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供两万人吃一年的粮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03
颗粒名称: 可供两万人吃一年的粮仓
分类号: K86
页数: 3
页码: 203-205
摘要: 在敦煌市沙州镇东南边的仓门巷,至今保留着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距今近230余年的一处清代粮仓群(图21)。
关键词: 敦煌 文物 研究

内容

在敦煌市沙州镇东南边的仓门巷,至今保留着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距今近230余年的一处清代粮仓群(图21)。
  敦煌地处中西交通咽喉之地,富庶丰饶,是古代西北地区各族人民文化交流和货物商品的集散地。同时,为了保证青海、西藏、新疆的边防稳定,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朝廷派刘孟将军在敦煌监修粮仓,储备军粮。粮草主要来源于高台、临泽及新疆等地。据清道光辛卯年纂《敦煌县志》载:“南仓一处,在南关,计二百六十四间,乾隆四十三年建。”敦煌粮仓在清代时称“恒丰粮库”,乾隆年间,共建260余间,光绪年间,又修建了 140余间,共计72座。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部分粮仓已被陆续拆除,至今只遗存8座32余间1000多平方米,现属敦煌市粮食局南关粮库。
  从外观看,这8座粮仓就如西北地区农家修建的普通“人”字形土坯房子,它的屋顶、墙壁全是用黄土、沙石、麦秸和制的泥巴所造。
  虽然由于年久失修,现存的8 座粮仓己是满目沧桑。但到库内一看,才能体现出这些粮仓在建筑上的独到之处。整个粮仓全是用口径40厘米左右的圆木搭起的框架,大梁与柱子的连接处没有一钉一铆,整个框架至今无一松动,无一倒塌。屋顶是由红柳、芦苇编制的芭子铺盖的。库的底部全用青方砖铺设,在院内随处可见清代库遗址的青方砖、石条、石制消防池等(图22)。
  敦煌清代粮仓历经磨难、饱经风霜,建筑结构独特。目前,这些粮仓大部分仍然发挥着囤积粮食的作用。目前,以这种规模保留下来的古代粮仓在西北甚至全国都十分罕见。
  笔者在考察该粮仓时,曾询问当地百姓,这样一座粮仓大概能储存多少粮食,说是至少可以储存60吨以上。按照一人一年大约吃200公斤粮食计算,一座粮仓便可供300人吃一年,那么72座粮仓至少可以供两万人吃一年;而72座粮仓的占地面积大概相当于当时敦煌城的三分之一的面积,由此可以推想敦煌在历史上曾经处于多么重要的战略地位。
  2003年南关粮仓被甘肃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定名为“敦煌南仓”。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