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草沙土筑成的汉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99
颗粒名称: 芦草沙土筑成的汉长城
分类号: K86
页数: 3
页码: 190-192
摘要: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壮举。现在一提起连绵起伏、宏伟壮丽的万里长城,人们习惯地说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略关”。其实那不过是指明代长城而言。就在嘉峪关明长城以西,便还有长长的一道汉长城呢。
关键词: 敦煌 文物 研究

内容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壮举。现在一提起连绵起伏、宏伟壮丽的万里长城,人们习惯地说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略关”。其实那不过是指明代长城而言。就在嘉峪关明长城以西,便还有长长的一道汉长城呢。
  汉长城是春秋战国和秦始皇修筑长城后,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修筑的长城。它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从临洮向西延伸一千多公里,直到敦煌的西湖,即与新疆交界处的罗布泊。
  敦煌境内的长城和沿长城一带的烽燧,建于西汉时期,魏晋以来仍然沿用。现存长城和烽燧遗址东起瓜州县东碱墩,沿疏勒河南岸,逶迤北上, 蜿蜒朝西,经东泉、大方盘、哈拉淖尔、玉门关、后坑子、吐火罗、天桥墩、 湾腰墩一带,延绵300余里。除此之外,由玉门关到阳关、由阳关到党河口等地还修筑有长城支线。登高望远,汉长城自东向西,逶迤于平沙莽野之中,犹如龙游瀚海,气势十分壮观。
  根据汉简资料记载,西汉敦煌郡境内的长城和烽燧由玉门、阳关、中部、 宜禾四都尉管辖,统辖今玉门镇以西,贝什托格拉克以东的疏勒河下游地区,横跨汉代龙勒、敦煌、效谷、广至、冥安5县。
  玉门都尉驻守敦煌郡龙勒县北境,治玉门关,下设大煎都、玉门两个侯官,共有烽燧32座,城障和仓储遗址各一座。阳关都尉驻守敦煌郡龙勒县南境,治阳关,其统辖区域大致在今南湖至敦煌城之间,现存烽燧十余座,各相距2.5公里。中部都尉驻守敦煌郡敦煌县北境,下设平望、破胡、 吞胡、步广、万岁5个侯官,治步广侯官,辖区内有烽燧34座,城障1座。 宜禾都尉驻守敦煌郡北边塞东段,横跨汉代效谷、广至、冥安等县,下设宜禾、鱼泽、昆仑、美稷、广汉5个侯官,治昆仑障,辖区内共有烽燧38座。
  敦煌境内的汉长城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筑而成。汉时,在敦煌西湖一带,水草茂盛,生长着大片芦苇、罗布麻、红柳、胡杨等植物,而长城就是以这些植物和沙土砾石为材料修筑的。结构为芦草层加沙土,层层垒筑而成。芦草层厚约5厘米,沙砾层厚约20厘米。一般以40米~ 60米为一段,分段修筑,相连成墙。在长城内侧有一条6米~7米宽的低洼地, 称为“天田”,铺以细沙观察脚印,也是一种防御措施(图7)。
  敦煌郡汉长城沿线有大小烽燧一百多座,主要建在长城内侧高峻处,烽燧相望,连成一线。汉代烽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墩以黄土为基,上用土坯、石块、芦草等砌筑,有的高达10米以上(图 8)。
  敦煌人民对长城有很深厚的感情,藏经洞文献中保存有许多关于长城的文学作品。如S.2717王无竞《别润州立司马五言》中云:“秦世筑长城, 长城无极己。暴师四十万,兴功九千里。死人如乱麻,白骨相撑委。”又如P.5039《孟姜女变文》中云:“起为差充兵卒,远筑长城,吃苦不禁,魂魄归于嵩里。” P. 3911、P. 2809《捣练子·孟姜女》中云:“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下雪纷纷。
  吃酒则为隔饭病,愿身强健早还归。”(图9)虽然长城的功过众说纷纭,但敦煌境内的汉长城,与祖国西北边境的安宁,与丝绸之路的畅通,与中外交往的繁荣都密切相关,则是毫无疑问的。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