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明代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762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明代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
分类号: R-091
页数: 76
页码: 339-414
摘要: 明代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和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医学史上医药学高度发展,并出现革新倾向的历史时期。
关键词: 明代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明代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和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医学史上医药学高度发展,并出现革新倾向的历史时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利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有利形势,称帝于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此后,又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平定了陈友谅、张士城、方国珍等的割据政权,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其君主集权,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明初,中央与地方政治机构基本上沿袭元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与左右丞。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后又撤销中书省,废除了从秦汉以来沿用了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而将其职权分别划归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尚书执行皇帝命令,皇帝权力因此愈加集中。
  朱元璋因建都南京,为巩固其统治及加强对北方与其他边远地区防务,实行了分封制,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曾孙先后被分封在腹地和边境成为藩王。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病死,长孙朱允纹继位为明惠帝。他有感于藩王势力过盛,与大臣齐泰、黄子澄计议之后进行削藩,因而使皇族内部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以诛齐、黄“靖难”为名,率兵南下,经过四年的“靖难”战争,于公元1402年攻入南京,夺取帝位,是为明成祖,改年号永乐。明成祖即位后,继续强化中央集权,建内阁以协助其处理政事,同时继续进行削藩。为了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统治,他决定将都城移往北京,经过十年规划营建,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
  明代中期,内阁倾轧,宦官专权,皇族大量占据土地,财政匮乏,赋税徭役繁重,农民起义频繁。明神宗时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有感于明王朝的五大积弊:宗室骄恣、庶官〓旷、吏治因循、边备未修、财用大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他从万历初年起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诸如整顿政府机构,裁汰冗多官员,提出“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1和”强公室,杜私门“2的施政主张,对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3。为加强边防,他下令在山海关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筑“敌台”(碉堡)三千余座4。为加强海防,他派戚继光、俞大猷等率军击退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的频繁侵扰、抢掠。他起用水利学家藩季驯治理黄河,“筑堤防溢,建堤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使“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⑤。此外,张居正还决定在全国清丈土地。其间,他本拟推广某些地方实行的归并赋役,简化税制的“一条鞭”法,但因豪强地主的阻挠,各地所实行者又不一致,故未能彻底实施。
  明代的经济,在初期比较注意到恢复与发展生产的重要性,因此鼓励垦荒,增加耕地面积,兴修水利,推广种植棉花与桑麻,减轻赋役,扶植手工业与商业以及释放元代手工业奴隶等,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剩余劳动产品增加,促进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品的商品化。公元16世纪中叶,明代中期产生了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某些行业出现了原始状态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全国不少地方,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一些城镇,呈现空前繁荣的工商业景况,如苏州盛泽镇的丝织业,松江朱家角镇的棉织业,汉口镇的商业,嘉兴石门镇的榨油业,景德镇的烧瓷业,铅山的造纸业,佛山的铸铁业等。在上述行业中,出现了数目不等的雇工,苏州的丝织业拥有染工与织工各达数千人,他们多是受雇者。
  明代后期,皇室贵族和官僚豪绅地主对土地的大量掠夺与圈地兼并以及繁重的赋役,使农民与城市贫民遭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负担沉重。如建造定陵持续六年,耗费白银八百万两,动用民工人力不计其数。农民群众与城市贫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与剥削,不断地揭竿而起进行反抗斗争。其中最大的一支为李自成所率的农民起义军,他于公元1640年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斗争口号,吸引了许多受压迫者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使农民起义军的声势日益高涨。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下了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其后,由于李自成等农民革命军领导者轻敌麻痹以及骄傲享乐等思想的滋长,满族贵族统治者勾结汉族官僚吴三桂,乘机于同年5月攻入北京,建立了封建专制的清王朝。
  明代我国人民在科学技术和文化上取得了多方面突出的成就,其中不少在世界科技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明代的造船技术进步,超过了前代。由于政治与经济上的需要,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首次出使“西洋”(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当时称为西洋),历时三年而返。随后,他多次奉派远航“西洋”。第七次远航时,他已年逾花甲。郑和船队中最大的船可容一千人。航行所及,曾到达南洋、印度洋及亚非三十多国,最远抵达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其航行时间早于哥伦布的航行半个多世纪。通过郑和远航,使中国与南洋、非洲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从而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包括医学在内的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
  公元16世纪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先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他们为掠夺资源和抢占市场,为扩大其势力与影响,陆续派出包括传教士在内的多种人员,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明代中期以后,西方派来我国的传教士,除了传教和为资本主义国家谋利外,也带来了西方的一些科学文化。明朝的一些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同他们的接触交往中,受到一定的影响,并译述了一些西方科技、医药书籍。如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中进士,曾历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的上海人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6,是中国士大夫中最早同西方传教士密切交往者。他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译成中文,介绍了西方几何学的基本理论、公理等,并创用了点、线、面、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平行线等数学名词术语,迄今仍在沿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总结了公元17世纪以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经验与知识,还吸收了一些国外的农业知识。全书共六十卷,分为农本、田制、水利、农器、荒政等十二部分,既记载了农作物特性与技术知识,还叙述了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等。徐光启的其他主要科学技术著作和译述,还有《测量法义》、《勾股义》、《泰西水法》、《崇祯历书》等。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我国与世界科技史上均有重要价值的技术工艺专著。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7,万历年间举人,历任江西分宜教谕(明代县学置学官“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福建汀州府推官(掌勘问刑狱)、南京毫州知州等职。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弃官回乡,约死于清代顺治年间。他生平对工艺与生产技术很重视,任分宜教谕时,著《天工开物》十八卷,广泛而详细介绍了当时人们已掌握的生产、工艺与科技知识,包括乃粒(粮食)、乃股(衣料)、彰施(染色)、粹精(粮食加工)、作咸(制盐)、甘〓(制糖)、陶埏(制陶)、冶铸、舟车、锤锻、燔石(烧石灰与采煤等)、膏液(榨油)、杀青(造纸)、五金(有色金属的开采)、佳兵(制造武器)、丹青(朱与墨的制作)、曲蘖(酿制)以及珠玉及其采集方法与知识。
  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人)的《徐霞客游记》8,是他在二十七年中游历河北、山西、山东、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许多地方的见闻记录,其中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有关石灰岩地貌的科学记录,堪称为科技史上最早的记载。'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9是崇祯年间进士,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等均有研究。他的《物理小识》特别强调“质测”(即研究探讨),对认识事物的意义,通过质测以了解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缘由、性质、变化及其规律。
  明代的建筑技术与生产工艺也有突出成就。如北京的皇宫(故宫)、天坛的祈年殿与回音壁等雄伟建筑,说明设计、施工的卓越精巧,以及在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所掌握的高深知识。
  古代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10,是解缙等受朝廷之命,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至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期间编撰完成的。它广收各种图书七八千种,辑成正文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内容之丰富,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统治者出于维持封建专制政权的需要,竭力宣扬唯心主义。因此,理学在明代继续盛行。到了明代中期又形成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其主要哲学思想为“心外无理”,简言之即是说一切事物的源和理都是出自人们的心中。因此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11。他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12。他提出“致良知”的主张。他虽以“反传统”的姿态提出“知行合一”论去反对宋儒程颐等的“知先行后”的论点,但是他所谓的“知行合一”,是“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13⑬,可见仍然是他主观唯心论“心学”的产物。王守仁在教育方面有合理的主张,如对于儿童教育,他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⑭,而应“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15,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16。王守仁的著述由其门人编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并形成阳明学派,曾流传到日本。
  另一方面,明代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和进步观点的思想家,李贽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李贽(号单吾),是明代后期反对理学的主要代表,他提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作为是非标准,他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络于孔子而后足也”17。他反对封建等级和礼教制度,他说“人人皆可以为圣”18,“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19,并提出“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20的观点和重视功利的主张。他的主要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明代由于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先进、思想意识进步、对外交流活跃的大好形势,医药卫生事业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医学家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实践而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并出现了医药学革新的倾向。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日益频繁,中外医药学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宋应星
相关人物
徐弘祖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