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社火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45
颗粒名称: 丰富多彩的社火活动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303-305
摘要: 社火是民间传统的群众化妆舞蹈活动风俗,内容庞杂,风格多样化, 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近三百年来,社火在敦煌已成为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娱活动。
关键词: 敦煌 风俗 节日

内容

社火是民间传统的群众化妆舞蹈活动风俗,内容庞杂,风格多样化, 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近三百年来,社火在敦煌已成为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娱活动。民国期间,敦煌表演的社火内容主要有:高跷(俗称长腿子):属于集体群舞,演员一般二三十人不等,演出者腿下绑有二尺多高的木腿。舞队由一白胡子老汉为首,率领全体演员载歌载舞,表现出欢度佳节、庆贺丰收的喜悦场面。演员的装扮有生、旦、净、丑的戏剧人物,也有男女老少的时装人物。高跷在演唱时,演员排成两行或圆形对唱,歌词随时代而变化。同时有的表演扑蝶、捉鱼等节目,有的表演耍手袖、抖髯须、颤蓬头等技巧动作,有的表演劈叉、拿鼎、扫腿、倒翻滚、乌龙绞柱等功夫,还穿插叠罗汉、搭龙桥等集体表演,气氛热烈,场面欢快(图21)。
  秧歌(也称地蹦子):表演者男的头裹毛巾,腰间系腰鼓,双手执鼓槌,人数八至十六人不等;女的身穿彩色祅裙,手执小手锣,人数与男同。 队伍前有傻公子和丑婆子领头,表演时傻公子和丑婆子相对打诨。腰鼓在锣鼓点的配合下,作打鼓舞蹈,彩女敲锣穿插其间,活泼有趣而又娴娜多姿。 有一个所谓的“膏药匠”,是贯穿全队总揽全局的人物,他一手执卖药标识(即用竹、纸编糊制作的伞状形灯笼),一手摇货郎鼓,穿插队伍之间, 起着指挥表演的作用。在舞蹈进入尾声之际,膏药匠现编现唱几句赞词, 内容大多为贺新春、颂太平、祝愿长寿、恭喜发财之类吉庆词语,但要求切合实际,具体生动,诙谐有趣。
  耍狮子:由一人扮演武士,手执绣球,作驯狮、玩耍等翻滚、跳跃的动作。敦煌民间把狮子视为祥瑞之兽,因此,农村在春节期间要挨门串户耍狮子,表示吉利。20世纪 40年代的狮子高空表演,惊险奇妙,堪称一绝。下面用一张方桌,上面用条凳纵横交搭,高至三四丈,由执绣球的武士逗引狮子逐级翻滚而上,至绝顶处作各种扑跌、搏斗的动作,轻捷灵巧,奔跳自若。扮演的狮子也别于一般,用山羊皮制作,形象逼真,表演时配上链架,杂以喝声,并故作险情令观众惊心动魄(图22)。
  跑旱船:跑船者化妆成美女模样,腰间扎布围的花船,在锣鼓配合下, 由艄公手摇浆板,左右旋转,并用唢呐伴奏。艄公口吆呼哨,花船轻盈飘忽, 气氛十分活跃。
  打狗熊:打狗熊为武功表演。由一人穿特制的熊头熊皮服装,作熊在深山老林中觅食跳奔的动作;另一人扮作猎户,手拿哨棍发现狗熊展开搏斗。狗熊猛扑咆哮翻滚,猎户左敲右击,施展棍棒拳术,打滚配合,紧张热烈。
  跑竹马:竹马是由儿童装扮,专供消夜表演的地摊舞蹈。多与铁蕊子联办,由白天表演蕊子的演员,晚上扮演竹马的角色。竹马的制作和装扮与现在的“跑驴”基本一样,不过全是纸糊的,前脊后背部分各有蜡版,以供插蜡照明之用。竹马的角色,多采用《封神榜》《三国演义》《杨家将》 等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扮相英武俊秀,乘骑颜色怪异,表演列队行军和布阵冲锋的场面,前后交错,左右穿插,变化多端,形式不一。配奏唢呐、 土号等,耀武扬威,很有观赏性,同时培养了儿童的尚武强健精神。
  铁蕊子:用铁制成各式各样的架子固定在一张方桌上,用八人抬起谓之一台。然后用纸或彩绸做成各式各样的花朵、树叶等,衬托在架子底部, 由十岁上下的男女儿童,穿上鲜艳的衣服,人上叠人。上面的人立在下面人的翎毛上、马鞭上、剑把上、伞顶上……,婆娑摆舞,惊险奇妙,令观者咋舌。每台铁蕊子便是一个戏剧场面,如两个角色的《霸王别姬》《吕布戏貂蝉》《曹福走雪》等,三个角色的如《三娘教子》《拾玉镯》《小姑贤》《三回头》等。
  蚌壳舞:取材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是一个活泼优美富有寓意的舞蹈。由一位少女扮演蚌,另一位男童扮演鹬。早晨蚌出水面晒太阳,而鹬趁其张开蚌壳之时,猛啄其肉,蚌遂和壳钳其啄。你啄我钳, 两者不肯相让,最后由渔人将两者一并擒获。
  民国时期,敦煌演出社火的内容,除了以上项目外,每台社火队在演出中还穿插有大头和尚戏柳翠、跑驴(图23)、耍牦牛、跑洋车、张公背张婆等短小精焊的节目。特别是“耍牦牛”,剽焊粗犷,体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深受当地各族民众的喜爱。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