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唐代西域的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71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唐代西域的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分类号: R-091
页数: 6
页码: 144-149
摘要: 唐代的医事制度,自唐武德七年颁定新令,医官分隶于殿中省、太常寺、太仆寺和太子詹事。另外,宫内和太子内坊都附有医职。
关键词: 医事制度 医药学 文化交流

内容

唐代的医事制度,自唐武德七年颁定新令,医官分隶于殿中省、太常寺、太仆寺和太子詹事。另外,宫内和太子内坊都附有医职。贞观三年后,地方诸府诸州,也有医职的设置。殿中省统尚药局、尚食局和尚乘局等。尚药局设奉御二人(正五品下),直长四人(正七品下),侍御医四人(正六品上),司医四人(正八品下),医佐八人(正八品下),主药一十二人,药童三十八人,按摩师四人,咒禁师四人,书吏四人,合口脂匠四人,掌固四人。尚食局除奉御、直长外,设有食医数人。尚乘局除奉御、直长外,设有曾人七十人。宫内也有尚食局,设有司药二人(正六品),典药二人(正七品),掌药二人(正八品)。又奚官局设有药童四人。太子詹事统药藏局,设有药藏郎四人(正六品上),药藏丞二人(正八品上)侍'医、典药共九人,药童一十八人,掌固六人。太子内坊设掌医三人。太常寺统太医署等,设太医署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医监四人(从八品下),医正八人(从九品下),主药八人,药童二十四人,药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府二人,史四人,掌固四人。又分科立博士等职,设医博士一人(正八品上),医助教一人(从九品上),医师二十人,医工一百人,医生四十人,典学二人;设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下),针助教一人(从九品下),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设按摩博士一人(从九品下),按摩师四人,按摩工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设咒禁博士一人(从九品下),咒禁师二人,咒禁工八人,咒禁生十人。太仆寺除一般设置外,设有兽医博士四人,兽医六百人,学生一百人。在京兆、河南、太原等府,各设有医药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二十人。各都督府,分大、中、下三级,大府设医药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十五人;中府同;下府设医药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十二人。各州分上、中、下三级,上州设医药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十五人;中州设医药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十二人;下州设医药博士一人,学生十人。课药之州,设采药师一人。
  医学教育,唐代实行分科教学,人数众多,已具备了国立医学校的规模。太医署的学习科目有医科、针科、按摩科(包括伤科)、咒禁科四科,医科又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五个专业。医科各专业学习年限:体疗七年,少小五年,疮肿五年,耳目口齿四年,角法三年。太医署不仅有明确的分科,而且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学生入学时“考试登用如国子监”,入学后每月、每季、每年都有考试,“博士月一试,太医令丞季一试,太常寺年终总试。”对于考试成绩的优良与差劣,赏罚分明,“若业术过于见任官者,即听补替。其在学九年无成者,退从本邑。”这样做不仅衡量了学生的知识质量,而且有利于发现人才,及时进行提拔或者淘汰。唐代太医署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均有系统的课程设置和独特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医科由医博士教授,助教辅导,学生先学习《本草》、《甲乙经》、《脉经》等基础医学,然后分为五个专业学习,即内科(体疗),外科(疮肿)、儿科(少小)、五官科(耳目口齿)和角法(外治疗法,如火艾烧灸治病针科由针博士教授,针助教辅导,针学生首先学习经脉孔穴,然后学习浮、沉、滑、涩等脉症,以及九针的补泻方法,在用针治病时,必须先审査五脏的有余和不足,然后才能决定采取补或泻的方法,针生学习《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并兼习《流注偃侧》等图和《赤马》、《神针》等经;按摩科由按摩博士和按摩师教授“消息导弓丨”的方法,按摩主要使人骨节调、血脉流通,以解除因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失度所生的“八疾”,如果人的肢节脏腑有聚积,就会发生疾病,按摩则有宣导的作用,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至于导引方法,详载于巢氏《诸病源候论》中,此外如遇折跌损伤,也可运用各种手法加以整复,可见正骨起源于按摩;咒禁科由咒禁博士教授,主要使学生能用咒禁来拔除邪魅鬼祟以治疾病,唐代佛、道二教盛行,因此在医学上也受到影响,染上了迷信的色彩。唐代太医署的教学已注意到实习问题。如学习本草时,必须认识药形,深明药性;学习明堂,必须检图即能认识孔穴;学习脉诊时,大家互相诊候,使能了解四时浮、沉、滑、涩的脉象;学习《素问》、《黄帝针经》、《甲乙经》、《脉经》等经典著作时,必须做到得心应手,融会贯通。各科学生除理论学习外,还有临床实习。唐代的太医署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和科举制度兴盛的产物,是世界上较早由政府开办的医学院校。欧洲意大利萨勒诺医学校,最早可推至9世纪初期至11世纪时才达到它的黄金时代,比我国唐代太医署的成立(6世纪末)要晚二百多年,足见我国古代医学教育曾处于世界医学教育之前.列。.唐初,西突厥控制着西域广大地区,有许多以城郭为中心的小国,在天山南部的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田等国是当时较著名的五个地方政权。西突厥的统治,隔绝了唐王朝和西域的联系,因此唐王朝在平灭东突厥之后,开始和西突厥展开争夺西域的斗争。公元630年,占据伊吾七城的胡人归附唐王朝,唐以其地为西伊州,作为进军西域的据点。公元635年唐王朝派兵降伏了吐谷浑,打通了向西域进兵的道路。公元640年,唐军在侯君集等将军的率领下,攻取了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接着唐军又攻占浮图城,在此设庭州。公元642—648年,唐军在接连打败西突厥之后,先后攻取了焉耆、龟兹等地,天山南路各小国纷纷摆脱西突厥控制,归顺唐王朝。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领龟兹、焉耆、疏勒、于田四镇,称“安西四镇”,四镇为唐王朝经营西域的军事基地,对西域的统一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公元657年,唐军击溃贺鲁胁持的西突厥十姓部落组成的军队,灭掉西突厥汗国,彻底控制了整个西域。唐王朝在中亚碎叶州以东置崑陵都护府,以西置濛池都护府,皆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原来役属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也都归附于唐王朝。唐王朝在于田以西、波斯以东的十六国之地,乌浒河以北的昭武九姓国之地,也划置了许多都督府、州,唐朝政府不向这些州、府征收赋税,其长官由原来当地的统治者充任。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唐王朝设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及葱岭以西、楚河以南的广大中亚地区,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游牧地区。由此可知,唐王朝在西域的行政组织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中原完全一样,实行州县乡里制度;另一种是和其他边疆地区一样,实行都护府,都督府、州制度。按州县乡里建制的地区为伊州、西州、庭州,下辖伊吾、纳职、桑远、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金满、轮台、蒲类、西海十二县;除上述三州外的地区,均实行都护府,都督府、州建制,其中安西大都护府下辖焉耆、龟兹、疏勒、毗沙四都督府,都督府下设都督州、镇,北庭大都护府下辖濛池、崑陵二都护府以及轮台、双河、阴山等都督府等。
  据《唐大诏令集•政事•医方》卷一百一十四记载:“宜令天下诸州,各置职事医学博士一员,阶品同于録事”。唐政府既然在西域设置地方行政机构,伊、西、庭三州及安西、北庭大都护府和类属的都督府、州,因而唐政府的医事制度、医学教育制度、医药法令也必然在西域得到贯彻实行。据史料记载,唐政府在西域三州设置医博士和针博士等官职,教授生徒,西域的医学从此而兴起,发展很快。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阿斯塔那墓地的一座唐墓中,发掘了十二岁小学生卜天寿于公元704年(唐景龙四年)手抄的《论语郑氏注》、《史记》、《汉书》、《神农本草经》等书的残纸 ,这雄辩地说明唐代的文化、医药知识,已广泛地流传到西域。
  据《西陲古方技书残卷汇编》记载,德国人和美国人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盗掘发现唐代抄写的医药文献共四种残卷,即《张文仲疗风方》、《神农本草经》、《焉婆五脏论》和《诸医方髓》。《旧唐书·方技传》称,张文仲,洛阳人,为武则天侍御医,受命集当时名医共撰《疗风气诸方》和《随身备急方》。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四引有《张文仲疗诸风方九首》,吐鲁番发现的喿枝煎等二方,即该九首方中的第一方和第三方。从残卷书法判断,其时代不会晚于中唐,很可能是成书不久即传抄到这里来的。《神农本草经》残卷,由猪屎到鼹鼠共四条,朱墨同书,保存了南朝陶弘景注释以前的面目,又从其“世”字、“治”字没有减笔以避太宗、高宗名讳推断,应是唐代以前的抄本。《焉婆五脏论》,“焉”乃“耆”字之误,因笔者头脑中常有“焉耆”这一地方概念而造成笔误。《耆婆五脏论》见载于宋代各书目,可能是《隋志五脏论》中的一卷。《诸医方髓》,在现存医籍中尚未査出它的名字,是一部未曾著录的古逸书。这些珍贵医药文献的发现和解放后陆续在那里发掘出土的唐代许多药方资料,无可置辩的说明,最迟在唐代初期,西域的医药情况已与内地无殊。而这些医学书籍很可能是西州的医博士在教授生徒学习医药知识时,从内地传抄到西域来的。上述史料说明,唐代的医事制度、医学教育在西域已相当完备,几乎与内地相同。而这些完备的医事制度、医学教育制度,则促进了西域医药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4年12月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