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观察天象的重要工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06
颗粒名称: 星图:观察天象的重要工具
分类号: K86
页数: 4
页码: 208-211
摘要: 敦煌藏经洞遗书中,保存了丰富的天文学资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幅精美的古代星图,一幅是现藏英国图书馆的《全天星图》,为S.3326;一幅是现藏于敦煌市博物馆藏076号(旧编058号)的《紫微垣星图》。其中《全天星图》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也是最古老的一幅星图(图27)。
关键词: 敦煌 文物 研究

内容

敦煌藏经洞遗书中,保存了丰富的天文学资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幅精美的古代星图,一幅是现藏英国图书馆的《全天星图》,为S.3326; 一幅是现藏于敦煌市博物馆藏076号(旧编058号)的《紫微垣星图》。其中《全天星图》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也是最古老的一幅星图(图27)。
  《全天星图》画在8世纪初的一幅长卷写本上。写本前端已残,现存云气图25幅,其后是13幅星图,前12幅依十二“次”顺次绘制,各图之后有一小段文字,说明该“次”在天区所占赤道距离及其分野等。第13 幅图为紫微垣星图。星图之后绘一手执弓箭的电神,右书“电神”,左书“其解梦及电经一卷”。
  《全天星图》的绘制方法在星图史上是很有特色的。星图对赤道区域的星和对北极附近的星采用两种不同的画法,赤道区域用圆柱投影的方法, 从十二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的位置,分12段画出,中间夹有说明文字;北极附近以天际为中心,将球面投影于平面,这种方法类似国外的麦卡托圆筒投影法。麦卡托是荷兰数学家兼地理学家,他在1568年刊印了第一幅《麦卡托投影航海图》。敦煌唐代《全天星图》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天文学家使用圆柱投影的时间要比麦卡托早八百多年,可见敦煌星图的画法是相当先进的。直到现代画星图仍然采用这种方法,所不同的只是现代把南极附近的星再绘到另一张星图上。此前星图的画法,一种是以北极为中心,把全天的星投影在一个圆形平面上。这样的画法缺点很大:越到南天的星,彼此在图上相距越远,而实际上相距越近。另一种画法是用直角坐标投影,把全天的星绘在所谓的“横图”上,采取这种办法,赤道附近的星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但北极附近的星就差得太远,根本无法会合到一起。为了克服这两种画法的缺点,只得把天球一分为二:把北极附近的星画在圆图上,把赤道附近的星画在横图上。《全天星图》就是按照这种方法画的最早的一幅。
  《全天星图》中关于恒星的画法采用了以色分类的画法,把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甘德、巫咸三家的星分别表示:甘德的星用黑点表示,石申和巫咸的星有橙黄色点加黑圆圈表示。经学者详细考证,认出全图共绘 1359颗星(或曰1332颗),影括了当时北半球肉眼所能见到的大部分恒星。欧洲各国在望远镜发明以前,始终没有超过1022颗星的星图。因而, 敦煌星图被公认为世界上现存星图中最古老的一幅,而且是星数最多的一幅。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当时的条件下何以能观测到这样多的星,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这幅星图很早以前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对敦煌星图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一切文明古国流传下来的星图中最古老的一种”。他在对中国和欧洲古代各种星图进行对比之后说:“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可以和中国天图制图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可以说很少,甚至简直就没有。”
  《紫微垣星图》现藏敦煌市博物馆,卷长近3米,正面为《唐人写地志》,卷背写《占云气书》,在《占云气书》前面绘《紫微垣星图》(图28)。图中将紫微垣诸星绘在直径分别为26厘米和13厘米的两个同心圆内,内圆把紫微垣的东蕃和西蕃连接起来。以黑色圆点表示甘德的星,红点表示石申和巫咸的星。星官共32个,星数137个。由于紫微垣星图中有西蕃、东蕃这些标示方向的文字,由此可以推知本图为左西、右东、上南、下北,这和人们仰视星空的情形是一致的。这幅星图标绘细致,并绘出上规(内规)圆圈,据此可推测出它的观测地点和年代。据学者考证,这幅星图观测地点的地理纬度为北纬35度左右,相当于西安、洛阳等地。
  敦煌星图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科技史家蒂勒、 布朗等都认为:“从中世纪直到14世纪末,除中国星图以外,再也举不出别的星图了。”
  星图是天文学家观测星辰的形象记录,它真实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天文学家在天体测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同时,它又是天文工作者认星和测星的重要工具,其作用犹如地理学中的地图,其对于天文学家们就像地图对于旅游者一样极为有用。天文知识不仅有利于人类认识自然,更有利于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