉既天地重宝,不比余石,若未深解节度,勿轻用之。(志曰)抱朴子云: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但其道迟成,须服一二百斤,乃可知也。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亦可饵以为丸,亦可以烧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伤,百毒不死。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得璞玉乃可用也。赤松子以玄虫血渍玉为水服之,故能乘烟霞上下。玉屑与水服之,俱令人不死。所以不及金者,令人数数发热,似寒食散状也。若服玉屑,宜十日一服雄黄、丹砂各一刀圭,散发洗沐冷水,迎风而行,则不发热也。董君异常以玉醴与盲人服,旬日而目愈也。(时珍曰)汉武帝取金茎露和玉屑服,云可长生,即此物也。但玉亦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尔。养尸招盗,反成暴弃,曷若速朽归虚之为见理哉”73。据《本草纲目•石部》第十一卷记载:“硇砂(唐本草)〔释名〕〓砂、狄盐(日华),北庭砂、气砂(图经),透骨将军。(时珍曰)硇砂性毒,服之使人硇乱,故曰硇砂。狄人以当盐食。土宿本草云:硇性透物,五金借之以为先锋,故号为透骨将军。(炳曰)生北庭者为上,人呼为北庭砂。〔集解〕(恭曰)硇砂出西戎,形如牙硝,光净者良。
  (颂曰)今西凉夏国及河东、陕西近边州郡亦有之。然西戎来者颗块光明,大者有如拳,重三五两,小者如指面,入药最紧。边界出者,杂碎如麻豆粒,又夹砂石,用之须水飞澄去土石讫,亦无力,彼人谓之气砂。(时珍曰)硇砂亦消石之类,乃卤液所结,出于青海,与月华相射而生,附盐而成质,虏人采取淋炼而成。状如盐块,以白净者为良。其性至透,用黝罐盛悬火上则常干,或加干姜同收亦良。若近冷及得湿,即化为水或渗失也。一统志云:临洮兰县有洞出硇砂。张匡邺行程记云:高昌北庭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光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色,谓之火焰山。采硇砂者,乘木屐取之,若皮底即焦矣。北庭即今西域火州也。〔修治〕(宗奭曰)凡用须水飞过,去尘秽,入瓷器中,重汤煮干,则杀其毒。(时珍曰)今时人多用水飞净,醋煮干如霜,刮下用之。〔气味〕咸,苦,辛,温,有毒。(恭曰)不宜多服。柔金银,可为焊药。(权曰)酸,咸,有大毒。能消五金八石,腐坏人肠胃。生食之,化人心为血。中其毒者,生绿豆研汁,饮一二升解之。畏浆水,忌羊血。(大明曰)辛,酸,暖,无毒。畏一切酸。凡修治,用黄丹、石灰作柜,煅赤使用,并无毒。世人自疑烂肉,而人被刀刃所伤,以之罨傅,当时生痂。(藏器曰)其性大热,服之有暴热损发,云温者误也。(抱朴子曰)伏硇药甚多:牡〓、海螵蛸、晚蚕砂、羊〓骨、河豚鱼胶、鱼腥草、萝卜、独帚、卷柏、羊蹄、商陆、冬瓜、羊踯躅、苍耳、乌梅。(〓曰)硇遇赤须、汞留金鼎。〔主治〕积聚,破结血,止痛下气,疗咳嗽宿冷,去恶肉,生好肌,烂胎。亦入驴马药用(唐本草)。主妇人丈夫嬴瘦积病,血气不调,肠鸣,食饮不消,腰脚痛冷,痃癖痰饮,喉中结气,反胃吐水,令人能食肥健(藏器)。除冷病,大益阳事(甄权)。补水脏,暖子宫,消瘀血,宿食不消,食肉饱胀,夜多小便,丈夫腰胯酸重,四肢不任,妇人血气心疼,气块痃癖,及血崩带下,恶疮瘜肉。傅金疮生肉(大明)。去目翳弩肉(宗奭)。
  消内积(好古治噎膈症瘕,积痢骨哽,除痣黡疣赘(时珍)。〔发明〕(藏器曰)一飞为酸砂,二飞为伏翼,三飞为定精,色如鹅儿黄。
  为诸补药为丸眼之,有暴热。(颂曰)此药近出唐世,而方书著古人单服一味伏火作丸子,亦有兼硫黄、马牙消辈合饵者,不知方出何时?殊非古法。此物本攻积聚,热而有毒,多服腐坏人肠胃,生用又能化人心为血,固非平居可饵者。而西土人用腌肉炙以当盐,食之无害,盖积习之久,自不毒也。(宗奭曰)金银有伪,投硇砂锅中,伪者尽消化,况人腹中有久积,岂不腐溃?(元素曰)硇砂破坚癖,不可独用,须入群叭药中用之。(时珍曰)硇砂大热有毒之物,噎膈反胃积块内症之病,用之则有神功。盖此疾皆起于七情饮食所致,痰气郁结,遂成有形,妨碍道路,吐食痛胀,非此物化消,岂能去之?其性善烂金银铜锡,庖人煮硬肉,入硇砂少许即烂,可以类推矣。所谓化人心为血者,亦甚言其不可多服尔。张果玉洞要诀云:北庭砂秉阴气之气,含阳毒之精,能化五金八石,去秽益阳,其功甚著,力并硫黄。独孤滔丹房镜源云:硇砂性有大毒,为五金之贼,有沉冷之疾,则可服之,疾减便止,多服则成拥塞痈肿。二说甚明,而唐宗医方乃有单服之法,盖欲得其助阳以纵欲,而不虞其损阴以发祸也。其方唐慎微已收附本草后,今亦存之,以备考者知警。〔附方〕服食法,硇砂丸:硇砂不计多少,入罐子内,上面更坐罐子一个,纸筋白土上下通泥了,晒干。上面罐子内盛水,以苍耳干叶为末,铺头盖底,以火烧之。火尽旋添火,水尽旋添水,从辰初起至戌一伏时,住火勿动。
  次日取出研,米醋面糊和丸梧子大。每眼四五丸,温酒或米饮下,并无忌。久服进食无痰(经验方元脏虚冷,气攻脐腹疼痛。用硇砂一两,以纤霞草末二两和匀,用小砂罐不固济,慢火烧赤,乃入硇在罐内,不盖口,加顶火一秤,待火尽炉寒取出。用川乌头去皮脐,生研末二两和匀,汤浸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木香汤,醋汤任下,日一眼(陈巽方)。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面青足冷。硇砂二两,桃仁一两去皮,酒一小盏,煎硇十余沸,去砂石,入桃仁泥,旋旋煎成膏,蒸饼和丸梧子大,每热酒下二十丸(圣惠方)。积年气块,脐腹疼痛。硇砂醋煮二两,木瓜三枚切,须去瓤,入硇在内,碗盛,于日中晒至瓜烂,研匀,以米醋五升,煎如稀饧,密收。用时旋以附子末和丸梧子大,热酒化下一丸(圣惠方)。痃癖症块。硇砂丸:治痃癖症块,暖水脏,杀三虫,妇人血气,子宫冷。腊月收桑条灰,淋去苦汁,日干。每硇砂一两,用灰三两,以水化硇,拌灰干湿得所。以瓶盛灰半寸,入硇于内以灰填盖固济,文武火煅赤,冷定取出,研。以箕铺纸三重,安药于上,以热水淋之,直待硇味尽即止。以钵盛汁,于热灰火中养之,常令鱼眼沸,待汁干入瓶,再煅一食顷,取出重研,以粟饭和丸绿豆大。每空心,酒下五丸,病去即止(圣惠方)。噎膈反胃,邓才清云:用北庭砂二钱,水和荞麦面包之,煅焦,待冷,取中间湿者,焙干一钱,入槟榔二钱,丁香二个,研匀。每服七厘,烧酒送下,日三服,愈即止。后吃白粥半月,仍服助胃丸药。孙天仁集效方:用北庭砂二两,一两用人言末一两,同入罐内,文武火升三炷香,取出,灯盏上末;一两以黄丹末一两,同入罐内,如上法升过,取末。用桑灰霜一两,研匀。每服三分,烧酒下,愈即止。又方:平胃散各一钱,入硇砂、生姜各五分,为末。沸汤点服二钱,当吐出黑物如石,屡验。一切积痢,灵砂丹:用硇砂、朱砂各二钱半,为末。用黄蜡半两,巴豆仁三七粒去膜,同入石器内,重汤煮一伏时,候豆紫色为度。去二七粒,止将一七粒同二砂研匀,溶蜡和收。每旋丸绿豆大,或三丸、五丸,淡姜汤下(本事方)。月水不通,脐腹积聚疼痛。硇砂一两,皂角五挺,去皮子,锉为末,以头醋一大盏,熬音,入陈皮末三两,捣三百杵,丸梧子大。每温酒下五丸(圣惠方)。死胎不下,硇砂、当归各半两,为末,分作二服,温酒调下,如人行五里,再一服(瑞竹堂方)。喉痹口噤,砲砂、马牙消等分,研匀,点之(圣惠方)。悬痈卒肿,硇砂半两,绵裹含之,咽津即安(圣惠方)。牙齿肿痛,老鼠一个去皮,以硇砂淹擦,三日肉烂化尽,取骨,瓦上焙干,为末,入樟脑一钱,蟾酥二分。每以少许点牙根上,立止(孙氏集效方)。偏头风痛,硇砂一分,水润豉心一分,捣丸皂子大,绵包露出一头,随左右内鼻中,立效(圣惠方)。损目生瘀,赤肉弩出不退。杏仁百个,蒸熟去皮尖研,滤取清汁,入硇砂末一钱,水煮化。日点一二次自落(普济方)。鼻中癔肉,硇砂点之,即落(白飞霞方)。鼻中毛出,昼夜可长一二尺,渐渐粗圆如绳,痛不可忍,摘去复生,此因食猪羊血过多致生。用乳香、硇砂各一两为末,饭丸如梧子大。每空心临卧各服十丸,水下。自然退落(夏子益奇疾方)。鱼骨哽咽,砲砂少许,嚼咽立下(外台秘要)。蚰蜒入耳,砲砂、胆矾等分为末。每吹一字,虫化为水(圣济录)。割甲侵肉,久不瘥。硇砂、矾石为末裹之,以瘥为度(外台秘要蝎虿叮螫,水调砲砂涂之,立愈(千金方)。代指肿痛,唾和白硇砂,以面作碗子,套指入内,一日瘥(千金方)。面上疣目,硇砂、硼砂、铁锈、麝香等分研,擦三次自落(集效方)。丁疮肿毒,好硇砂、雄黄等分研。以银篦刺破疮口,挤去恶血,安药一豆入内,纸花贴住即效。毒气入腹呕吐者,服护心散(瑞竹堂方)。疝气卵肿,胀痛不可忍。念珠丸:用砲砂、乳香各二三钱,黄蜡一两,研溶和丸,分作一百单八丸,以绵缝,露一夜,次日取出,蛤粉为衣。每用一丸,乳香汤吞下,日二眼,取效(本事方)。诸劳久嗽,方见兽部下据《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记载:“红蓝花(宋开宝)〔释名〕红花、黄蓝。(颂曰)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集解〕(志曰)红蓝花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博物志云:张骞得种于西域。
  今魏地亦种之。(颂曰)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月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花下作梂猬多刺,花出梂上,圃人乘露采之,采已复出,至尽而罢。梂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暴干,以染真红,又作胭脂。(时珍曰)红花二月、八月、十二月皆可以下种,雨后布子,如种麻法。初生嫩叶,苗亦可食。其叶如小蓟叶。至五月开花,如大蓟花而红色。侵晨采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粟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晒干,或捏成薄饼,阴干收之。入药搓碎用。其子五月收采,淘净捣碎煎汁,入醋拌蔬食,极肥美。又可为车脂及烛。
  “花〔气味〕辛,温,无毒。(元素曰)入心养血,谓其苦温,阴中之阳,故入心。佐当归,生新血。(好古曰)辛而甘苦温,肝经血分药也。入酒良。〔主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并主蛊毒(开宝)。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震亨)。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时珍)。〔发明〕(时珍曰)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汁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通女子经水。多则行血,少则养血。按养疴漫笔云:新昌徐氏妇,病产运已死,但胸膈微热。有名医陆氏曰:血闷也。得红花数十斤,乃可活。遂亟购得,以大锅煮汤,盛三桶于窗格之下,舁妇寝其上熏之,汤冷再加。
  有顷指动,半日乃苏。按此亦得唐许胤宗以黄芪汤熏柳太后风病之法也。〔附方〕六十二种风,张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内血气刺痛。
  用红花一大两,分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钟半,顿服之,不止再服(图经本草)。一切肿疾,红花熟捣取汁眼,不过三服瘥(外台秘要)。
  喉痹壅塞不通者。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为度。如冬月无生花,以干者浸湿绞汁煎服,极验(海上方)。热病胎死,红花酒煮汁,饮二三盏(熊氏补遗)。胎衣不下,方同上(杨氏产乳)。产后血运,心闷气绝。红花一两,为末,分作二服,酒二盏,煎一盏,连服。
  如口噤,斡开灌之。或入小便尤妙(子母秘录)。聤耳出水,红蓝花三钱半,枯矾五钱,为末,以绵杖缴净吹之。无花则用枝叶。一方去矾(圣惠方)。噎膈拒食,端午采头次红花,无灰酒拌,焙干,血竭瓜子样者,等分为末,无灰酒一盏,隔汤顿热,徐咽。初服二分,次日四分,三日五分(杨起简便方)。
  “子〔主治〕天行疮痘,水吞数颗(开宝功与花同(苏颂)。
  〔附方〕血气刺痛,红蓝子一升,捣碎,以无灰酒一大升拌子,暴干,重捣筛,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四十丸(张仲景方)。疮疽不出,红花子、紫草茸各半两,蝉蜕二钱半,水酒钟半,煎减半,量大小加减眼(庞安常伤寒论)。女子中风,血热烦渴。以红蓝子五合,熬捣,且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渣细细咽之(贞元广利方)。
  “苗〔主治〕生捣,涂游肿(开宝)”75。
  据《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记载:“番红花(纲目)〔释名〕泊夫蓝(纲目),撒法郎。〔集解〕(时珍曰)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元时以入食馔用。按张华博物志言:张骞得红蓝花种于西域,则此即一种,或方城地气稍有异耳。〔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活血。久服令人心喜。又治惊悸(时珍〉。〔附方〕伤寒发狂,惊怖恍惚。用撒法郎二分,水一盏,浸一夕服之。天方国人所传(王玺医林集要),”76据《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记载:“燕脂(纲目)〔释名〕禋赦(时珍曰)按伏侯中华古今注云: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
  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或作〓赦。匈奴人名妻为阏氏,音同燕脂,谓其颜色可爱如燕脂也。俗作〓肢、胭支者,并谬也。
  〔集解〕(时珍曰)燕脂有四种:一种以红蓝花汁染胡粉而成,乃苏鹗演义所谓燕脂叶似蓟,花似蒲,出西方,中国谓之红蓝,以染粉为妇人面色者也。一种以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乃段公路北户录所谓端州山间有花丛生,叶类蓝,正月开花似蓼,土人采含苞者为燕脂粉,亦可染帛,如红蓝者也。一种以山榴花汁作成者,郑虔胡本草中载之。一种以紫矿染绵而成者,谓之胡燕脂,李B0南海药谱载之,今南人多用紫矿燕脂,俗呼紫梗是也。大抵皆可入血病药用。又落葵子亦可取汁和粉饰面,亦谓之胡燕脂,见菜部。〔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小儿聘耳,浸汁滴之(开宝)。活血,解痘毒(时珍曰)。〔附方〕乳头裂破,燕脂、蛤粉为末,傅之(危氏得效方)。婴孩鹅口,白厚如纸。用〓子燕脂,以乳汁调涂之,一宿效。男用女乳,女用男乳(集简方)。漏痘肿痛,猪.胆七个,绵燕脂十个洗水,和匀,搽七次即可(救急方)。防痘入目,燕脂嚼汁点之(集简方)。痘疮倒陷,干燕脂三钱,胡桃烧存性一个,研末,用胡荽煎酒服一钱,再服取效(救急方)。”77据《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记载:“胡荽(本草经)〔释名〕香荽(拾遗),胡菜(外台),蒝荽。(时珍曰)荽,许氏说文作葰,云美属,可以香口也。其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今俗呼为廣荽,乃茎叶布散之貌。俗作芫花之芫,非也。(藏器曰)石勒讳胡,故并,汾人呼胡荽为香荽。〔集解〕(时珍曰)胡荽处处种之。八月下种,晦日尤长。初生柔茎细叶,叶有花纹,根软而白。冬春采之,香美可食,亦可作菹。道家五荤之一。立夏后开细花成簇,如芹菜花,淡紫色。五月收子,子如大麻子,亦辛香。按贾思勰齐民要术云:六七月布种者,可竟冬食。春月采子沃水生芽种者,小小供食而已。王祯农书云:胡荽于蔬菜中,子、叶皆可用,生、熟俱可食,甚有益于世者。宜肥地种之。〔正误〕(李鹏飞曰)胡荽,荞子也。(吴瑞曰)胡荽俗呼藠子,根、苗如蒜。(时珍曰)荞子即藠子,乃薤也,李、吴二氏并作胡荽,误矣。
  “根叶〔气味〕辛,温,微毒。(诜曰)平,微寒,无毒。可和生菜食。此是荤菜,损人精神。华佗云:胡臭、口臭、〓齿及脚气、金疮人,皆不可食,病更加甚。(藏器曰)久食令人多忘。根,发痼疾。不可同邪蒿食,令人汗臭难瘥。(时珍曰)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不可食此。伏石钟乳。〔主治〕消谷,治五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疗沙疹,豌豆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通心窍(嘉祐)。补筋脉,令人能食。治肠风,用热饼裹食,甚良(孟诜)。合诸菜食,气香,令人口爽,辟飞尸,鬼疰,蛊毒(吴瑞)。辟鱼肉毒(宁原)。〔发明〕(时珍曰)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故痘疮出不爽快者,能发之。诸疮皆属心火,营血内摄于脾,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得臭恶则雍滞故尔。按杨士瀛直指方云:痘疹不快,宜用胡荽酒喷之,以辟恶气。床帐上下左右皆宜挂之,以御汗气、胡臭、天癸、淫佚之气。一应秽恶,所不可无。若儿虚弱,及天时阴寒,用此最妙。如儿壮实,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时,加以酒麹助疟,以火益火,胃中热炽,毒血聚畜,则变成黑陷矣。不可不慎。〔附方〕疹痘不快,用胡荽二两切,以酒二大盏煎沸沃之,以物盖定,勿令泄气。候冷去滓,微微含喷,从项背至足令遍。勿喷头面(经验后方)。热气结滞,经年数发者。胡荽半斤,五月五日采,阴干,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未瘥更服。春夏叶、秋冬根茎并可用(必效方)。孩子赤丹,胡荽汁涂之(谭氏方)。面上黑子,廣荽煎汤,日日洗之(小说)。产后无乳,干胡荽煎汤饮之效(经验方)。小便不通,胡荽二两,葵根一握,水二升,煎一升,入滑石末一两,分三四服(圣济总录肛门脱出,胡荽切一升,烧烟熏之,即入(子母秘录)。解中蛊毒,胡荽根捣汁半升,和酒服,立下神验(必效方)。蛇虺螫伤,胡荽苗,合口椒等分,捣涂之(千金方)。
  “子〔气味〕辛,酸,平,无毒(妙用)。〔主治〕消谷能食(思邈)。
  蛊毒五痔,及食肉中毒,吐、下血,煮汁冷服,又以油煎,涂小儿秃疮(藏器)。发痘疹,杀鱼腥(时珍)。〔附方〕食诸肉毒,吐下血不止,痿黄者。胡荽子一升煮令发裂,取汁冷服半升,日、夜各一服,即止(食疗本草)。肠风下血,胡荽子和生菜,以热饼裹食之(同上)。痢及泻血,胡荽子一合,炒捣末,每服二钱,赤痢砂糖水下,白痢姜汤下,泻血白汤下,日二(普济方)。五痔作痛,胡荽子炒,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数服见效(海上仙方)。痔漏脱肛,胡荽子一升,乳香少许,以小口瓶烧烟熏之(儒门事亲)。肠头挺出,秋冬捣胡荽子,醋煮熨之,甚效(孟诜食疗本草)。牙齿疼痛,胡菜子(即胡荽子)五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含漱(外台秘要)。”78据《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记载:“胡萝卜(纲目)〔释名〕(时珍曰)元时始自胡地来,气味微似萝卜,故名。〔集解〕(时珍曰)胡萝卜今北土,山东多莳之,淮、楚亦有种者。八月下种,生苗如邪蒿,肥茎有白色,辛臭如蒿,不可食。冬月掘根,生、熟皆可啖,兼果、蔬之用。根有黄、赤二种,微带蒿气,长五六寸,大者盈圆,状似鲜掘地黄及羊蹄根。三四月茎高二三尺,开碎白花,攒簇如伞状,似蛇床花。子亦如蛇床子,稍长而有毛,褐色,又如莳萝子,亦可调和食料。
  按周定王救荒本草云:野胡萝卜苗、叶、花、实,皆同家胡萝卜,但根细小,味甘,生食、蒸食皆宜。花、子皆大于蛇床。又金幼孜北征录云:交河北有沙萝卜,根长二尺许,大者径寸,下支生小者如箸。其色黄白,气味辛而微苦,亦似萝卜气。此皆胡萝卜之类也。
  “根〔气味〕甘,辛,微温,无毒。〔主治〕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有益无损(时珍)。
  “子〔主治〕久痢(时珍)。”79据《本草纲目•果部》第二十九卷记载:“巴旦杏(纲目)〔释名〕八担杏(正要),忽鹿麻。〔集解〕(时珍曰)巴旦杏,出回回旧地,今关西诸土亦有。树如杏而叶差小,实亦尖小而肉薄。其核如梅核,壳薄而仁甘美。点茶食之,味如榛子。西人以充方物。〔气味〕甘,平,温,无毒。〔主治〕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时珍),出饮膳正要。”80据《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记载安石榴(别录下品)〔释名〕若榴(广雅),丹若(古今注),金罂。(时珍曰)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国石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又按齐民要术云:凡植榴者须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则安石之名又或取此也。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傅玄榴赋所谓“灼若〓日栖扶桑”者是矣。笔衡云:五代吴越王钱缪改榴为金罂。西阳杂俎言榴甜者名天浆。道家书谓榴为三尸酒,言三尸虫得此果则醉也。故范成大诗云:玉池咽清肥,三彭迹如扫。〔集解〕(弘景曰)石榴花赤可爱,故人多植之,尤为外国所重。有甜、酢二种,医家惟用酢者之根、壳。榴子乃服食者所忌。(颂曰)安石榴本生西域,今处处有之。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丛。种极易息,折其条盘土中便生也。花有黄、赤二色。实有甘、酢二种,甘者可食,酢者入药。又一种山石榴,形颇相类而细小,不作房生,青齐间甚多,不入药,但蜜渍以当果甚美。(宗奭曰)石榴有酸、淡二种。旋开单叶花,旋结实,实中子红,孙枝甚多,秋后经霜,则自坼裂。一种子白,莹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谓之水晶石榴。
  惟酸石榴入药,须老木所结,收留陈久者乃佳。(时珍曰)榴五月开花,有红、黄、白三色,单叶者结实。千叶者不结实,或结亦无子也。
  实有甜、酸、苦三种。抱朴子言苦者出积石,或云即山石榴也。西阳杂俎言南诏石榴皮薄如纸。琐碎录言河阴石榴名三十八者,其中只有三十八子也。又南中有四季榴,四时开花,秋月结实,实方绽,随复开花。有火石榴赤色如火。海石榴高一二尺即结实。皆异种也。
  案事类合璧云: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潘岳赋云: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酲止醉。
  “甘石榴〔气味〕甘,酸,温,涩,无毒。多食损人肺(别录)。
  (诜曰)多食损齿令黑。凡服食药物人忌食之。(震亨曰)榴者,留也。
  其汁酸性滞,恋膈成痰。〔主治〕咽喉燥渴(别录)。能理乳石毒(段成式)。制三尸虫(时珍)。
  “酸石榴〔气味〕酸,温,涩,无毒。〔主治〕赤白痢腹痛,连子捣汁,顿服一枚(孟诜)。止泻痢崩中带下(时珍)。〔发明〕(时珍曰)榴受少阳之气,而荣于四月,盛于五月,实于盛夏,熟于深秋。丹花赤实,其味甘酸,其气温涩,具木火之象。故多食损肺、齿而生痰涎。酸者则兼收敛之气,故入断下、崩中之药。或云白榴皮治白痢,红榴皮治红痢,亦通。〔附方〕肠滑久痢,黑神散:用酸石榴一个煅烟尽,出火毒一夜,研末,仍以酸榴一块煎汤服,神效无比。久泻不止,方同上(并普济方)。痢血五色,或脓或水,冷热不调。酸石榴五枚,连子捣汁二升。每服五合,神妙(圣济)。小便不禁,酸石榴烧存性(无则用枝烧灰代之),每服二钱,用柏白皮切焙四钱,煎汤一盏,入榴灰再煎至八分,空心温服,晚再服(圣惠方)。捻须令黑,酸石榴结成时,就东南枝上拣大者一个,顶上开一孔,内水银半两于中,原皮封之,麻扎定,牛屎封护,待经霜摘下,倾出壳内水,以鱼鳔笼指沾水捻须,久久自黑也(普济)。
  “酸榴皮〔修治〕(〓曰)凡使榴皮、叶、根勿犯铁,并不计干湿,皆以浆水浸一夜,取出用,其水如墨汁色。〔气味〕同实。〔主治〕止下痢崩精(别录)。治筋骨风,腰脚不遂,行步挛急疼痛,涩肠。
  取汁点目,止泪下(权)。煎服,下蛔虫(藏器)。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时珍)。〔附方〕赤白痢下,腹痛,食不消化者。食疗本草:用酸榴皮炙黄为末,枣肉或粟米饭和,丸梧子大。每空腹米饮服三十丸,日三服,以知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肘后方:用皮烧存性,为末,每米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效乃止。粪前有血,令人面黄。用酢石榴皮炙,研末,每服二钱,用茄子枝煎汤服(孙真人方)。肠滑久痢,神妙无比方也。用石榴一个劈破,炭火簇烧存性,出火毒,为末。每服一钱,别以酸石榴一瓣,水一盏,煎汤调服(经验方)。久痢久泻,陈石榴皮酢者,焙研细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患二三年或二三月百方不效者,服之便止,不可轻忽之也(普济方)。小儿风痫,大生石榴一枚,割去顶剜空,入全蝎五枚,黄泥固济,煅存性为末。每服半钱,乳汁调下。或防风汤下亦可(圣济录)。卒病耳聋,八九月间,取石榴一个,上作孔如球子大,内米醋令满,以原皮盖之,水和面裹煨熟,取起去盖,入少黑李子、仙沼子末,取水滴耳中勿动。脑中若痛,勿惊。如此三夜,再作必通。宋唐慎微本草收录此方,云出孙真人,而黑李子不知为何物也?其仙沼子即预知子。
  食榴损齿,石榴黑皮炙黄研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日空眼三丸,白汤下,日二服(普济)。丁肿恶毒,以针刺四畔,用榴皮着疮上,以面围四畔灸之,以痛为度。仍内榴末傅上急裹,经宿连根自出也(肘后百一方)。脚肚生疮,初起如粟,搔之渐开,黄水浸淫,痒痛溃烂,遂致绕胫而成痼疾。用酸榴皮煎汤冷定,日日扫之,取愈乃止(医学正宗)。
  “酸榴东行根〔气味〕同皮。〔主治〕蝈虫,寸白(别录)。人染须用(权)。治口齿病(颂)。止涩泻痢,带下,功与皮同(时珍)。〔附方〕金蚕蛊毒,吮白矾味甘,嚼黑豆不腥者,即是中蛊也。石榴根皮煎浓汁服,即吐出活蛊,无不愈者(丹溪摘玄方)。寸白蛔虫,酢石榴东行根一握洗锉,用水三升,煎取半碗,五更温服尽,至明取下虫一大团,永绝根本,食粥补之。崔元亮海上方:用榴皮煎水,煮米作粥食之,亦良。女子经闭不通。用酢榴根东生者一握炙干,水二大盏,浓煎一盏,空心服之。未通再服(斗门)。赤白下痢,方同上。
  “榴花〔主治〕阴干为末,和铁丹服,一年变白发如漆。(藏器),铁丹,飞铁为丹也,亦铁粉之属。千叶者,治心热吐血。又研末吹鼻,止衄血立效。亦傅金疮出血(苏颂)。
  “〔附方〕金疮出血,榴花半斤,石灰一升,捣和阴干,每用少许敷之,立止(崔元亮方)。鼻出衄血,酢榴花二钱半,黄蜀葵花一钱,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服,效乃止(圣济录)。九窍出血,石榴花(揉)塞之取效,叶亦可。”81据《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三卷记载:“西瓜(日用)〔释名〕寒瓜。〔集解〕(瑞曰)契丹破回纥,始得此种,以牛粪复而种之。结实如斗大,而圆如匏,色如青玉,子如金色,或黑麻色。北地多有之。
  (时珍曰)按胡峤陷虏记言: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类也。二月下种,蔓生,花、叶皆如甜瓜。七八月实熟,有围及径尺者,长至二尺者。其棱或有或无,其色或青或绿,其瓤或白或红,红者味尤胜。其子或黄或红,或黑或白,白者味更劣。其味有甘、有淡、有酸,酸者为下。陶弘景注瓜蒂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
  取瓜子曝烈取仁,生食,炒熟俱佳。皮不堪啖,亦可蜜煎,酱藏。(颂曰)一种杨溪瓜,秋生冬熟,形略长扁而大,瓤色如胭脂,味胜。可留至次年,云是异人所遗之种也。“瓜瓤〔气味〕甘,淡,寒,无毒。(瑞曰)有小毒。多食作吐利,胃弱者不可食。同油饼食,损脾。(时珍曰)按延寿书云:北人禀厚,食之犹惯;南人禀薄,多食易至霍乱,冷病终身也。又按相感志云:食西瓜后食其子,即不噫瓜气。以瓜划破,曝日中,少顷食,即冷如水也。得酒气,近糯米,即易烂。猫踏之,即易沙。〔主治〕消烦止渴,解暑热(吴瑞)。疗喉痹〔汪颖〕。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宁原)。含汁,治口疮(震亨)。〔发明〕(颖曰)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然亦不宜多食。(时珍曰)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
  真西山卫生歌云:“瓜桃生冷宜少飧,免致秋来成疟痢。”是矣。又李鹏飞延寿书云:防州太守陈逢原,避暑食瓜过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举动。遇商助教疗之乃愈。此皆食瓜之患也,故集书于此,以为鉴戒云。又洪忠宣松漠纪闻言:有人苦目病。或令以西瓜切片暴干,日日服之,遂愈。由其性冷降火故也。
  “皮〔气味〕甘,凉,无毒。〔主治〕口、舌、唇内生疮,烧研噙之(震亨)。〔附方〕闪挫腰痛,西瓜青皮,阴干为末,盐酒调服三钱(摄生众妙方)。食瓜过伤,瓜皮煎汤解之。诸瓜皆同(事林广记)。”82据《_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记载:“黄羊(纲目)〔释名〕潘羊,茧耳羊。(时珍曰)羊腹带黄,故名。或云幼稚曰黄,此羊肥小故也。尔雅谓之羳出西番也。其耳甚小,西人谓之茧耳。〔集解〕(时珍曰)黄羊出关西,西番及桂林诸处。有四种,状与羊同,但低小细肋,腹下带黄色,角似段羊,喜卧沙地。生沙漠,能走善卧,独居而尾黑者,名黑尾黄羊。生野草内,或群至数十者,名曰黄羊。生临洮诸处,甚大而尾似肇、鹿者,名洮羊。其皮皆可为衾褥。出南方桂林者,则深褐色,黑脊白斑,与鹿相近也。
  “肉〔气味〕甘,温,无毒。正要云:煮汤少味,脑不可食。〔主治〕补中益气,治劳伤虚寒。(时珍)出正要。
  “髓〔主治〕补益功同羊髓(正要)。”83据《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记载:“驼(宋开宝)〔释名〕棄驼(汉书),骆驼。(时珍曰)驼能自囊棄,故名。方音讹为骆驼也。〔集解〕(马志曰)野驼、家驼生塞北、河西。其脂在两峰内,入药俱可。(颂曰)野驼,今惟西北番界有之。家驼,则此中人家蓄养生息者,入药不及野驼。(时珍曰)驼状如马,其头似羊,长项垂耳,脚有三节,背有两肉峰如鞍形,有苍、褐、黄、紫数色,其声曰圖,其食亦飴。其性耐寒恶热,故夏至退毛至尽,毛可为毼。其粪烟亦直上如狼烟。
  其力能负重,可至千斤,日行二三百里。又能知泉源水脉风候。凡伏流人所不知,驼以足踏处即得之。流沙夏多热风,行旅遇之即死,风将至驼必聚鸣,埋口鼻于沙中,人以为验也。其卧而腹不着地,屈足露明者名明驼,最能行远。于阗有风脚驼,其疾如风,日行千里。
  吐蕃有独峰驼。西域传云:大月氏出一封驼,脊上有一峰隆起若封土,故俗呼为封牛,亦曰〓牛。穆天子传谓之牥牛,尔雅谓之犦牛,岭南徐闻县及海康皆出之。南史云:“滑国有两脚驼”,诸家所未闻也。
  “驼脂即驼峰。脂在峰内,谓之峰子油。入药以野驼者为良。
  (宗奭曰)家驼峰、蹄最精,人多煮熟糟食。〔气味〕甘,温,无毒。(镜源曰)能柔五金。〔主治〕顽痹风瘙,恶疮毒肿死肌,筋皮挛缩,踠损筋骨。火炙摩之,取热气透肉。亦和米醋作煎饼食之,疗痔(开宝)。
  治一切风疾,皮肤痹急,及恶疮肿毒漏烂,并和药敷之(大明)。主虚劳风,有冷积者,以烧酒调服之(正要)。〔附方〕周痹,野驼脂炼净一斤,入好穌四两,同炼和匀。每服半匙,以热酒半盏和化服之,加至一匙,日三服(圣济总录)。
  “肉〔气味〕甘,温,无毒。〔主治〕诸风下气,壮筋骨,润肌肤,主恶疮(大明)“乳〔气味〕甘,温,无毒。〔主治〕补中益气,壮筋骨,令人不饥(正要)“黄〔气味〕苦,平,微毒。〔主治〕风热惊疾(时珍)。〔发明〕(时珍曰)骆驼黄,似牛黄而不香。戎人以乱牛黄,而功不及也。
  “毛〔主治〕妇人赤白带下,最良(苏恭)。颔毛:疗痔,烧灰,酒服方寸匕、(时珍,出崔行功纂要)。〔附方〕阴上疳疮,驼绒烧灰,水澄过,入炒黄丹等分为末,搽之即效(龚氏经验方)。
  “屎〔主治〕干研㗜鼻,止衄(寇宗奭)。烧烟,杀蚊虱(博物志)。”84据《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记载:“酪(唐本草)〔释名〕湩。
  〔集解〕(恭曰)牛、羊、水牛、马乳,并可作酪。水牛乳作者,浓厚味胜。〓牛、马乳作酪性冷。驴乳尤冷,不堪作酪也。(藏器曰)酪有干、湿,干酪更胜。(时珍曰)酪湩,北人多造之。水牛、〓牛、犛牛、羊、马、驼之乳,皆可作之。入药以牛酪为胜,盖牛乳亦多尔。按䂂仙神隐云:造法:用乳半杓,锅内炒过,入余乳熬数十沸,常以杓纵横搅之,乃倾出罐盛。待冷,掠取浮皮以为酥。入旧酪少许,纸封放之,即成矣。又干酪法:以酪晒结,掠去浮皮再晒,至皮尽,却入釜中炒少时,器盛,曝令可作块,收用。〔气味〕甘,酸,寒,无毒。(时珍曰)水牛、马、驼之酪冷,〓牛、羊乳酪温。(诜曰)患冷、患痢人,勿食羊乳酪。甜酪合酢食,成血瘕及尿血。〔主治〕热毒,止渴,解散发利,除胸中虚热,身面上热疮,肌疮(唐本草)。止烦渴热闷,心膈热痛(日华)。润燥利肠,摩肿,生精血,补虚损,壮颜色(时珍)。〔发明〕(时珍曰)按戴原礼云:乳酪,血液之属,血燥所宜也。〔附方〕火丹瘾疹,以酪和盐煮热,摩之即消(千金翼)。蚰蜒入耳,华陀方:用牛酪灌入即出。若入腹,则饮二升,即化为黄水(广利方)。马出黑汗,水化干酪灌之(藏器)。”85据《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记载:“酥(别录上品)〔释名〕酥油,北虏名马思哥油。〔集解〕(弘景曰)酥出外国,亦从益州来。本牛、羊乳所作出。(恭曰)酥乃酪作,其性与酪异。然牛酥胜羊酥,其㹈牛酥复胜家牛也。(思邈曰)挲牛、犛牛乳者为上,白羊者次之。
  (诜曰)水牛酥与羊酪同功。其羊酥胜牛酥。(汪机曰)牛乳冷,羊乳温。牛酥不离寒,病之兼热者宜之;羊酥不离温,病之兼寒者宜之。
  各有所长也,犛酥虽胜,然而难得。(时珍曰)酥乃酪之浮而所成,今人多以白羊脂杂之,不可不辨。按䂂仙神隐云:造法:以牛乳入锅煮二三沸,倾入盆内冷定,待面结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锅内,即成酥油。一法,以桶盛牛乳,以木安板,捣半日,候沫出,取煎,去焦皮,即成酥也。凡入药,以微火熔化滤净用之良。
  “㸺牛、白羊酥〔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补五脏,利大小肠,治口疮(别录)。除胸中客热,益心肺(思邈)。除心热柿痿,止渴止嗽,止吐血,润毛发(日华)。益虚劳,润脏腑,泽肌肤,和血脉,止急痛,治诸疮。温酒化服,良(时珍)。
  “犛牛酥〔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去诸风湿痹,除热,利大便,去宿食(思邈)。合诸膏,摩风肿碗跌血瘀(藏器)。〔发明〕(时珍曰)酥本乳液,润燥调营,与血同功。按生生编云:酥能除腹内尘垢,又追毒气发出毛孔间也。〔附方〕蜂螫,用酥涂之妙(圣惠)。虫咬,以酥和盐涂之(圣惠方)。眯目,以酥少许,随左右纳鼻中,垂头卧少顷,令流入目中,物与泪同出也(圣济总录)。”86据《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记载:“乳腐(宋嘉祐)〔释名〕乳饼。〔集解〕(时珍曰)诸乳皆可造,今惟以牛乳者为胜尔。@1仙神隐书云:造乳饼法:以牛乳一斗,绢滤入釜,煎三五沸,水解之。用醋点入,如豆腐法,渐渐结成,漉出以帛裹之,用石压成,入盐,甕底收之。又造乳团法:用酪五升煎滚,入冷浆水半升,必自成块。未成,更入浆一盏,至成,以帛包搦,如乳饼样,收之。又造乳线法:以牛乳盆盛,晒至四边清水出,煎热,以酸奶浆点成。漉出揉擦数次,扯成块,又入釜盛之。取出,捻成薄皮,竹签卷扯数次,掤定晒干,以油炸熟食。〔气味〕甘,微寒,无毒。(诜曰)水牛乳凉,〓牛乳温。〔主治〕润五脏,利大小便,益十二经脉。微动气(孟诜)。治赤白痢,切如豆大,面拌,酸浆水煮二十余沸,顿服。小儿服之,弥良(萧炳)。
  〔附方〕血痢不止,乳腐一两,浆水一钟,煎服(普济方)。”87以上这些药物中,于阗玉石、北庭硇砂为西域特产的矿石类药物,红花为西域遍地生长的植物类药材,胡荽、胡萝卜为西域各族人民最常食用的蔬菜类药品,巴旦杏、石榴、西瓜为西域各族人民经常服食的果品类药物,黄羊、骆驼为西域常见的动物类药品,酪、酥油、乳腐为西域各族人民最喜欢食用的各种乳制品药物。生长在江南的李时珍,能在《本草纲目》中如此详细地记载近百种西域的地产药材,尤其是对西域各族人民经常食用的酪、酥油、乳腐的制法作出如此具体记载,这正是西域各族人民和中原人民在医药学方面进行密切交流的结果。
  此外,在《明史》和其他的一些史料中也有不少有关西域和内地医药学交流的资料。据《明史•西域》卷三百二十九记载:“沙鹿海牙,西去撒马儿罕五百余里,城居小冈上,西北临河……地生臭草,高尺余,叶如蒿,煮其液成膏,即阿魏,又有小草,高一二尺,丛生,秋深露凝,食之如蜜,煮为糖,番名达郎古空。”88据《明史•西域》卷三百三十一记载:“赛兰,在达失千之东,西去撒马儿罕千余里,有城郭,周二三里,四面平旷,居人繁庶,五谷茂殖,亦饶果木。夏秋间,草中生黑小蜘蛛,人被螯,遍体痛不可耐,必以薄荷枝扫痛处,又用羊肝擦之,经一昼夜,痛方止,体肤尽脱,六畜被伤者多死。凡止宿,必择近水地避之。”89“鲁迷去中国绝远,嘉靖二十七年,三十五年并入贡。其贡物有珊瑚、琥珀、金刚钻、花瓷器、羚羊角、西狗皮之属。”90而其中的琥珀、珊瑚、羚羊角均为名贵的药材。
  从明朝政府对西域各地首领进贡的嘉奖和赐赠物品,也反映了与西域医药学的频繁交流。《高昌馆课》中记载,吐鲁番阿力王使臣满剌马哈麻的进贡品中有金刚钻和番红花,使臣亦思麻的进贡品中有番红花五十斤、眼镜二十面。高昌阿里麻王奏本要求如今的奴人缺少大红积金的缎子,黄花缎子,皮帽、尖帽和金银的洗脸盆,专门派遣差使臣都督赛亦虎仙进贡珊瑚二枝,玛瑚二块,羚羊角、番红花五十巴特曼”91。还有哈密的安克貼木儿忠顺王、瓦剌的马哈木顺宁王、太平贤义王和巴秃学罗安乐王向大明朝廷的进贡品中有玉石、硇砂、番红花等。朝廷又给进贡的使臣嘉奖和赐赠银壶、金碗、磁碗碟、金蟒龙纻丝和各种绸缎。
  明代,通过丝绸之路,西域和中原的医药学得到了广泛的交流。西域的地产药物和药物学知识,不断地传播到中原,丰富了中医药学内容。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近百种西域的地产药材,就是这种交流的明证。另外,《明史》中记载的西域各地方政权给明王朝赠送的瑭珀、羚羊角、番红花、硇砂、玉石等药品的史料,也证实了明代中原和西域频繁的医药学交流盛况。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