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乡间的曲子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39
颗粒名称: 庙会乡间的曲子戏
分类号: J82
页数: 2
页码: 290-291
摘要: 在农历四月初八的千佛洞、三月三的西云观、五月端午节的月牙泉以及浴佛节的雷音寺,人们在赶庙会的过程中,往往在远处就能听到一阵阵悠扬婉转的唱腔,走近一看,原来有一些人正在表演一种地方小戏——曲子戏。
关键词: 敦煌 戏剧 艺术

内容

在农历四月初八的千佛洞、三月三的西云观、五月端午节的月牙泉以及浴佛节的雷音寺,人们在赶庙会的过程中,往往在远处就能听到一阵阵悠扬婉转的唱腔,走近一看,原来有一些人正在表演一种地方小戏——曲子戏。
  敦煌曲子戏,亦称“小曲戏”“小调戏” “老眉户”等。起源于敦煌民间, 可能受到唐宋时期的敦煌变文、曲子词和俚曲小调的影响,兴盛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
  敦煌曲子戏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特技等艺术成分,主要由原始剧本、唱腔曲调、器乐曲牌三大部分组成,由演员扮演人物表现故事, 或者以歌唱来叙述故事。戏剧情节大多反映当时民间的现实生活,情节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曲调优美动听,乐者使人开怀大笑,悲者使人泪水涟涟。
  曲子戏是群众自发组合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演唱者自娱自乐。演唱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舞台演出,俗称彩唱,有演出场地,如在庙会中搭台表演;二是地摊坐唱,俗称清唱,可在乡村地头随处演唱。
  曲子戏主要特点是主题集中,短小精悍,最小的戏一个人就能演一折戏,短者在台上演出十几分钟,人数多的也不过四五个角色。而剧目题材非常广泛,表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反映的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人们的爱和恨,有同情赞美,也有鞭挞讽刺。故事大多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内容风趣幽默。其唱腔优美,悠扬婉转,韵味十足,感染力很强。 敦煌曲子戏还非常讲究表演中的“做”(即动作)和“舞”(即舞蹈)。为了使表演剧目引人入胜,在人物动作、舞蹈设计上也费了功夫,艺人们表演时,扭的欢、走得飘,翩翩起舞,轻盈活泼,使人看得出神。
  敦煌曲子戏流传下来的原始剧本有《小放牛》《老换少》(图7)、 《磨豆腐》《放风筝》(图8)、《大保媒》《张连卖布》《苛财鬼变驴》 《打懒婆娘》(图9)、《小姑贤》《告斧头》《当皮袄》《砸烟灯》《王大娘钉缸》《两亲家打架》(图10)、《顶砖》《八洞神仙》《怒沉百宝箱》 《尼姑赶船》《全家福》《闻太师显魂》等数十个剧目。其中的《全家福》 说的是汉朝元帅韩擒虎和番邦大王韩有奇父子交战的故事,可能与藏经洞出土的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