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门户:两关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00
颗粒名称: 西北门户:两关遗址
分类号: K86
页数: 5
页码: 192-196
摘要: 在敦煌市区西北约9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矗立着一座孤立的小城堡。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洗礼,它孤傲而苍老的身躯依然坚定地屹立在空旷的大漠中,显示出它的冷峻和威严。这就是两千年前中原通往西域的主要门图8西湖小方盘城一带的烽燧户——玉门关。
关键词: 敦煌 文物 研究

内容

在敦煌市区西北约9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矗立着一座孤立的小城堡。 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洗礼,它孤傲而苍老的身躯依然坚定地屹立在空旷的大漠中,显示出它的冷峻和威严。这就是两千年前中原通往西域的主要门图8西湖小方盘城一带的烽燧户——玉门关。
  玉门关,始建于汉武帝征服河西的“列四郡,据两关”,玉门关便是两关之一,西汉时为玉门都尉治所,相传由古时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
  玉门关遗址又称为小方盘城,其平面为方形,四垣保存完好,全系黄胶土夯筑。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米。城垣上宽3.7 米,东垣基厚4米,北垣基厚4.9 米。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门开于西垣中部,宽2.4米,高2.7 米。城内东南角有一马道,靠东垣向南转上,直达顶部。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中外史学家均认为此城为汉玉门关.近年来,考古界有人考证此城为玉门都尉府,玉门关关址应在此城以西。汉玉门关故址是否或在他处,还有待以后考古发掘方能定论(图10)。
  玉门关遗址保护区范围长约45公里、宽约0.5公里,主要包括小方盘城遗址(玉门关)、大方盘城遗址(河仓城)、汉长城边墙及烽燧遗址 (包括20座烽燧、18段长城遗址)。玉门关遗址及周边烽燧出土文物包括2400余枚简牍文书、丝织品、兵器、积薪、大苣、屯田工具、粮食、陶器、漆器等。
  阳关,因在玉门关以南而得名。位于敦煌城西南70公里南湖乡西面的“古董滩”上。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晋时曾于此置阳关县,唐以后遂废。阳关故址,早已无存。在今南湖乡西面的古董滩上曾发现大片版筑遗址,房基排列整齐而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断续宽厚的城堡垣基,还出土了一些遗物,初步推测阳关遗址当在此附近。
  由阳关至玉门关一百四十里,其间有烽燧和边墙相连。仅“古董滩”一带就有烽燧四座,尤以墩墩山的烽燧较大,保存也较为完整,距今已历经风雨两千多年,残高4.7米,底部宽东西7.5 米,南北8.8米。这一烽燧,好似阳关的眼目,在遗址无存的今天,由于它靠近“古董滩”,人们便自然而然把它作为阳关的标志了(图 11)。
  玉门关、阳关均在汉代敦煌郡龙勒县境内,自汉代以来是通往西域诸国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南北二路的必经关口,在当时政治、军事、 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玉门关和阳关是汉唐时期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来往的使者和商队都要在这里交换“过所”,才能出入关口。所谓“过所”,是古代人们通过水陆关隘时,必须出示的一种通行证明书。据记载,唐代百姓行旅只要离开本县本州,无论何种理由,都必须持有过所作为路证,否则寸步难行。 因此,凡行人出行必须按规定申请过所。申请过所需要注明下列内容:(1)外出事由、所去目的地以及沿途道路关津;(2)申请过所者的姓名、籍贯、身份、年龄以及随员(从人)的姓名、籍贯、年龄;(3)申请过所者所携奴婢名年、物品名数以及牲畜名数、牡牝(公母)、口齿等内容;(4)申请过所者所携奴婢、牲畜、物品是合法所有的一至五名担保人。以上内容一式两份,申送主判过所的部门(所司)勘查,符合者由主判官和通判官依式签署,一件存档备查,一件签发给行人。唐朝的过所由中央尚书省或地方都督府或州颁发。失落过所必须审查后才予补发。
  敦煌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特别是这里的玉门关、阳关更是出入西域的必经关口。因此敦煌以及吐鲁番地区保存了不少当时途径关溢路口必需的通行证——过所。如敦煌莫高窟第122窟出土的K122: 14《唐天宝七载(748年)敦煌郡给某人残过所》以及吐鲁番阿斯塔那509号墓出土的《唐开元二十年(732年)瓜州给西州百姓游击将军石染典过所》等珍贵实物。
  如《唐开元二十年(732年)瓜州给西州百姓游击将军石染典过所》中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图12、图13):一是瓜州都督府批给石染典的过所正本,内云石染典携作人康禄山、 石怒忿、家生奴移多地以及十头驴,从安西来到瓜州市易,现在市易已完成,欲再从瓜州返回安西,为了顺利通过铁门关和其他镇戍守捉等关卡,所以具牒向瓜州都督府户曹申请改给新的过所公文。瓜州都督府户曹审查无误后,由户曹参军亶和史杨祇签署,钤盖官印,并载明批准的日期,改给了石染典新的过所。二是石染典持新的过所,在由瓜州向沙州行进途中,接受所经悬泉、常乐、苦水、盐池戍四守捉关卡检查的情况。三是石染典到沙州后,再向沙州州府申请改给过所的具牒,内云石染典携作人康禄山、石怒忿、家生奴移多地以及十头驴,从瓜州来到沙州市易,今市易已完成,欲再从沙州往伊州市易,请求沙州州府改给新的过所。其中经过沙州市令张休的审查。四是沙州负责过所批给的官吏琛对石染典申请改给过所具牒的批准辞,并载明批准日期。五是石染典从沙州到达伊州后接受的检查,由伊州刺史张宾亲自检查签署,并钤盖官印,载明勘查曰期。
  在莫高窟五代第 61窟西壁《五台山图》中,绘有距太原北约 70公里的战略要塞“石岭关镇”。榜题旁侧一歇山顶房屋内坐一官员,屋外有两名随员,屋后侧一行人为刚通过关卡的带枷犯人和押解人。榜题下侧也有一处歇山顶房屋,一行骑马挑担牵驼的商队正往屋前行进,而屋后有一刚通过检查的行人,不过由于山岩遮挡,看不见屋内的官员(图14)。有学者认为画面所绘两条道路及其不同身份的行旅者,反映了唐五代时期的“官道”和“民道”;两座建筑物则是设立在道路中间检查过往行人的关卡,而要通过关卡,作为路证的 “过所”则是必不可少的。这幅壁画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人们行旅途中通过关隘接受检查时的情景。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