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泉河与三危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23
颗粒名称: 宕泉河与三危山
分类号: K917
页数: 3
页码: 253-255
摘要: 据记载,莫高窟的窟前,曾经是“前流长河,波映重阁”。这条长河便是今日的宕泉,亦名大泉。宕泉河现距洞窟约200米,河道宽约 30米,因灌溉园林需要,一般只能见到涓涓细流,夏季洪水,冬季冰河,颇为壮观(图1)。泉水源头距莫高窟南约15公里,流经莫高窟前,北行约一公里没入戈壁之中。
关键词: 敦煌 古迹

内容

据记载,莫高窟的窟前,曾经是“前流长河,波映重阁”。这条长河便是今日的宕泉,亦名大泉。宕泉河现距洞窟约200米,河道宽约30米,因灌溉园林需要,一般只能见到涓涓细流,夏季洪水,冬季冰河,颇为壮观(图1)。泉水源头距莫高窟南约15公里,流经莫高窟前,北行约一公里没入戈壁之中。
  宕泉河东岸,散存有十余座僧人舍利塔,游人常以此为背景留影,艺术家们在此画笔一挥,快门一按,便是很有震撼力的作品。
  我常常纳闷:同样是埋葬死人的地方,现代公墓除了清明等时节,人们一般不愿意去。而佛教的舍利塔群,人们常在其间巡礼、游玩,并与此合影,甚至谈情说爱,流连忘返。
  离开莫高窟往南,顺宕泉河道逆流走约2公里,在河湾所抱的山冈上, 有古代城堡一座,现尚存断垣残壁,任人凭吊,这里便是成城湾。据说, 这里可能是五代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避暑的别墅。城堡附近还尚存有宋代建造的华塔,即依据《华严经》在塔顶有一层层花瓣、一层层小塔, 借此表现一种无穷无尽的宇宙观——“莲花藏世界”。
  继续往南,河道变窄,两岸逐渐变为数米、数十米、上百米的断崖峭壁。此时在幽谷芦草丛中行走,或许感到浪漫,或许感到苍凉,或许感到恐怖, 其情景与美国西部片中的环境类似。如此走1公里许,蓦然发现,两岸的三危山与鸣沙山之山脉,在这里几乎相连在一起,只相隔几米,抬头仰望, 只能见到一线天际。大概,千万年前这两条山脉原本就是一体。
  在崎岖河道中又行数十米,走出山谷,渐渐豁然开阔,竟出现一片绿色树林。原来,这里便是“文革”期间敦煌研究院专家学者放羊的地方—— 大拉牌。当年住人的土坯平房和菜地,荒废在那里,似乎在述说着什么。
  据说,这段峡谷,乃是古代敦煌至榆林窟、紫亭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一条捷径。
  继续往上行,河面渐渐宽阔,两岸渐趋平缓,小溪流也越来越多。大约十余公里,便是宕泉河的源头,为了保护水源,敦煌研究院每年都要安排在此植树。
  再继续往南一二公里,翻过山坡,便是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戈壁大漠, 平平荡荡,一望无际。
  如此,到大拉牌需要半天,到宕泉源头需要一天,而要登三危山,则最好计划一天时间。
  从莫高窟向东面一眼望去,似乎三危山很近,一般估计两个小时便可来回,其实不然。莫高窟到三危山脚下,便大约有五六公里,沙漠地带, 走一步退半步,还要过几条大沟,故需要一两小时。途中偶尔会看到野兔和黄羊,令人阵阵兴奋。
  三危山顶峰海拔1800多米,说来也不算高,但山势险峻,确如古人所云 “三峰耸峙,如危欲坠,故云三危。”沿着一条崎岖弯曲的羊肠小道,约一个多小时,能够爬上主峰顶。因山上寸草不生,光秃秃的,万一不小心摔倒,根本没东西可抓,骨碌碌一滚便是万丈深渊(图2)。
  据说,山上曾发现树木、小草化石,知其在远古时绝非不毛之地。一边爬山,一边可以欣赏路边的嶙峋怪石。赤褐色下面的岩石, 矿物成分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云母、磷灰石、角闪石等,其中云母矿物包含又有黑云母、白云母、 金云母、绢云母等,在阳光照射下, 反射出奇异多彩的金光。难怪当年乐傳会“忽见金光,状有千佛”。
  主峰顶上,古代曾建有寺塔,但至清末只是保留遗址而已,至今尚存的是1928年在废址上修建的王母宫。神话传说,西王母曾住在这三危山上, 并有三青鸟送信引路。
  从山顶俯瞰群山,峰峦叠嶂,峥嵘突兀,或似万马奔腾,或似汹涌浪潮, 或似血染沙场,气势磅礴,令人浮想联翩。
  沿山脊南望,峰峦山谷间,隐约可见散落着的几处寺、塔和牌坊,这里曾保存有宋代慈氏塔的老君堂。至今尚有甘泉涌出的观音井、在蓝天中兀然而立的“南天门”等,在这光秃秃的群山间,尤显人类顽强的生存力。
  凭空西望,宕泉河像一缕缠绵而悠长的青色飘带。透过西岸那疏密相间的绿叶青枝,银灰色的砾岩峭壁上,蜂拥错杂的古洞飞檐,在一片紫烟云气之中若隐若现,那就是千佛灵岩——莫高窟。
  再向西北望去,戈壁大漠深处可见一簇绿色,敦煌城便隐约于其间。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